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以“打扫心灵”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请以“打扫心灵”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打扫心灵 生活中,我们习惯于打扫屋子,几日不理烦意顿由心生,日子的细水长流让我们在某一段时间里,显得呆板了,生活总是一种模式,习惯了,久而久之也许什么在自己看来都变得理所当然,改变已经离自己远了,这个词已经变得陌生,而此时也许很多问题会出现,你可能找不到走出问题的出口,舒一口气,这时你不妨爱一下自己,闭上眼睛走进你自己的内心,去清理一下因时间流逝而遗留的尘埃,打扫打扫心灵吧…… 随手拿起桌子上的一本书——《汉字文化》,书里的内容我早读过,但我想,读不到心里读不到骨子里的东西就如过眼云烟,而相对于自己的工作——教学,能用到工作中为自己所用,那么汉字文化对我而言才显示出了它的价值,而我只是曾经对汉字有这么种感觉记忆,又何谈拿来主义呢?所以甚为惭愧! 悠扬的音乐让你渐入文境,心里不禁想:老师的语言能打动我又何谈是学生呢?专家精彩的课堂语言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文字更是一种组织语言的艺术,茫茫汉字王国简单的几个字在别人说出来后作为引导语、过度语就那么到位,而自己有时却显得笨拙,无所适从,我们在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你不得不反思一下自己工作中的学习,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有的本事,而是对文化思考、咀嚼、发现,再思考、再咀嚼、再发现的漫长过程,学习贵在坚持,常反思常学习,怀着一种谦虚的态度,不求满足,在学习中一往无前,任何人任何事都有值得学习思考的地方,要求上进求发展。也许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这些想法相对而言显得过于美好,总是懂得的多做得少,但只要我们习惯了反省自己,反省就有所收获,那么不也很好吗? 且看中国汉字“慧”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吧——“慧”字告诉我们,我们要像打扫屋子一样经常反省自己,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做得好,明天能不能比今天做得更好,要多想想自己的失误和不足,这就叫内省,这就叫智慧。很多人只会记住别人的错误,总想着打扫别人的心灵,却时常忘记打扫自己的心灵。最大的哲理就是真实,它告诉我们聪明不等于智慧。 多么真实的话啊,哲理之所以成为哲理,我想就是因为它非常真实地反映了问题,说到你的心坎儿里去了,实实在在的,可是不是因为你不常反省,所以你内心一直感觉的哲理却不是从你的口中说出来的,而往往出自名人语录。不过如果我们心动不如行动,相信我们自己也会有一本“I的名言”。 打扫心灵,学会爱自己,让自己的内心总是斜阳满地,让“慧”住我心。 【解析】 试题分析:命题作文要紧紧抓住“题眼”。题眼,即文中暗示、透露的文章重点,是寓意的关键性字眼。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考生可明显地看出“打扫”是“题眼”。写作时,可以将其分解成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其一,为什么要打扫心灵?。其二,怎么去打扫心灵?。既要扣心灵,又要扣打扫。所以,作文的具体落脚点,应该盯在“打扫”上,据此展开叙述与议论。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面的长句改为3个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6)

韩国研发的染色技术被日本的服装公司运用而制造出能随体温或气温变化而改变颜色的T恤衫、圆领衫和运动短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概括出“粉丝”的主要特点,不超过20个字。(6分)

如今的图书出版界,许多当红作家或学者都拥有数量极大的“粉丝”。易中天的粉丝自称为“乙醚”,钱文忠的粉丝自称为“潜艇”,于丹的粉丝自称为“鱼丸”。他们的新书发布和签售受到各自粉丝的追捧,短时间内就能售出二三千本。难怪有人说,今天的大众阅读已成为“粉丝阅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江南好

周海亮

江南好。江南有桑。

  桑有纤弱的身子,纤长的颈,纤秀的臂,纤美的足。桑住在小镇,小镇依河而建,小河匍匐逶迤。黄昏时桑提着白裙,踏过长长的石阶。黄昏的河水是粉色的,河面上似乎洒了少女的胭脂。桑慵倦的倒影在河水里轻轻飘摇,桑顾影怀思。

  桑躲进闺房写字。连毛笔都是纤细的。桑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两只鸟歇落树上,悠然地梳理羽毛。桑扔掉笔,趴到窗口,就不动了。桑常常独自发呆,然后,红了唇,红了脸,红了眼圈,红了窗外风景。

  桑在一个清晨离开小镇,离开温润的江南水乡。一列小船推开薄雾,飘向河的下游。那天桑披着盖头,穿着大红的衣裙。唢呐呜哇呜哇扯开嗓子,两岸挤满着看热闹的人群。人群兴奋并且失落——那么婉约多情的桑,竟然嫁到了北方。

  桑跳下船,掀掉盖头。桑上火车,泪眼婆娑。桑坐上汽车,表情渐渐平静。桑走下汽车,盖头重新披上。唢呐再一次呜哇呜哇地响起,这是北方的唢呐。花轿颤起来了,桑的心一点一点地下沉。

  从此桑没有再回江南。却不断有银钱、粮食、药材和绸缎从北方运来。那本是江南的绸缎。江南的绸缎绕一个圈子,终又重回江南。

  桑离开江南一个月,有男人来到小镇。他跳下船,提了衫角,拾级而上。他有俊朗的面孔和隼般的眼神,他有修长的身材和儒雅的微笑。他坐在小院,与桑的父母小声说话。片刻后他抱抱拳,微笑着告辞。他跳上船,船轻轻地晃。他盯着胭脂般的河水,目光被河水击碎。他叹一口气,到船头默默坐下。他静止成一尊木雕,夕阳落上长衫,每一根纤维却又闪烁出迷人的红。

  桑住着北方的宅院,神情落寞。当然也笑,笑纹一闪而过,像夜的惊鸟。有时喝下一点点酒,红酒或者花雕,眼神就有了迷离缤纷的色彩。然后,桑将自己关进房间,开始写字。她写,江南好。纸揉成团,又取另一张纸。再写,江南好。再揉成团,再取另一张纸。突然她推开窗户,看午栖的鸟。她开始长久地发呆,红了唇,红了脸,红了眼圈,红了宅内风景。

  老爷说,想家的话,回去看看吧。桑说,不用了。老爷说,总写这三个字,料你是想家了。桑浅笑不语。笔蘸着浓墨,手腕轻转。三个字跌落纸上,桑只看一眼,便揉成团。旁边堆起纸山,老爷摇摇头,满脸无奈。

  男人在某个深夜潜入大宅。仍然身材修长,仍然一袭长衫。他提一把匣子枪,从墙头轻轻跃下。他悄悄绕过一棵槐树,就发现自己中了埋伏。他甩手两枪,两个黑衣人应声倒下。他闪转腾挪,似一只凶猛矫健的豹子。后来他打光了子弹,再后来他中了一枪。子弹从下巴钻进去,从后颈穿出来。子弹拖着血丝,镶进宅院的土墙。男人轻呼一声,缓缓倒下。月似银盘,男人俊朗的面孔在月光中微笑。

  桑倚窗而立。从第一声枪响,桑就倚窗而立。她只看到了墙角的毛竹,她只听到了密集的枪声。枪声戛然而止,她就知道,一切都结束了。她趿了鞋,推开门,走进宅院的深处。她看一眼男人,闭了眼;再看一眼男人,再闭了眼。她的手轻轻滑过男人的后颈,男人的微笑在她的眸子里凝固成永恒。她站起来,往回走。她走得很慢,脚步声充满悲伤。

  第二天桑死去了。她的身上没有任何伤痕,她的饮食和以往完全一样。一切都是那般蹊跷,诡秘万分。老爷请来大夫,两天后大夫得出结论。他说她想死,于是就死了。一个人悲伤到极致,一个人想死到极致,就会死去。这没什么奇怪,所有人都是这样。

  桑留了遗书。一张宣纸,三个字:江南好。

  人们就说,桑是太想家了。

  只有死去的男人,明晓桑的意思。

  因为他的名字,叫做江南。

1.结合小说中对桑的描写,概括桑的形象特点?(4分)

2.“他静止成一尊木雕,夕阳落上长衫,每一根纤维都闪烁出迷人的红”,试分析这句话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5分)   

3.有人说,本文的结果似乎太过突然,牵强,请结合本文的主旨,谈谈你对文章结局安排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武侠小说的江湖世界

在武侠小说里,有这样一个独特的世界——江湖世界。江湖中人何为?上者仗义行侠,除暴安良;中者为报家仇,浪迹天涯;下者纯粹只为争个天下武功第一,不惜身入魔道,视生命如草芥。一句话,都是在刀剑丛中讨生活,说得俗一点,便都是在杀人。

《笑傲江湖》中的魔教教主任我行有一句名言:老夫一生杀人如麻,快意恩仇。那些大魔头们视杀人为家常便饭,看哪个不顺眼就可以拎来宰掉,甚至可以拿活人的脑袋,炼“九阴白骨爪”之类,这里且不去说它。那些身负“血海深仇”之人,学艺寻仇,餐风露宿,忍辱负重,历尽千辛万苦,最终便是为求手刃仇敌那一刻的快感。于是乎,如果仇敌已为他人所杀,寻仇之人会茫然若失,痛心疾首。剩下来的杀人,便是名门正派之侠客,为驱除邪恶、执掌正义,正大光明地替天行道了。据说,这不仅可“快”一己之心,还可大“快”他人之心。

问题是,侠客自掌正义,不问官府也不求法律,自己认为该杀便干净利落一刀了断,这里面难免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随意性。《射雕英雄传》中的洪七公,自谓一生杀了241人,其中没有一个是好人。这里凭借的是道德律,况且,好与坏本身便是相对的。一人以为是的,可能另一人以为非,何来客观标准?比如侠客们最为嫉恨不耻的所谓淫贼淫妇,人家相好,哪怕是偷情,其实也不关你事,侠客偏要千里迢迢“为民除害”,岂不多管闲事?何况,侠客也是人,是人即有人作为动物的共通的劣根性,侠客也难免有杀得“性”起的时候。将人的生命维系在某一个人的主观好恶之中,这正是武侠的可怕之处。

如果说人类的噬血性、攻击性行为,本身便是人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以爱好和平著称的中国人在这方面似乎并不逊于西方。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草菅人命、滥杀无辜之事,可谓平常之极。鲁迅先生曾讲过,中国人有两类:一类是作示众的材料,一类是看客。看人杀头,乃成国人的一大乐趣。一刀下去,血花纷飞,刺激,过瘾,乃至当阿Q被枪毙,“看客”们竟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周作人在“二•七大屠杀”之后的一篇题为《怎么说才好》的文章中曾大为感叹:“我觉得中国人特别有一种杀乱党的嗜好,无论是满清的杀革命党,洪宪的杀民党,现在的杀共党,不管是非曲折,总之都是杀得很起劲。”

武侠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暗合了国人潜藏的嗜血习性。同为通俗小说,西方的侦探小说则更强调法律意识、人道意识——它只再现寻找犯罪嫌疑人的过程,而不担负惩罚的职责。因为惩罚自有法律,每个人都无权擅自处置他人的生命。中国的武侠小说,则具有一种非人道倾向。在惩恶的幌子下,千刀万剐,杀个痛快,嗜血欲望通过杀奸人而获得变态的满足,更何况,他们杀的远非个个都是十恶不赦的奸贼。而读者,在武侠小说的“杀人如麻快意恩仇”里,大约也获得了一种极大的满足。不知这是不是“武侠”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将江湖中人分成三类,指出都是在杀人,对不同类的人的行为,作者均指出其非,即使是三类中的上者也不完全认同他们的行为。

B.作者认为人类的噬血性、攻击性行为本身便是人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中国人在这方面较西方人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

C.作者认为,不管是杀人如麻的魔教教主任我行,还是除暴安良的名门正派的侠客,其行为都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D.文中引述鲁迅兄弟的言论、介绍西方侦探小说的特点,都是为了说明人类具有噬血习性及攻击性行为。

E.好与坏是相对的,是非各有看法,因此侠客们千里迢迢“为民除害”杀淫贼淫妇,实在是多管闲事,是非不分。

2.根据作者对武侠小说与西方侦探小说的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武侠小说,作者既肯定了其社会性的正义与公平的一面,同时更强调了它不足的一面。

B.武侠小说往往以惩恶的名义让读者的嗜血欲望在杀奸人的过程中获得变相的满足。

C.西方侦探小说强调法律意识、人道意识,只再现寻找犯罪嫌疑人的过程,至于如何惩治罪犯,那不是小说家的职责。

D.中国武侠小说中侠客们惩恶的行为具有非人道倾向,而且他们杀的远非个个都是十恶不赦的奸贼。

3.作者在文章开头说:“武侠小说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世界——江湖世界。”根据文章内容,作者所说的 “江湖世界”的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对这一江湖世界的态度怎样?(4分)

4.文章最后说:“不知这是不是“武侠”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所说的“原因”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中任选三题,全选按照前三题给分,6分)

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

3.   ,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4.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