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游戏产业规模超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游戏产业规模超过了8317亿元人民币,全球游戏产业规模超过了700亿美元,许多国家游戏产业早已稳坐文化产业第一把交椅。还有一组让人惊愕的数据:世界所有玩家花在“魔兽世界”上的总时间超过593万年,相当于人类的演进时长;美国青年在21岁以前,玩游戏的平均时长超过10000小时,而10000小时的练习足以让任何人成为专家;如今中国有600万人每周至少玩22个小时的游戏,相当于干了一份兼职工作……

所以,在许多家长眼中,游戏是洪水猛兽;在玩家眼中,游戏是让人无法自拔的娱乐方式;在主管部门眼中,游戏是新兴的文化产业支柱;在从业者眼中,游戏是很有前途的朝阳行业……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是用哪个坐标系来看待游戏的?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游戏的看法。文体自选(诗歌除外),800字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不一定非要写成论述文不可,也可以用记叙性文体艺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果不是网游 “世界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一楼主如是说。  如果不沉溺于网游,我现在应该是大四的学生,正在准备毕业论文,可能,也有一份让人艳羡的工作在等着我。然而结果是,我正流落街头,却欺骗母亲,我在准备考研,以骗取家里按月寄来的生活费和额外的考研材料费。后果是,我不得不为房租而四出奔走。  两年半前,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主任办公室。  “郝运,这是你第三次来我办公室,前两次的情景,你还记得吗” “记得。主任,我错了。”  “第一次来时,你也是这么说的。你是N省理科状元,中学时获得过全国物理奥赛N省赛区一等奖,还被推荐参加全国物理奥赛尖子选手冬令营活动。老师们都很器重你。可是,你不懂得珍惜,第一个学期就旷课39节。”  “我错了,如果不是网游„„”  “可是半年之后,你又被叫来了。学年考试,你门门都不及格。” “我错了,如果不是网游„„” “可是,就连你最应该拿手的流体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也都没通过。” “我错了,如果不是网游„„”  “算了,郝运。院里已经讨论决定了,这是给你的《退学通知书》” “我错了,如果不是„„但是我已经补考了呀?”  “很遗憾,专业课都没通过,公共课也只通过了计算机一门,而且是刚好及格。”  七年前,我拿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对于乡村人来说,这是跳龙门的第一步。“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的《登科后》就是专门写给我们这些乡下人看的。我当时的自信就像六月田里的庄稼一样,长得正旺。而只有一个儿子的父母似乎把这件光耀门楣的大事狂想成添丁增子的喜事,脸上泛出人丁兴旺的张冠李戴的光芒。母亲特地在学校附近租了房,一边照顾我,一边监管我。  然而,她哪里监管得到。高中的计算机课,让我我第一次接触电脑,第一次结识网游。电脑太神奇,就像来自星星的你;网游就像老朋友,仿佛家乡的小蝌蚪。如果我告诉你,我的学习动力不再是光宗耀祖,而是争取时间玩游戏,你信吗?我也不信,但事实就是如此。  计算机课上,我的效率极高,没等老师讲十分钟,我已经自学完毕。剩下的三十五分钟,自然是在游戏中疯狂。为了争取更多的网游时间,我猛攻计算机,被老师选去参加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班,于是,能名正言顺地自由出入机房。还是为了争取更多的网游时间,我提高学习效率,各门功课都非常优秀,就连一惯很头疼的语文作文,也总能从三国当中找到取之不尽的事例材料。我本不喜欢看书,因为玩三国杀,颇感好奇,为什么游戏中的关羽要杀华佗?为何关羽吃麒麟弓后华佗死而复生?为什么吕布要杀小乔,小乔会为受伤的吕布痛哭?吕布为何最后称霸了天下?历史就是这样的吗?开始引用到作文里,被老师痛批。为了不被老师发现玩三国杀。我花了一个星期精读了三国演义,总算变戏说为相对正说了。  在与网游如胶似漆的日子里,母亲没有看出破绽,老师没有找我麻烦。因为,我看上去真的很璀璨。我暗暗发誓,要去最发达的城市,那里的游戏,一定最刺激。只是一天物理老师相中了我,说我要去竞赛一定胜券在握,为了快速回到网络,我只能随口许下承诺,说拿个一等奖绝不为过,事实证明我还真的不错。阴差阳错!  如今的我没有着落,迷上网游仿佛真是我的错。我想理清线索,但网游好坏交织让我不辨对错。我得偿所愿来到了上海,但船舶专业不是我的最爱,这个选择只是物理老师的一厢情愿。本来我应该为计算机而孜孜不倦,但计算机竞赛我却与奖无缘。原来我只想尽情地玩,专业地玩。可是我一直无法掌控人生的方向盘。  我错了,感谢网游,如果不是网游,我真不知道我错在哪儿。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为2013年有关游戏产业的两组统计数据及其数据说明。第一组数据与产业规模有关。无论中国,还是全球,游戏产业都具有规模大,经济价值惊人等特点。第二组数据谈玩家在游戏上所花的时间以及等值时间所能产生的功效,折射出游戏产业的吸引力以及对人的影响。 如何看待这风靡全球的游戏产业以及游戏?材料提供了四类人(“家长”“玩家”“主管部门”“从业者”)站在各自角度提出的观点:游戏是洪水猛兽,是让人无法自拔的娱乐方式,是新兴的文化产业支柱,是很有前途的朝阳行业。前两者侧重对“游戏”的看法,后两者侧重对“游戏产业”的看法。 这类“材料引……”(或为“问题讨论型”)作文试题,要力求从整体上准确把握材料讨论的核心问题,由“家长”“玩家”“主管部门”“从业者”的观点可知,这道作文题,讨论的重点是“如何看待游戏以及游戏产业”。对材料中“家长”“玩家”“主管部门”“从业者”的观点,考生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还可以整合背景材料中的相关数据及分析材料,或对这四类人的观点进行合理取舍、辩证分析,提出新的观点。 题干中有“你是用哪个坐标系来看待游戏产业”之问,“坐标系”是数学中用来定位的东西,有横向和竖向两个指标,提醒考生,对于游戏产业,可以从一个角度去看,也可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综合角度去看。在文体的选择上,既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等其他文体。 这道题没有在审题上设置过多障碍,人人有话可说,但写好并非易事。考生只有“想清楚”,才有可能“写明白”,才有可能写出如陈妙云教授所说的“原创作文”。 材料选取的是有关游戏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试题类型有效克服了“套作”的流弊,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文风,让一部分真正有思想的优秀考生脱颖而出。 二、立意角度 (一)单一角度。 可针对“家长”“玩家”“主管部门”“从业者”的观点确定立意角度。 1.同意或反对家长的观点。 若同意家长的观点,可侧重谈游戏之弊。如,游戏有“电子鸦片”之称,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影响学业,诱发犯罪,摧残身体等等。 若反对家长的观点,可阐述游戏本身魅力价值。如,游戏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寓教于乐。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游戏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全部。如学习累了,可以适当地玩一下网络游戏,用以调整紧张的情绪,消除疲劳。增长见识,开发智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等等。 2.同意或反对玩家的观点。 若同意玩家的观点,可侧重谈游戏如何让人“无法自拔”,如何“娱乐大众”。如,游戏能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增长见识,开发智力;锻炼思维,展示自我;能培养想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能帮助玩家完善个人社会现实角色,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信心、团队意识、决断能力。等等。 若反对玩家的观点,可阐述游戏对于青少年的精力、心性、时间的侵占与损耗。(结合游戏数据的折算,否定游戏,说明游戏浪费了人的生命与价值。) 3.同意或反对主管部门的观点。 若同意主管部门的观点,可以谈游戏能作为新兴的文化产业支柱的原因。如,具有全新的文化形态。以高科技手段为强大后盾的网络游戏,是传递新的文化价值与理念的一种媒介,并且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播。具有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从外部来说,其外在的包装、画面、音效、故事情节、操作方式等体现了这个游戏创造者所想要表现的价值观念、立场与态度。而从内部观察,玩家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与其他玩家的争夺,与团队的合作等等则表现了这款游戏的内在文化标准和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具有新潮的文化休闲方式。由马斯洛需求层次来看,高层次需求的缺失促使玩家到游戏中寻找弥补,使得玩家获得了现实世界中所得不到的满足的快感。网络游戏的经历,可以弥补其理想的缺憾,即心理学上所说的补偿原理,这种以另一种方式对原先目标的补偿,可以减轻、消除心理上的缺失与困境。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虚拟的自我完善发泄了人们对于社会的不满情绪,缓和了社会矛盾,帮助玩家完善个人社会现实角色。具有个性化的文化传播途径。作为传播文化的新型媒介的网络游戏,早已不是我们头脑中所想象的那种打打杀杀的低能游戏,它比报纸、电视、广播等文化传播媒介更快捷、广泛,更深入。特别是传统文化与网络游戏联姻,文化产业市场前程似锦。等等。 若反对,可侧重谈不能因游戏产业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而忽视这一产业对人生的危害。 4.同意或反对从业者的观点。 若同意从业者的观点,可侧重谈“游戏”(主要指网络游戏)的“新”以及游戏的“前卫”。凸显其如何体现“朝阳行业”特征。如,融汇新科技。游戏是推动技术更新和社会进步的高科技产业。不仅带来更生动的娱乐形式,产业的飞速发展和成熟也带动了通信、IT制造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吸引年轻人。玩家与玩家之间在互联网上以游戏为基础进行交流、沟通,进而达到放松休闲的目的,网络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知识载体,玩家会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观察、试验、互动掌握,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学习过程。引领新时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网游,很多人甚至对游戏里的角色如数家珍,很多网游也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作品,满足了越来越多人的精神需求。另一个方面,多年以来,游戏本身,已经被证明了可以开发智力,锻炼反应能力,启迪思维。同时,适度地游戏,可以让人们放松身心,获得愉悦感。不仅如此,网游可以增进交流,甚至具有很多我们一直忽视的寓教于乐的功能,对于培养独立决策能力、团队意识等,具有很好的作用。其四,游戏能够发掘某一类型人的天赋与才能,通过游戏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与位置,服务社会与他人,让他们实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若反对从业者的观点,可强调游戏的诸多负面效应,这些负面因子,将为游戏行业敲响丧钟。 5.其他不脱离材料内容和主旨的单一角度。 如,从中美玩家角度,说明游戏已经深入生活。可以从肯定角度阐述游戏本身的魅力价值,对于人类的不可或缺的意义与价值。也可以从否定角度,阐述游戏对青少年的精力、心性、时间的侵占与损耗。 (二)综合角度。 1.综合家长、玩家意见,辩证分析游戏的利与弊。 2.联合游戏产业主管部门、从业者的意见,阐述游戏产业的发展前景、问题与对策 3.联合从游戏数据两个折算的角度,说明游戏与真正意义人生的关系。可以正面肯定折算的价值,也可以否定折算的意义,肯定游戏独立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4.将游戏产业的正面经济效益与负面人生危害对比立意,说明看问题的身份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阐述对待游戏产业应该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也可以对比后观点重在对游戏产业发展的支持上,或者观点重在对游戏产业的否定上。 5.其他围绕“如何看待游戏以及游戏产业”,提出的言之成理的新见解。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先给下面这幅图画命名,不超过6个字;然后用一段话描述这幅画所蕴含的意境。描述要求:合理想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6分)

①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余潇枫教授一直鼓励他的学生自己撰写墓志铭,他认为:“最好的人生格言就是墓志铭”,“墓志铭是人的价值追求最集中的体现”。

③当代新兴的“三行墓志铭”深受大学生热捧。他们或以此寄托理想,或调侃人生,或思考未来,或感恩生命,体现“向死而生”的价值追求,用这种简单的方式表达哀思和传递感动。

④“三行墓志铭”既可写给自己、亡故亲友,也可写给历史人物及偶像。

⑤“三行墓志铭”共三行,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可以是励志体,例如:“这里长眠着/一个普通的人/但他活得像自己——致自己”;可以是调侃体,如“我/从此/不再失眠——致自己”;可以是概括体,如“你走了/却把流浪的一生/烙在了我们深深的回忆中——致三毛”。

1.请给“三行墓志铭”下一个定义,不超过50字。

2.请给自己或某一位逝去的名人写一则“三行墓志铭”,不超过5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回 不 去 的 故 乡

——对话梁鸿: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

记者:近年来,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您怎么看?

梁鸿:是的,乡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浓郁。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种感觉更多的是出于对乡村现状的不满,看到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凋落,没有秩序,而不单单是家里的老屋塌了,记忆中的河流再也没有鱼。现在的中国太快了,整个社会病态的发展,在乡村有一种显性的体现。这些一下子摆在你的面前,你就会强烈的感觉,自己的故乡沦陷了。

记者:我们今天的“乡愁”,更多的是什么呢?

梁鸿:乡愁已经不再是李白的乡愁,也不再是唐诗宋词的乡愁,不再是狭义的乡愁,现在的乡愁已经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乡愁,中国的乡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在都市里,以都市文明或者工业文明去看农业文明的乡愁,与农业文明时代是不一样的。

在农业文明,从一个空间到另外一个空间,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没有变的,而现在的乡愁,是在高速现代化发展下,人的本源被急剧地抛弃的,人与自然没有关系了,与四季没有关系了,被孤零零地悬在都市的钢筋水泥里,这时候的乡愁是怀念人的自然属性,想念的是与自然、与大江大河的一种相互偎依的感觉。

记者:乡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梁鸿:乡愁是有质的变化的。现代意义上的乡愁,更多的是寻找一种传统。

过去,对于中国人来说,乡愁是对于农业文明的一种想念,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精神方式,农业文明下的状态与四时相合,春种秋收,晨起昏睡。

现在,“乡愁”的背后,是隐蔽的多层制度与歧视:城市不能给他很好的安定感,归属感,他们现在的状态是在一种常年被隔离的状态下,看起来很像融入了城市,实际上是被隔离,这不是自主选择的,而是被所谓时代的潮流裹挟。现在,到了我们该反思的时刻,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如果再不思辨,恐怕以后就没有什么好思辨的了。

乡愁,对于目前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如何保持自性的问题。

记者:如何保持自性?

梁鸿:现在我们的文明,与四时、季节、植物是没有关系的,它貌似是超越一切的。人无所不能啊,无所畏惧了。所以,康德说过,仰望星空,只有两种事物让我们敬畏,这就是浩瀚无际的星空与我们内心的道德,可是星空和道德似乎消失已久了。现在没有这种敬畏感了,人太狂妄了。

在这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乡愁的,它是一种隐隐约约的恐惧感,在每个人的心里蔓延。

你回到家乡为什么会感到特别舒适,因为你觉得自然界还在,你突然找到一种生存感,一种活着的感觉。当代的乡愁,是有一种巨大的批评在里面,一种传统的回望,只是我们没有去清晰地梳理它。

记者:现在,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

梁鸿:是的,现在的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当你有一天,你回望,突然发现你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传统反映在生活的丝丝缕缕中,你的根没有了,人生活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你连回头的地方都没有了。

现在的我们,只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物质、金钱与权力,这个社会怨气冲天,你去烦躁,去抱怨,去不择手段,觉得社会亏欠你太多。在滚滚洪流中,需要一点定力,稍微拉回一些自己,这需要很大的反省能力。

记者:如何找回我们的故乡?

梁鸿:找回故乡,广义上,实际上是找回曾经支撑维系我们这个民族发展的最朴素的道德方式。找回我们的故乡,需要我们重新思索自己与这个国家、与这个民族的关系。从自己的故乡出发,思索自己的家人、邻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需求,然后再来思索这个时代的发展。

人类社会肯定不止趋同性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共性高速一体化的发展下,怎么样重新找到自我,就是怎么样重新找到自己的故乡,这既是自己的自我,也是民族的自我。现在,我们的国家需要找回它,否则有一天,如果我们没有一点点寻找的欲望和痕迹,我们的发展,很可能成为了别人的影子。

(选自《中国周刊》2012年第1期,有删节)

1.请概括这篇访谈中梁鸿的主要观点。(4分)

2.这篇访谈在提问方面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3.请具体说明这篇访谈中的“故乡”有几层含义,并谈谈你对“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这句话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

周海亮

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这风俗令我幸福和忧伤

年轻的父亲是一位在外地做工的石匠,每个星期都会回来一次。那时的母亲,正在灶间忙碌。年轻的母亲头发乌黑,面色红润。鸡蛋在锅沿上磕出美妙的声响,小葱碧绿,木耳柔润,爆酱的香气令人垂涎。那自然是面,母亲的手艺令村人羡慕。那天的晚饭自然温情并且豪迈。

父亲在家住上一天,就该起程了。可是我很少看见父亲起程。每一次他离开,都是披星戴月。

总在睡梦中听见母亲下床的声音,那声音轻柔舒缓。母亲的贤惠,与生俱来。母亲和好面,剁好馅,然后,擀面杖在厚实的面板上,辗转出岁月的安然与宁静。再然后是拉动风箱的声音,饺子下锅的声音,父亲下床的声音,两个人小声说话的声音。满屋子水汽,迷迷茫茫。父亲就在水汽里上路。父亲干了近三十年石匠,回家、进山,再回家、再进山,两点一线,一千五百多次反复,母亲从未怠慢。起身,饺子;落身,面。即使那些最难熬的时日,母亲也不敢马虎。除去饺子和面的时日,一家人,分散在不同的地点,啃着窝头和咸菜。

父亲年纪大了,再也挥不动开山锤,而我,却开始离家住校了。那时我的声音开始变粗,脖子上喉结突出,见到安静的穿着鹅黄色毛衣的女孩,心就会怦怦跳个不停。逢周末,回家。

迎接我的,同样是热气腾腾的面。盖了蛋花,葱花,木耳,虾仁,肉丝,绿油油的蔬菜,油花如同琥珀。学校里伙食很差,母亲的面,便成为一种奢求。好在有星期天。好在有家。好在有母亲。

返校前,自然是一顿饺子。晶莹剔透的饺子皮,香喷喷的大馅,一根大葱,几瓣酱蒜,一碟醋,一杯热茶。我狼吞虎咽,将饺子吃出惊天动地的声音——那声音令母亲心安。

毕业了,我去到城市。那是最为艰难的几年,工作和一日三餐,开始都没有着落。当我饿得受不住,就会找个借口回家住上一阵子。一段时间以后,感觉伤疤已经长好,然后再一次回到城市,再一次衣食无着——城市顽固地拒绝着一个来自乡村的只有职高文化的腼腆的单纯的孩子——城市不近人情,高楼大厦令我恐惧并且向往

回家,坐在门槛上抽烟,看母亲认真地煮面。母亲是从我迈进家门的那一刻开始忙碌的,几天时间里她会不停地烙饼,她会在饼里放上糖,放上鸡蛋,放上葱花,放上咸肉,然后在饼面上沾上芝麻,印出美丽的花纹。那些烙饼是我回到城市的一日三餐,母亲深知城市并不像我描述得那么美好,可是她从来不问,把她的爱和责任,全都变成了饺子、烙饼和面。母亲看着我吃,沉默。沉默的母亲变得苍老,我知道这苍老,全因了我。

母亲很少出门,自然,她没有机会吃到我们为她准备的“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可是那一次,母亲要去县城看望重病的姑姑。我和父亲商量好,第二天一早会为母亲准备一盘饺子,当我们醒来,母亲早已坐上了通往县城的汽车。

头一天晚上,我几乎彻夜未眠。我怕不能够按时醒来,我怕母亲吃不到“起身的饺子”。我还是没能按时醒来,似乎刚打一个盹儿,天就亮了。可是,父亲的那些年月,我的那些年月,母亲却从来未曾忘记未曾耽误哪怕一次“起身的饺子”。我想母亲已经超越了一个母亲的能力,她变成一尊神,将我和父亲守护。

然而她却是空着肚子走出家门的。家里有她伺候了大半辈子的儿子和丈夫,却无人为她,煮上一碗饺子。

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这习俗让我忧伤并且难堪。

母亲是在三天以后回来的。归来的母亲,疲惫异常。我发现她真的老了,这老在于她的神态,在于她的动作,而绝非半头的白发和佝偻的身体。走到院子里,母亲就笑了——她闻到了蛋花的香味,小葱的香味,木耳的香味,虾仁的香味——她闻到了“落身的面”。那笑,让母亲暂时变得年轻。

母亲吃得很安静,很郑重。吃完一小碗,她抬起头,看看我和父亲。母亲说,挺好吃。

三个字,一句话,足够母亲和我们,幸福并珍惜一生。

(选自周海亮《别让外界浮躁了你》,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5月版。有删节)

1.小说标题“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在文中有几层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2.作者在小说中不厌其烦地多次写到母亲做饭时的配料,如蛋花、小葱、木耳等等,其用意何在?倒数第三段写母亲闻到了蛋花、小葱、木耳、虾仁的香味,其用意又何在?(5分)

3.文中划波浪线的两个句子中的“幸福和忧伤”、“恐惧并且向往”,能否改成“忧伤和幸福”、“向往并且恐惧”?为什么?(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爱的实践

(美)弗洛姆

一旦搞清了爱的艺术的理论问题,随之而来的便是爱的艺术的实践问题。这个问题更困难,因为对于任何一种艺术的实践,我们除了去身体力行外,难道还有别的途径吗?

当今的绝大多数人,自然也包括本书的读者,都希望得到一个能指导自己“如何去做”的妙计良方。在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上,就是要别人教他们怎样去爱,这就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凡是抱有此种心情来读本书最后一章的人,恐怕都难免要大失所望。爱,乃是纯个人的体验,无论何人,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亲身体验。事实上,很难有人完全没有体验过爱,至少在童年、青年或成年曾以最基本的方式体验过。关于爱的实践,我们能够加以讨论的无非是爱的艺术的前提,实现这些前提的方法,以及如何实践这些前提和方法。至于最后去实现爱的各个步骤,则全赖个人自己去完成,一旦到了需要采取最后的决定性行动时,讨论也就无济于事而只能到此为止。不过我仍然相信,对方法的讨论将有助于掌握这门艺术,至少对于那些不再期待“妙计良方”的人是如此。

无论哪一门艺术实践,无论是木工、医术,还是爱的艺术,都有一些共同的要求。首先,艺术实践要有一定的训练。不经训练,便会一事无成;仅凭“一时高兴”而干某事,那只能算一桩不坏的兴趣爱好,决不会成为艺术大师。但是,仅仅进行某项艺术实践的训练还不够(比如说每天坚持练习几小时),艺术实践还要求人们在整个生活中严于律己。有人认为,对于现代人来说,再没有比循规蹈矩更轻而易举的事情。人们不是每天都在最严格的纪律约束下从事最程式化的工作吗?不过,同样也是事实的是,现代人在工作之余最为放荡散漫,很少自我训练。只要工作一完,他们就变得懒惰懈怠、无精打采,说得好听一点,就是让自己“轻松一下”。这种慵懒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严格程式化生活的一种反抗。正是由于人们被迫每天8小时不是为了自己的目的,以不属于自己的方式去耗费精力,就范于规定的生产节奏,这才使得他们反抗。只不过,他们采取了一种幼稚可笑的自我放纵的反抗方式。而且,在这种反抗专制的斗争中,他们丧失了对一切训练的信任,既包括权威强加的不合理的训练,也包括他们为自己制定的合理训练。没有后者,生活就变得杂乱无章和缺乏专一。

要掌握一门艺术,专一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这个道理不言自明,每个学艺者对此都深有体会。但是,在我们的文化中,专一甚至比律己更为难得。与此相反,我们的文化总是引向一种见异思迁和朝三暮四的生活方式,这是其他社会很难与之相比的。比如,同时干几件事情:读书看报、听广播,与人交谈,抽烟,吃喝等等。人成了贪婪的消费者,渴望着随时去吞噬一切——图画、酒、知识等。当我们独自一人时,感到特别难耐,这种心猿意马的情况也就尤为显著。大多数人往往不能做到静坐无言,不抽烟,不看书,不饮酒;他们常常变得敏感烦躁、非得动手动嘴地做点什么不可。(抽烟就是这种缺乏专心致志的症状之一;它能同时占用人的手、口、眼和鼻。)

掌握艺术的第三个因素是耐心。同样,任何一个曾努力掌握一门艺术的人都了解,要取得哪怕一点点成功,没有耐心是不行的。想一步登天的人不可能学到艺术。不幸的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做到有耐心并不比严于律己和专心致志更容易。我们的整个工业体系恰好助长的是其反面:急躁。现代所有的机器都是为了高速运转而设计出来的;汽车和飞机是为了使我们迅速到达目的地,而且越快越好。如果新机器能够以一半的时间生产出原来机器生产的等量产品,那么新机器就比原来的机器好两倍。诚然,这里有重要的经济原因。可是在如此广泛的领域内,人的价值已经越来越多地由经济价值来衡量了。机器的优点就应该是人的优点,这就是逻辑。现代人在办事拖沓时,想到失去的是时间;可是当他赢得时间后,却不知道该如何利用,于是又白白地消磨掉。

最后,学习一门艺术的条件还有,对艺术的掌握要全力以赴。如果不把艺术当成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就休想把它学好,最好也不过维持在业余涉猎者的水平上,成不了真正的大师。对于爱的艺术来说,这一条也不可缺少。在爱的艺术中,只有半瓶子醋的人远远多于真正精于此道的人,其比例超过了其他任何艺术。

(节选自弗洛姆《爱的艺术》,陈维纲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要弄清楚爱的艺术的实践问题比爱的艺术的理论问题更难,因为只有身体力行这唯一的途径可以依赖。

B.爱是纯个人的体验,人们至少在童年、青年或成年曾以最基本的方式体验过,没有体验过爱的人是完全没有的。

C.任何艺术实践要有一定的训练,如果仅凭自己一时的高兴而干某事,缺乏坚持不懈的训练,决不会成为艺术大师。 

D.现代人在工作之余最为放荡散漫。他们表面无精打采,其实在内心深处,他们遵循严格的程式化生活。

E.现代机器都是为了高速运转而设计出来的,汽车和飞机是为了使人们迅速到达目的地,并且越快越好,我们的工业体系助长了人们缺乏耐心。

2.掌握一门艺术(包括爱的艺术),需要具备一些条件。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这些条件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到了需要采取最后的决定性行动的时候,讨论也就无济于事,但是,对方法的讨论将有助于掌握爱的艺术。

B.要掌握任何一门艺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是专一。但是在我们的文化尤其是生活方式中,做到专一非常困难。

C.要取得哪怕一点点成功,没有耐心显然不行。想要一步登天的人不可能学到艺术,当然也不可能掌握爱的艺术。

D.在爱的艺术中,只有半瓶子醋的人远远多于真正精于此道的人,其比例超过了其他任何艺术。这样不全力以赴的人,成不了真正的大师。

3.请解释“我们的文化总是引向一种见异思迁和朝三暮四的生活方式”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4.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15岁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在其后的72年生命里程中,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尊重每个人作为人的尊严,竭尽所能帮助弱者,而自己却像一个苦行僧一样。她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她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服务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最严重的疾患:自私、贪婪、享受、冷漠、残暴等;也为通往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请依据文意,简要分析特蕾莎修女在爱的艺术实践中,具备了哪些条件或要求。(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