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蚕 儿 陈忠实 从粗布棉袄里撕下一疙瘩棉花,摊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陈忠实

从粗布棉袄里撕下一疙瘩棉花,摊开,把一块缀满蚕籽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奔进教室,坐在课桌旁,把书本打开。

老师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其他年级写字,二年级上课。”

老师把一张乘法表挂在黑板上,领我们读起来:“六一得六……”

我念着,偷偷摸摸胸口,那软软的棉团儿,已经被身体暖热了。我想把那棉团掏出来,瞧瞧老师,那一双眼睛正盯着我,我立即挺直了身子。

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绽开棉团儿,啊呀!出壳了!在那块黑麻纸上,爬着两条蚂蚁一样的小蚕,一动也不动。我用一根鸡毛把小蚕儿粘起来,轻轻放到早已备好的小铁盒里。再一细看,有两条蚕儿刚刚咬开外壳,伸出黑黑的头来,那多半截身子还卡在壳儿里,吃力地蠕动着。

“叮……”上课的哨儿响了。

“二年级写字。”

老师给四年级讲课了。我揭开墨盒。那两条小蚕儿出壳了吧?出壳了,千万可别压死了。

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

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

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籽儿的棉团儿。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

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

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

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多皱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带着我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选自《陈忠实文集》,有删改)

1.本文围绕养蚕这件事写了两位老师,请选择其中一位分析其形象。(4分)

2.文中画线的句子细致地描绘了蚕儿的情态,请作赏析。(5分)

3.文末写老师“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6分)

 

1.第一位老师:①粗暴严酷,他随意责打学生,使学生心生畏惧;②冷漠无情、高高在上,他发现学生养蚕,二话不说把蚕打翻在地,肆意践踏。第二位老师:①有平等意识,充满爱心,他和学生打成一片,没有架子,关心爱护学生;②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心和热情,他和学生一起养蚕,享受养蚕带来的喜悦。(4分。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2.①划线句子细致地描写了蚕儿吐丝时的色泽、情态,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②从孩子的角度观察蚕儿,突出蚕儿的可爱,从而表现孩子们活泼天真,对生活充满好奇。③对蚕儿的描写充满了感情,突出了师生看到共同养蚕的劳动成果时的喜悦心情。(5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3.①回想当年在山村任教的经历,感慨万分,既有获得肯定的快乐,也有受到非议的痛苦。②为当年探索、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却未能成功,感到无奈、感伤和遗憾。③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够从事教育工作,并践行自己当年的教育理念,为理想的传承而感动。④为学生三十多年后仍记住自己而深深地感动。(6分。答对一点2分,三点6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的题目,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赏析的题目,属于细节描写同时带有修辞,答出修辞,结合文意答出效果后点明要表达的情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结尾的句子蕴含的情感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理清结构,写明表的的情感,抓住“金黄的丝片”勾起回忆。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谈滑稽

有一个人在街上跑,绊了一下脚,摔了一跤,行人笑了起来。我想,如果人们设想这个人是一时异想天开,在街上坐了下来,那他们是不会笑他的。别人之所以发笑,正是因为他不由自主地坐了下来。因此,引人发笑的并不是他姿势的突然改变,而是这个改变的不由自主,这是一种笨拙。街上也许有一块石头,这个人原该改变速度,或者绕开障碍,然而由于缺乏灵活性,由于疏忽或者身体不善应变,总之是由于僵硬,当情况要求有所改变的时候,肌肉还在继续原来的活动。这个人就摔了跤,行人也就笑了。

又假设有一个人,他的日常生活极有规律,可是他身边的东西给一个恶作剧的人弄得一塌糊涂。他把钢笔插进墨水瓶,抽出来时却满笔尖都是污泥。他以为是坐到一把结实的椅子上,结果却仰倒在地板上。总之,由于僵硬的关系,他的行动和他的意图适得其反,或者是处处扑空。

在上述两种情况当中,在要求一个人集中注意力、灵活应变的时候,他却是有一定程度的机械的僵硬。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唯一差别是,前者是自发产生的,后者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

不管怎么样,在这两种情况当中,决定效果的都还是外部条件。滑稽因此是偶然的,可以说是停留在人物表面上的。滑稽怎么深入到人物内部去呢?那就需要这种机械的僵硬无需偶然条件或者别人恶意设置的障碍,就能表现出来。那就需要这种僵硬从他自身的深处,以很自然的方式,不断找到表现出来的机会。让我们设想有这么一个人,他的脑子总是想着他刚做过的事情,从来也不想他正在做的事情,就跟唱歌的人唱出来的歌词落后于伴奏一样。总之,当现实要求他有所改变的时候,他却去适应已经过去的或者是想象中的情况。这一回,滑稽就在人物身上落了脚,是这个人为滑稽提供了一切:材料和形式、原因和机会。这些心不在焉的人一般会引发喜剧作家的创作激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心不在焉的效果还可以加强。当某种滑稽效果出自某一个原因时,那么,我们越是觉得这个原因顺乎自然,滑稽的效果就显得越大。把心不在焉作为简单的事实表现出来,我们已经不免发笑。假如我们亲眼看着这个心不在焉出生成长,知道它的根源,清楚它的来龙去脉,那么它就更加可笑。

现在让我们再往前走一步。某些缺点与性格的关系不是正和僵化固定的观念与智力的关系一样吗?缺点是品质的一个瑕疵,是意志的一个僵块,它时常像是心灵的一个扭曲部分。使我们成为可笑的缺点是人们从外部带给我们的缺点,就像是一个现成的框子,我们钻了进去。这个框子不向我们的灵活性学习,却强使我们接受它的僵硬性。许多喜剧的标题用的是普通名词,例如《吝啬鬼》《赌徒》等等。不管你怎样想把喜剧性的缺点和人物怎样紧密结合起来,喜剧性的缺点并不因此就不保持它独立而单纯的存在。它依然是在场而又看不见的中心,有血有肉的人物只不过是在舞台上依附着它罢了。有时,它以自身的力量拖着他们前进,拽着他们一起滚下坡去,以此来取乐。可是在更多的场合,它像弹奏乐器那样玩弄他们,把他们当做木偶一样来操纵。你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喜剧作者的艺术就在于使我们充分认识这个缺点,使我们观众和作者本人如此亲密无间,结果掌握了他所耍的某些操纵木偶的提线,而我们也就跟着耍了起来。我们的一部分乐趣正是由此而来的。因此,在这里,使我们发笑的还是一种自动机械的动作,一种和单纯的心不在焉非常相近的自动机械的动作。要信服这一点,只消注意一下这样的事实就行了:一个滑稽人物的滑稽程度一般正好和他忘掉自己的程度相等,滑稽是无意识的。

(选自柏格森《笑》,徐继曾译,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个人由于笨拙而摔了跤,这种笨拙实际上是缘于他姿势改变的不由自主。

B.喜剧作家的创作激情必须以滑稽提供的材料和形式、原因和机会为条件。

C.喜剧性缺点和僵化固定的观念、智力有关,它常常像心灵的一个扭曲部分。

D.喜剧性的缺点是独立而单纯的存在,它常常是舞台上那个看不见的中心。

E.喜剧作者的创作艺术能使观众认识喜剧性的缺点,在欣赏体验中得到乐趣。

2.下面的说法,与文中作者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决定各种滑稽效果的条件都是来自外部的,所以滑稽是偶然的。

B.滑稽要深入到人物内部,得让机械的僵硬很自然地不断表现出来。

C.滑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是否觉得滑稽的原因顺乎自然。

D.滑稽人物忘掉自己的程度越大,由此产生的滑稽程度就会越大。

3.“僵硬”产生“滑稽”有哪两种情况?(4分)

4.唐•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著名喜剧人物。他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的骑士,在骑士早已绝迹的十六世纪,拉着邻居桑丘•潘沙“行侠仗义”,游走天下,做出种种与时代相悖、匪夷所思的荒唐行为。结合文中观点,分析唐•吉诃德为什么令读者觉得滑稽。(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2)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       。(王勃《滕王阁序》)

(3)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闻庆州 赵纵使君与党项战中箭身死,辄书长句

杜牧

将军独乘铁骢马,榆溪战中金仆姑

死绥却是古来有,骁将自惊今日无。

青史文章争点笔,朱门歌舞笑捐躯。

谁知我亦轻生者,不得君王丈二殳

【注】①党项:西北少数民族。②金仆姑:箭名。③死绥:古军法规定军队败退,将军当死。④殳:兵器。

1.在诗人心目中,赵纵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颈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贞观六年,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多为贵,论数定约,同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乃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普天下谱牒,兼据凭史传,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

士廉等及进定氏族等第,遂崔干为第一等。太宗谓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其世代衰微,全无官宦,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际,则多索财物;或才识庸下,而偃仰自高,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且士大夫有能立功,爵位崇重,善事君父,忠孝可称,或道义清素,学艺通博,此亦足为门户,可谓天下士大夫。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公卿已下,何暇多输钱物,兼与他气势?向声背实,以得为荣。我今定氏族,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遂以崔干为第三等。

至十二年,书成,凡百卷,颁天下。又诏曰:“氏族之美,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自有魏失御,齐氏云亡,市朝既迁,风俗陵替。燕、赵古姓,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族,或礼义之风。名不著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高门之胄,不匹嫡之仪,问名惟在于窃赀,结褵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姻,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自贬家门,受辱于姻娅;或其旧望,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朕夙夜兢惕,忧勤政道,往代蠹害,咸已惩革,唯此弊风,未能尽变。自今以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务合礼典,称朕意焉。”

(选自《贞观政要·礼乐第二十九》,有删节)

【注】①累叶陵迟:指家世衰落。②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

③结褵:成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普天下谱牒       责:责备     B.或礼义之风        乖:违背

C.不匹嫡之仪        敦:勉励     D.或其旧望          矜:同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多为贵                  遂崔干为第一等

B.论数定约,同市贾       名不著州闾

C.忠贤褒进               我今定氏族

D其世代衰微              何因崔干犹第一等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B.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C.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D.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卢、李、郑四个家族在嫁女儿的时候大肆索取聘礼,并根据聘礼的数量决定婚约,唐太宗认为这样做严重败坏社会风俗。

B.唐太宗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等人撰写《氏族志》,校正姓氏等级,删除其中的浮夸成分,考订真假,褒奖忠贤,贬黜叛逆。

C.唐太宗认为,士大夫如果能立下功劳,爵位崇高显赫,忠孝两全,或者道德高尚,学问技艺通达渊博,就能称为真正的士大夫。

D.《氏族志》的颁行,彻底革除了燕、赵古姓和齐、韩旧族在嫁娶时贪图钱财、攀附权贵的不良风气,唐太宗对此感到十分满意。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3分)

②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4分)

(2)从本文看,唐太宗对士大夫的婚姻有怎样的要求?(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昆虫们最善于使用这种“香水”。

②动物们都有自己的特定气味,有些气味人类闻得到,有些则闻不到。

③接收这一信号后,往往会有许多“宅男”不辞辛劳地前来,释放外激素与雌性呼应。

④这些气味可以标记领地,留下关于个体的特征信息,当然这些信息中,也包括是否单身。

⑤每到繁殖季节,雌性昆虫便会分泌出外激素,向异性释放明确的信号:此地有“女神”一名,先到先得。

⑥我们可以将这些或浓烈或隐形的气味,统称为化学信号,这就是单身动物们的特制“香水”。

A.①④③⑤⑥②    B.①⑤③④⑥②    C.②④①⑤⑥③    D.②④⑥①⑤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