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新乡村文明:留住乡愁的现代之路 “外面是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新乡村文明:留住乡愁的现代之路

“外面是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这是近年来中国一些农村人走屋空后的凋敝景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如何让农村在传承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明元素,留住美丽乡愁,是新乡村文明的探索之路。 

遗失的乡土文明

地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有2200余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到全村人口近1/3。像其他地方一样,独特的“留守现象”冲击着延续千年的“老有所养,幼有所依”传统文化。

78岁的村民冯建华告诉半月谈记者,他有两个儿子,但长年在外打工,年事已高的他,特别羡慕能住进村里敬老院的五保老人“现在农村五保老人好啊,有政府给他们建敬老院管吃喝,我们这些有儿有女的日子反而不好过。”

冯建华老人所遭遇的,是中国农村家庭传统养老结构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许多留守老人风烛残年难以享受到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此外,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往往成为受侵害的弱势群体.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心理题等日益突出。传统的农村家庭族群正在被现实解构成亲人长年分离、亲情严重缺失的落寞家。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农村正在人口空心化逐渐转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农村地域空心化,并产生大量的“空心”。农村空心化直接导致农村“三留守”人口增多、主体老弱化和土地空弃化。此外,一些统技艺、乡风民俗也濒临失传。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指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村庄正在日趋散,村庄的传统和记忆被消解,村庄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信任、乡规民约等秩序也日益弱化和失。

融入现代文明元素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空气污染、道路拥堵、食品安全等“城市病”日益突出。在生态对较好、成本相对较低的农村田园里生活,逐渐成为很多人的人生梦想。

家住安徽省铜陵县犁桥村的钟根生一直在城市打工,他曾经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城市买房落户。如今,他已经实现了买房的梦想,可他笑言,那只是给孩子上学的一个住处,农村的房子才是家。

走进钟根生家住的犁桥村,青石板铺设的道路干净、整洁,村头的池塘倒映着白墙黛瓦的徽派房屋和屋墙外淡雅的水墨画……令人仿佛走在梦里水乡,感觉置身画中。然而,几年前,这个古老的村庄和周围许多村一样,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出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而且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三留守”问题十分突出。

犁桥村党总支书记钟应斌告诉记者,犁桥村脱胎换骨的变化,得益于铜陵县近年来加大美好乡村建设的力度,不仅通过“村村通”等项目建设实现村级公路、污水管网、垃圾处理、体育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而且在提升硬件的同时,还特别注重融合传统和现代文明元素,开展孝道礼仪宣传教育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完善乡村治理模式,让农民在享受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传承乡村田园风俗。

安徽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孔令刚认为,小城镇、农村地区的发展一定要有产业支撑,还要注重乡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整体推进,力求在物质、精神两方面让农民面貌焕然一新。

探索新乡村文明之路

综观一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有一条重新发现乡村价值、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路径。法国曾针对农业和农村被城镇化浪潮吞没的现状,于1960年实施“花园村庄”计划。自计划实施后,有1/4的人口愿意生活在乡村,成为乡村居民,这使法国乡村由破败转为繁荣。其经验表明,农村人口流失和乡村萧条并非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有专家指出,中国要探索新乡村文明之路,应着力把乡村建设的过程变成发现和重塑乡村价值的过程,变成生产要素向广大农村倾斜转移的过程。目前,我国有不少地方已经在新乡村文明之路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此外,在寻找产业支撑、完善现代公共服务提升乡村生活质量的同时,引入村民理事会等现代乡村治理模式,强化对标志性民俗、有地方特色的农事礼仪等传统农业文明的保护,也是探索新乡村文明之路的重要方面。(记者 杨玉华)

1.“遗失的乡土文明”一部分所举安徽省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一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你是如何理解“留住美丽乡愁”的?(5分)

3.新闻要追求积极的社会功用。结合全文,你认为本文有哪些社会功用?(6分)

 

1. ①写出乡土文明已经遗失的事实,引发思考,为后面的论述提供事实依据。 ②用实例写出当今的农村已遗失了“老有所养”、老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文明传统。 ③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所指的农村人走屋空的凋敝景象,开启下文新乡村文明建设的话题。(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2. ①美丽的乡愁是指乡村要有美丽的环境,如干净、整洁街道,像水墨画的梦里水乡; ②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保留乡土文化和文明传统,保留传统技艺和乡风民俗,等。 ③防止农村空心化,要留住农民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向农村转移。 ④留住美丽乡愁,要探索新乡村文明的道路,应重塑乡村价值,寻找产业支撑和完善现代公共服务。(答对1点2分,两点3分,3点5分) 3. 社会公用:①借“空心村”的人口流失,文明传统遗失,乡村萧条的事实唤起全社会对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关注; ②在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关注农村建设; ③呼吁重视新乡村文明建设,在建设中积极融入现代文明; ④通过提供已有的积极探索为建设新乡村文明提供有效的借鉴; ⑤为建设美丽乡村、新乡村文明建设呐喊。(答对1点2分,两点4分,3点6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问题是分析语段作用。答题思路为①内容作用(语段大意、人物景物环境特点、氛围、作者情感、文章主题)②结构作用(照应前文或题目、过渡、线索、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③文体特点上的作用(传记真实性、散文感染力、小说悬念吸引读者、让读者产生共鸣、引人深思)。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要结合全文理解来分析思考,不能只着眼这一句的含义。答题思路:什么美丽乡愁,如何留住。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实用类文本的文本特征分析,要结合本文主题与现实社会背景的联系来分析,如:文化传统、城镇化、乡村文明和现代文明、社会进步等等方面。平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并适当练习新闻品论分析。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派克钢笔

孙春平

我家附近有片小花园,傍晚时常见一位老人,拄着拐杖,佝偻着瘦弱的腰身,绕着甬道一圈又一圈地蹒跚。有一天,我看老伯嘟嘟哝哝地又在绕圈子,便想凑上去陪他说说话,他女儿林慧从亭子里闪出来,对我悄声说,别打扰他,老爷子说散步时脑子好,他正构思写东西呢。我问,是不是写回忆录?林慧摇头说,好像是写诗歌。管他写什么呢,只要他高兴。

林慧是我中学时的同学,毕业后我下乡,她去了工厂。记得她说过,林老伯跨过江扛过枪,还参加过抗美援朝。以前只知他离休前在工厂当领导,没想到了暮年,又想搞创作,这种生命的激情,着实让人钦敬啊!

万没料到,有一天,林老伯会让女儿陪着,找到我家来。林慧说,我爸听说我的老同学是作家,非要拜访你。林老伯立刻从怀里拿出一沓文稿,嚷着说,我写了点东西,作家帮我看看,行吧?林慧忙指耳朵示意,老人耳聋,以为别人也听不见。

二人离去,我打开稿子,总题叫《新少年三字经》,子题目也有二十多个,仿着古时《三字经》的写法,爱国旗,爱劳动,爱父母,爱粮食,每章二三十句。平心而论,立意虽都不错,但质量平平,遣词用字也不甚准确,有些地方还没押上韵脚。但这出自八旬老人之笔呀,共和国功臣对祖国花朵的殷切希望,岂能用庸常的文学水准去衡量?老人写出这些,还不是想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我想了想,便给报社的编辑打去电话,说了自己的想法,还给他读了其中的两节。编辑果然很兴奋,说你选出五六节,修润后抓紧发来,同时发来老人的简介和照片,我争取在六一专版加编者按隆重推出。

六一后的傍晚,我拿着报纸和稿酬等在花园里。其实,此前林慧已将报纸带回家,但见了那二百元钱,林老伯仍是很激动,颤巍巍地接钱在手,还大声说,我接着写,写一百首。我小声逗林慧,叫老爷子请客。林慧抿嘴一笑,说一分钱也别想。

年底的时候,林老伯由保姆扶着,再次踏雪来到我家。我问林慧在忙什么,保姆说,慧姐不肯来。老伯又展开了他的文稿,是更厚的一沓,说请作家帮我改改,再写篇序,行吧?我吃了一惊,问,要出书呀?那可得由出版社审定。老伯摆手说,不用出版社,我有个战友的儿子,在印刷厂当厂长,他说你给写篇序,他免费给我印,不多印,就五千本。我这一惊更是非同小可,再问,印这么多可怎么处理呀?老伯又说,当年厂里没少往学校派工宣队,人托人,都答应下来了,两块一本,不贵卖。

林慧不肯出面,表明了一个态度。但老同学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拂老人的面子。那本薄薄的小书我见到了,是春节前林慧特意送来的。我问,听说离休干部的退休金一月好几千,医疗国家全保,你们几兄妹是不是还要啃点老呀?林慧笑说,每月工资一到,老爷子只取两千,一千付保姆工钱,另一千是他和保姆一月的伙食费,剩下的都送银行,谁也动不得。要不是我每月另偷偷塞给保姆几百元,人家早辞了。见我听得发怔,林慧又说,那我就再给你交个底,这本书,其实我只让印了二十本,我从印刷厂取回后,跟我老爸说,其余的全让学校取走了。后来学校送到家里的书款,都是我拿钱请人送去的。不管老爷子怎么喜欢钱,咱也不能违背有关法规不是。要不是书里有你写的序,也不会想起送你。林慧还说,我老爸还在家写呢,这回说要写千字文,也写一百篇,再出书就能厚一点了。我说,转告老伯,慢慢写,别累着,慢工出细活。

没想,我再没见到林老伯。老伯仙逝,终年八十六岁。安放骨灰那天,墓地上突然来了三个人,一位律师,两位公证员。律师当众宣读老伯的遗嘱,说去世后捐出一百万元,在山村建一座养老院,但不可用他或子女的名字命名。若积蓄不足,就变卖房产,再加丧葬费,结余部分统由二子一女再加保姆平均分配。遗嘱中还特别强调,他留有一支派克钢笔,是朝鲜战场上的战利品,赠与林慧的作家同学,以表感谢,也是希望。三个子女当即表态,执行遗嘱,不折不扣,敬请老父安息。

我心中震撼,手握派克钢笔,眼望高天流云,久久说不出话来。老人家的希望是什么,苍天大地都知道,还需我赘言吗?

(选自《2013年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1.“我”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2.请结合文意分析“老人家的希望是什么”。(5分) 

3.小说以“派克钢笔”为标题,却直到最后才写到派克钢笔,这样处理是否妥当?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郝立斯

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形态或表现方式。文化大体上存在着精神形态(如观念等),实物形态(如器物等),以及实践形态(如生活方式、精神生产、文化产业等)。剥开文化的外壳,我们会发现,深藏其内并持久发生重要作用的是价值观念。

价值观反映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求,并渗透在文化的各种形态中。价值观作为文化影响力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强烈地影响社会和人的行为。虽然不能把所有文化都归结为价值观念,但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以至于人们在谈论传统文化、文化影响力或文化软实力时,主要是指特定的价值观念。例如,中国古代的孔孟老庄之学之所以今天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中国先哲的思想表达了深邃的人伦价值、生活意义、社会理想,这些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散发着恒久的魅力。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等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一书中指出,虽然文化有多重含义,但是“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因此,我们是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义,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把国家政治价值理念视为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同。

价值观体现民族和时代的特点,并成为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时代文化的最重要标志性特征。一定社会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往往反映不同民族的诉求,受制于特定的时代、制度和实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出现过重视人际和谐、尊重自然等价值观念,至今为人们所重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机器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消除了等级制和人身依附关系,既催生了“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培育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也还出现过维科在《新科学》中表达的崇尚科学和历史进步的观念,出现过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强调的“节俭”“勤劳”等具有较大影响的伦理价值观。这些价值观都带有民族和时代的印记。

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包括文化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实践构成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伴随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由计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运而生。当代中国价值观表达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基本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促进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倡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文化建设特别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并取得巨大经济成功的当代中国,需要继续整合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优秀思想资源,弘扬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相和谐的价值理念。在全球化趋势继续扩展、各国之间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社会文化思潮日益传播的情势下,我们更应大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既使之普及于国民,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也使之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塑造好国家的文化形象。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2月19日,有删节)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文化存在着三种表现形态,其中发生重要作用的是精神形态。

B.按照约瑟夫,奈的理念,国家政治价值理念是一种软实力,也是国家重要的文化力量。

C.价值观体现民族和时代的特点,民族的诉求与时代的局限性都制约着进步观念的形成。

D.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烈地影响社会和人的行为。

E.要塑造好国家的文化形象,需要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能够散发着恒久的魅力,在于这些价值观念已被人们所认同。

B.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如今仍被重视的人际和谐、尊重自然等价值观念也带有时代的印记。

C.文化的本质是实践,因此离开实践就产生不了真正的价值观。

D.没有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没有国家软实力。

3.文化与价值观有着怎样的联系?请结合文意概括。  (4分)

4.请依据文意,对下面的材料进行简要分析。  (4分)

中国梦憧憬的现代化社会不仅是物质丰裕的社会,更是诚信善治的社会。而现代化在促进社会转型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使社会遭遇了道德失范和秩序真空的困境,导致诚信缺失。这与中国梦的美好追求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                     ,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2)其声呜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苏轼《赤壁赋》)

(3)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李白《蜀道难》)

(4)满地黄花堆积,                              ?(李清照《声声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成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这首词写于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

1.“万事一身伤老矣”饱含着词人哪些情感?(3分)

2.“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请简要分析“戎葵”这一意象在词中的作用。(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敷华,字公实,安福人。成化元年,与刘大夏愿就部曹。除兵部主事,历郎中。廉重不挠,名等于大夏。

十一年,出为浙江参议。景宁矿盗起,至数千人,敷华谕散之,执其魁十二人。居浙十余年,历布政使。弘治初,迁湖广。岁饥,令府县大修学宫,以俯直资饿者。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中道奔丧,服闼还故宫。部内赋输大同,困于折价。敷华请太原以北可通车者仍输米,民便之。改抚陕西,制婚娶、丧葬之式,纳民于礼。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延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日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

十二年改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诸府,高邮湖堤圮,浚深沟以杀水势。又筑宝应堤。民利赖焉。正德元年召为左都御史:其冬,大臣与言官请去刘瑾等,内阁力主之。帝犹豫,敷华乃上言:“陛下宴乐逸游,政令与诏旨相背,行事与成究交乖。今给事中刘蓓,御史朱延声、徐钰等连章论列,但付所司。英国公懋与臣等列名上请,但云‘朕自处置’。臣窃叹惑,请略言时政之弊。如四十万库藏已竭,而取用不已。六七岁童子何知,而招为勇士。织造已停,传奉已革,寻复如故。政令纷孥,弊端滋蔓。夫国家大事,百人争之不足,数人坏之有余,愿陛下审察。”疏入,不报。

既而朝事大变,宦官势益张。至除夕朝罢,忽传旨致仕。敷华即日就道。至徐州洪,坐小艇,触石几溺死。瑾恨未已,欲借湖广仓储 烂,坐以赃罪。修撰康海过瑾曰:“吾秦人爱张公如父母,公忍相薄耶?”瑾意稍解,犹坐敷华奸党,与守随等榜名朝堂。明年六月病且革,衣冠揖家庙,就榻而卒。

敷华性刚介。弘治时,刘大夏常荐之,帝曰:“敷华诚佳,但为人太峻耳。”为部郎奉使,盗探其囊,得七金而已。 

(节选自《明史·张敷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于大夏      等:相同

B.行事与成宪交   乖:背离

C.修撰康海瑾日   过:过问

D.公忍相耶       薄:逼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困折价                         纳民

B.刘大夏愿就部曹                忽传旨畅守随俱致仕

C.如四十万库藏已竭,取用不已    就榻

D.冬,大臣与言官请去刘瑾等      盗探

3.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汁缚僧归。

B.妖憎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

C.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

D.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汁缚僧归。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敷华在处理景宁的矿贼闹事中,运用计谋,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捉拿头领归案。

B.张敷华整治好坍塌的高邮湖堤和修筑宝应堤,都让百姓从中获利。

C.张敷华等人上疏请求除去刘瑾的行为使刘瑾心生恨意,刘瑾后来想方设法诬陷张敷华。

D.张敷华在疏中指出皇帝的缺点,同时认为政策法令过于繁复,弊端就会滋生蔓延,要求皇帝要仔细审察。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六七岁童子何知,而招为勇士。(3分)

②瑾意稍解,犹坐敷华奸党,与守随等榜名朝堂。(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敷华“为政惠民”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