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几个人围坐聊天。 甲说:“为什么我没能出生在科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几个人围坐聊天。

甲说:“为什么我没能出生在科技发达、物质丰富的美国呢?生活环境决定一切呀。”

乙说:“为什么我没能进入资源优、待遇好的大型企业呢?事业起步阶段关乎成败的。”

丙说:“为什么我没有姚明的身材或陈奕迅的嗓子呢?先天优势很重要啊。”

……

他们都发现了自己的“没”和别人的“有”。

要求: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例文: 找到适合自己的那盏灯 如果人生是一艘远航的船,那么扬起的帆就是命运的方向盘。我们如果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就如同在前行的路途中点亮的一盏明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他是一名歌星,曾凭着一首《暗香》响彻大江南北,获得多项国际奖项。但孰知,坎坷和泪水遍布了他的旅程,在掌声与光环的包围下,他依然没有迷失自我,他就是沙宝亮。 在成名之前,沙宝亮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杂技演员。每天都要进行苛刻的训练,尽管每天在训练场挥汗如雨,但沙宝亮的技艺依然毫无进展,面对老师的责备、同伴的嘲讽,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努力是否徒劳。就在他感到自己前途无望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发现沙宝亮具有十分淳厚特色的嗓音,并极力推荐他去唱歌。在沙宝亮认识到自己与生俱来的优势时,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盏指向灯,毅然地转了型。在不懈的努力下,凭借独特的个人魅力,他终于在歌唱方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成为了歌坛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找准自己的位置,发现适合自己的道路,我们可以少走弯路,将自己的才华发掘出来,最终可以在那盏明灯的指引下走向成功。 他曾在NBA赛场上叱咤风云,并且是迈克.乔丹亲点的大将,他也曾经一路风光。但于今,却鲜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叫夸梅.布朗。他出身贫苦,母亲含辛茹苦的将他养大,为报答母亲,他辛苦工作。他有极高的篮球天赋,参加几次篮球比赛后,他的才干逐渐显露出来,并很快被人赏识,成为了NBA的一员猛将。当他身着金米色西装出现在他母亲面前时,荣誉和光坏围绕着他。可后来,他在喝彩声中慢慢迷失了自己,懒惰懈怠,以至后来连NBA的替补队员都无法争取,直到现在他还是碌碌无为。他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没有认清自己的价值,他失败了! 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盏指向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努力拼搏,创造出自己美好的明天!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审题应抓住最后“他们都发现了自己的‘没’和别人的‘有’”这一关键性评论性的句子。细细思考,材料让人思考的是一个人与其羡慕别人的优势,不如挖掘自己的长处,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2007年上海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标,名眼神”。描述会标的画面,并根据下面注释,模仿示例,从健全人或社会的角度出会标的寓意。

注释:成立于l968年的国际特殊奥林匹克委员  会是为全世界智障人士提供体育训练和比赛的国际组织。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她是按奥林匹克模式举办的面向全世界有各种学习障碍的儿童和成年人的群众性运动会。其格言是:勇敢尝试、争取胜利。其精神是:技能、勇气、分享以及超越国家、政治、性别、年龄、种族、宗教的界限带来的快乐。其目标是:使智障人士有机会成为对社会有用、被社会认可和尊重的公民。

示例:这是一个祈盼的眼神当那些智障的生命睁开双眼来到这个世界他们祈盼母亲慈祥的眼神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他们祈盼人们鼓励和帮助的眼神当他们走向社会时他们祈盼的是整个社“平等、接受、包容”的眼神。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位二年级的小学生写的题为原谅的小诗,请用散文的语言描述诗中情景,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但不能与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字数不超过80字。

春天来了/我去小溪边砸冰/把春天砸得头破血流/直淌眼泪/到了花开的时候/它把这些事儿忘了/真正原谅了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Howard Goldblatt,中文名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是目前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他翻译了包括萧红、杨绛、贾平凹、莫言等二十多位中国现当代文学家的五十多部作品。

我 译 故 我 在

——葛浩文访谈录

季  进

  进:这么多年,你一直坚持不懈地做中国文学的翻译,我知道这在美国绝对是一项孤独的事业。夏志清先生称你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应该也包含了一种敬意在里面。

葛浩文:翻译这玩意,一言难尽啊。我像个鲨鱼,你知道鲨鱼要不停地游动,一旦停止就死了。我做翻译就是这样,一定要不停地翻,一旦没有小说翻了,恐怕就要归西天了。

  进:你曾经说过,其实翻译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选择。你现在是不是还这么认为?

葛浩文:也许说“困难”绝对了点,但重要的还是选择,这话没错。中国每年不知道要出多少小说,我们只能选三五本。美国人对中国不了解的地方已经够多了,还要加上对文学的误解,那就更麻烦了。

  进:有时候好奇怪啊,像《北京娃娃》《狼图腾》这样的作品在国内并不被看好,却在国外获得不小反响,甚至评价很高,真正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这里面文化的差异、解读的取向应该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葛浩文:没错没错。一个国家的评价标准或者说文学观,跟另外一个国家的文学观当然是有差异的。《狼图腾》的书评普遍说它非常好,甚至有人说是年度最好的中文小说,连美国的《国家地理》也发了《狼图腾》的书评。到目前为止,《狼图腾》也许可以说是一本突破性的中文作品。 有时候我也纳闷,我常常选择我特别喜欢,也认为是老美非读不可的作品来翻译,可是他们未必那么喜欢。 其实美国人爱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爱中国文化,中国文学。

  进:好像莫言的作品销得还不错?

葛浩文:《红高粱》最好,我查了一下,已经发行到两万册左右了。虽然是印了十几年累计的数字,但中国文学的翻译能够到两万册,我已经很高兴了。

  进:其实,从数量上来讲,华语文学(包括港台文学)翻译成英文的已经不少了,但是影响还比较有限。

葛浩文:美国人不怎么看重翻译的东西,他们对翻译总是有些怀疑,而美国人又懒得学外文,所以就只看英美的作品。不要说中国文学的翻译,拉美的、东欧的文学翻译,他们也都不大看的。现在渐渐好一点了。

  进:除了对翻译的偏见外,跟美国人的心态也有关系吧?是不是有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

葛浩文:是语言上的优越感吧,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都要学英文,说英文,美国人不用,因此对外文不重视。

  进:不管怎样,美国人对翻译的这种态度,还有他们的优越感,已经决定了中国文学翻译在美国注定是属于边缘的边缘,这么多年你却坚持了下来,让中国文学有了更多发声的机会,我们应该对你表示敬意。这么多年仅靠兴趣是不足以支持的,靠的应该是信念。

葛浩文:有一段时间我很想当个中国人,二、三十岁的时候,觉得中国话美,中国姑娘美,什么都美,在家里穿个长袍什么,多好。现在经常有人说我,葛浩文,你比中国人还中国人!后来我听腻了,就问他,这是好话吗?

  进:到目前为止,除了巴金、老舍,你翻译的都是当代作家的作品。你翻译这些作家作品的时候,你觉得通过他们的作品是不是构成一个看待当代中国的窗口?

葛浩文:通过翻译,我只能对作者本人有进一步的了解而已,并没有想通过他们的作品去了解什么社会。呃,社会很抽象,我看重的还是作者本人的思想观念。翻译的时候,我就会对一个人、一个作者的人生观有了新的认识。这种人生观既是代表他本人的,也可以扩大到代表所有的人类,这是一个谜,a puzzle,我就喜欢琢磨这个。

  进:嗯,你用了puzzle这个词,有意思。你翻译了几十部当代小说,那么你作为一个翻译家,对中国当代文学怎么评价呢?我个人感觉中国当代文学,放在整个世界文学的框架中来看,它的总体成就还是有限的。至少在引领20世纪文学潮流方面,中国作家从来没有走在前面,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中国当代作家恐怕还要努力。

葛浩文:很难评价。我们不说有没有伟大的作品,曹雪芹这样的作家毕竟是百年难遇的。但我想当代文学还是有不少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的,很多作家都很努力,但中国文学还没有走出自己的道路,连作家自己都不太清楚要走向何方。我认为技巧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声音。

  进:如果请你对中国当代文学还有当代文学翻译说几句话,你会怎么说?

葛浩文:虽然我对中国当代文学很难准确地评价,但是我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中国文学今后的发展方向不会是退步,一定是进步;不会走向封闭,一定是更加自由。我也说过,中国文学已经开始了创造的时代。我希望不远的将来能翻译中国文学真正的杰作。

 (选自《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家言谈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有删改)

1.访谈呈现了葛浩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6分)

2.对中国当代文学,葛浩文先生持哪些看法?(6分)

3.文章以我译故我在为标题,具有什么意蕴?(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写生世界(下)

丰子恺

去年冬天我曾在这《写生世界》(上)中描写过我幼时所漫游的写生世界的光景,但只写了静物一段就中止了,现在我就来继续描写我青年时代的艺术的心吧。

说出来真是不恭之至:我小时在写生世界中,把人不当作人看,而当作静物或景物看。似觉这世间只有我一个是人。

我在学校里热心地描写石膏头像的木炭画,半年后归家,看见母亲觉得异样了。母亲对我说话时,我把母亲的脸孔当作石膏头像看,只管在那里研究它的形态及画法。我虽在母亲的怀里长大起来,但到这一天方才知道我的母亲的脸孔原来是这样构成的!她的两眼的上面描着整齐而有力的复线,她的鼻尖向下钩,她的下颚向前突出。我惊讶我母亲的相貌类似德国乐剧家华葛内尔〔瓦格纳〕(Wagner)的头像!我正在观察的时候,蓦地听见母亲提高了声音诘问:“你放在什么地方的?你放在什么地方的?失掉了么?”

母亲在催我答复。但我以前没有听到她的话,茫然不知所对,支吾地问:“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的?”

母亲惊奇地凝视我,眼光里似乎在说:“你这回读书回家,怎么耳朵聋了?”原来我当作华葛内尔头像而出神地观察她的脸孔的时候,她正在向我叙述前回怎样把零用钱五元和新鞋子一双托便人带送给我;那便人又为了什么原故而缓日动身,以致收到较迟;最后又诘问我换下来的旧鞋子放在什么地方的。我对于她的叙述听而不闻,因为我正在出神地观察,心不在焉。

我读《Figure Drawing》〔《人体描法》〕(这是一册专讲人体各部形状描法的英文书),读到普通人的眼睛都生在头长的二等分处一原则,最初不相信,以为眼总是生在头的上半部的。后来用铅笔向人头实际测量,果然从头顶至眼之长等于从眼至下颚之长。我知道了这原则,我非常感佩!欢喜之极!从此时时留意,看见了人头便目测其中的眼的位置,果然百试不爽。有一次我搭了西湖上的小船到岳坟去写生。搭客众多,船行迟迟。我看厌了西湖的山水,再把视线收回来看船里的搭客。我看见各种各样的活的石膏模型,摇摇摆摆地陈列在船中。我向对座的几个头像举行目测,忽然发见其中有一个老人相貌异常,眼睛生得很高。据我目测的结果,他的眼睛决不在于正中,至少眼睛下面的部分是头的全长的五分之三。《Figure Drawing》中曾举种种不合普通原则的特例,我想我现在又发见了一个。但我仅凭目测,不敢确信这老人是特例。我便错认这船为图画教室,向制服袋里抽出一枝铅笔来,用指扣住笔杆,举起手来向那老人的头部实行测量了。船舱狭小,我和老人之间的距离不过三四尺,我对着他擎起铅笔,他以为我是拾得了他所遗落的东西而送还他,脸上便表出笑颜而伸手来接。这才使我觉悟我所测量的不是石膏模型。我正在惭悚不知所云的时候,那老人笑着对我说,“这不是我的东西,嘿嘿!”

我便顺水推船,收回了持铅笔的手。但觉得不好把铅笔藏进袋里去,又不好索性牺牲一枝铅笔而持向搭船的大众招领,因为和我并坐着的人是见我从自己袋里抽出这枝铅笔来的。我觉得自己的脸上发热了。

后来我在人体画法的书上读到:老人因为头发减薄,下颚筋肉松懈,故眼的位置不在正中而稍偏上部。我便在札记簿上记录了一条颜面画法的完全的原则:

“普通中年人的眼位在头的正中,幼儿的眼,位在下部,老人的眼稍偏上部。”

又有一次我在一个火车站上等火车,对面来了一个卖花生米的江北人。他的脸孔的形态强烈地牵惹了我的注意,那月台立刻变成了我的图画教室。

我只见眼前的雕像脸孔非常狭长,皱纹非常繁多。哪一条线是他的眼睛,竟不大找寻得出。我曾在某书上看到过“舊字面孔”一段话,说有人的脸孔像一个“舊”字。这回我所看见的,正是舊字面孔的实例了。我目测这脸孔的长方形的两边的长短的比例,估定它是三与一之比。其次我想目测他的眼睛的位置,但相隔太远,始终看不出眼睛的所在。远观近察,原是图画教室里通行的事,我不知不觉地向他走近去仔细端相了。并行在这长方形内的无数的皱纹线忽然动起来,变成了以眉头为中心而放射的模样,原来那江北人以为我要买花生米,故笑着擎起篮子在迎接我了。

“买几个钱?”

他的话把我的心从写生世界里拉回到月台上。我并不想吃花生米,但在这情形之下不得不买了。

“买三个铜板!”

我一面伸手探向袋里摸钱,一面在心中窃笑。我已把两句古人的诗不押平仄地改作了:

“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要吃花生米。”

(选自《丰子恺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有删节)

1.文中记叙了年青时写生观察的哪三个例子?其用意各是什么?(6分)

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体现了怎样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6分)

  我觉得自己的脸上发热了。     我一面伸手探向袋里摸钱,一面在心中窃笑。

3.文章写的只是年青时的写生经历,为什么以世界入标题?(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谈写字

沈从文

社会组织复杂时,所有事业就得“分工”。任何一种工作,必需要锲而不舍的从事多年,才能够有点成就。当行与玩票,造诣分别显然。

多数人若肯承认在艺术上分工的事实,那就好多了。不幸得很,中国多数人大都忽略了这种事实。都以为一事精便百事精。尤其是艺术,社会上许多人到某一时都欢喜附庸风雅,从事艺术。唯其倾心艺术,影响所及恰好作成艺术进步的障碍,这个人若在社会又有地位,有势力,且会招致艺术的堕落。最显著的一例就是写字。

写字算不算得是艺术,本来是一个问题。但我们不妨从历史来考察一下,看看写字是不是可称为有艺术价值。就现存最古的甲骨文字看来,可知道当时文字制作者,在点线明朗悦目便于记忆外,已经注重到它个别与群体的装饰美或图案美。到铜器文字,这种努力尤其显然(商器文字如画,周器文字极重组织)。此后大小篆的雄秀,秦权量文字的整肃,汉碑碣的繁复变化,从而节省为章草,整齐成今隶,它那变革原因,虽重在讲求便利,切合实用,然而也就始终有一种造形美的意识存在,因为这种超实用的意识,浸润流注,方促进其发展。我们若有了这点认识,就权且承认写字是一种艺术,似乎算不得如何冒失了。

写字的艺术价值成为问题,倒恰好是文字被人承认为艺术一部门之时。史称熹平时蔡邕写石经成功,立于太学门外,观看的和摹写的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到晋有王羲之作行草书,更奠定了字体在中国的艺术价值,不过同时也就凝固了文字艺术创造的精神。从此写字重模仿,且渐重作者本人的事功,容易受人为风气所支配,在社会上它的地位与图画、音乐、雕刻比较起来,虽见得更贴近生活,切于应用,令人注意,但与纯艺术也就越远了。

字的艺术价值动摇,浮泛而无固定性,令人怀疑写字是否艺术,另外有个原因,不在它的本身,却在大多数人对于字的估价方法先有问题。一部分人把它和图画、音乐、雕刻比较,便见得一切艺术都有所谓创造性,唯独写字拘束性大,无创造性可言。并且单独无道德或情感教化启示力量,故轻视它。这种轻视无补于字的地位,自然也无害于字的艺术真价值。轻视它,不注意它,那就罢了。到记日用账目或给什么密友情人写信时,这轻视它的人总依然不肯十分疏忽它,明白一个文件看来顺眼有助于目的的获得。轻视字的艺术价值的人,其实不过是对于字的艺术效果要求太多而已。糟的倒是另外一种过分重视它而又莫名其妙的欣赏者。这种人对于字的本身美恶照例毫无理解,正因其无理解,便把字附上另外人事的媒介,间接给他一种价值观。把字当成一种人格的象征,一种权力的符咒;换言之,欣赏它只为的是崇拜它。前年中国运故宫古物往伦敦展览时,英国委员选画的标准是见有乾隆皇帝题字的都一例带走。中国委员当时以为十分可笑。

其实中国艺术鉴赏者,何尝不是同样可笑。近年来南北美术展览会里,常常可以发现吴佩孚先生画的竹子,冯玉祥先生写的白话诗,注意的人可真不少。几个比较风雅稍明绘事能涂抹两下的朝野要人,把鬻画作画当成副业收入居然十分可观。山东督办张宗昌虽不识字,某艺术杂志上还刊载过他一笔写成的虎字!

书画并列,尤其是写字,仿佛更容易玩票,无怪乎游山玩水时,每到一处名胜地方,当眼处总碰到一些名人题壁刻石。若无世俗对于这些名人的盲目崇拜,这些人一定羞于题壁刻石,把上好的一堵墙壁一块石头脏毁,来虐待游人的眼目了。

所以说,“分工”应当是挽救这种艺术堕落可能办法之一种。本来人人都有对于业余兴趣选择的自由,艺术玩票实在还值得加以提倡。然而必需认识分工的事实,真的专家行家方有抬头机会,这一门艺术也方有进步希望。

1937年4月

(选自沈从文《龙凤艺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有删节)

1.下列对于对各历史时期字所具有的艺术价值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甲骨文字点线明朗,初具装饰美或图案美,但不便于记忆。

B.铜器文字更注重装饰美或图案美,或如画,或重结构组织。

C.大小篆书的字型雄奇秀美,秦权量文字则体现为整齐肃整。

D.汉代碑碣上的文字极其繁复但富于变化,以造形美为目的。

E.章草笔划简省,今隶讲究整齐,便利实用,而不重造形美。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艺术上想一事精便百事精是相当困难的,不专心从事一事难以有所成就。

B.即使是轻视写字的艺术价值的人在生活实际中也会意识到写字顺眼的重要性。

C.吴佩孚、冯玉祥等虽是军人出身,但画的竹子、写的白话诗同样令人赞赏。

D.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艺术玩票亦无可厚非,但要正确区分对待。

3.作者为什么要讨论写字算不算得是艺术?4分

4.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沈从文先生这个建议的理解。(4分)

因此我想附带一个建议,即盼望现代画家再莫题跋。尤其是几位欢喜题跋的画家,题跋常破坏了画的完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