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低碳”不一定“环保” 袁志彬 当前,气候变化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低碳”不一定“环保”

袁志彬

当前,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效应早已超越了经济全球化。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件事像气候变化那样,把全世界各个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尽管还有人对是否存在全球变暖的事实存有怀疑,但是这并不影响气候变化成为影响当前和今后国际局势以及未来人类发展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在这样的大潮下,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势必受到一定冲击和影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别让气候变化掩盖了中国的环境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是两个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事情。两者既有交叉的部分,也有很多不同。共同交叉的地方就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求,低碳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进而减少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和煤炭使用中排出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不同的地方更多,比如水污染和垃圾等环境问题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就不是太密切。

在我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强调低碳发展的同时,要警惕和防止环境污染的加剧。例如,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许多城市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加快电动车的发展。从低碳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同时必须认识到,如果过快发展电动车,尽管减少了传统汽车的尾气排放,但会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如电池的回收及其导致的污染等。这说明,通过低碳发展有可能减少空气污染,但同时有可能加剧其他污染,如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另外,为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我国已采取措施加快核电的发展,但过快发展也将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核废料的处置等。还有盲目快速发展生物能源,也会引发与粮食争地等矛盾。

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形势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一般的环境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因此当前把应对气候变化当作“主流”大事来抓。我们国家不一样,除了需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外,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的环境总体上处于恶化趋势,不仅对国人的健康构成威胁,而且也影响和制约中国产业升级和出口贸易(各种环境标准和绿色壁垒的制约)。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当前和今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同时还应该看到,绝大多数环境污染问题基本上属于本地化问题,可跨国转移的环境问题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还往往受到国际环境公约的制约)。在这样的形势下,解决中国自己的环境问题,不能太指望国际社会,需要我们“自力更生”。当然,在解决中国环境问题过程中,要积极研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

总之,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形势下,低碳发展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中国除了承担必要的二氧化碳减排责任外,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简单盲目地跟着西方发达国家跑。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各项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联系与区别”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环境的污染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所以环境保护对防止气候变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B.气候变化成为影响当前和今后国际局势,以及未来人类发展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而环境保护则只是各国自己的事情。

C.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进而减少二氧化碳和煤炭使用中排出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是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交叉部分。

D.水污染和垃圾等问题主要是环境问题而与气候变化没有联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主要要求低碳发展。

2.下列各项不属于“‘低碳’不一定‘环保’”的理由的一项是

A.气候变化掩盖了中国的环境问题,使中国一些城市一味的追求低碳发展,严重影响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B.从低碳发展的角度来看鼓励和加快电动车的发展是一件好事,但电池的回收及其导致的污染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C.过快发展核电,将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盲目快速发展生物能源,也会引发与粮食争地等矛盾。

D.低碳发展有可能减少空气污染,但同时也有可能加剧其他污染,如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3.下列各项对原文所作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当作“主流”大事来抓,是因为他们早已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一般的环境问题已完全得到解决。

B.我国的环境总体上处于恶化趋势,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的。

C.在解决中国环境过程中,我们既不能简单盲目地效仿西方发达国家,也不能指望国际社会,我们必须“自力更生”,开创自己的环保之路。

D.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形势下,中国除了承担必要的二氧化碳减排责任外,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简单盲目地效仿西方发达国家。

 

1.C 2.A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解答思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全球气候变暖”判断不正确,对应的原文“尽管还有人对是否存在全球变暖的事实存有怀疑”,表明气候变暖说仍有争议;B项,“环境保护则只是各国自己的事情”表述不正确,曲解文意,对应的原文“而且还往往受到国际环境公约的制约”;D项,表述不正确,对应的原文“水污染和垃圾等环境问题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就不是太密切”,水污染和垃圾等问题只是与气候变化联系不密切,并不是没有联系,过于绝对化。所以选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来分析判断选项的推断是否合理正确,A项,推断不合理,对应的原文“在我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强调低碳发展的同时,要警惕和防止环境污染的加剧” 这只是一种提醒,不属于原因,选项强拉因果。所以选A。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将选项分别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取舍。A项,“完全得到解决”表述不正确,混淆范围,对应的原文“一般的环境问题基本得以解决”。B 项,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我国环境总体上处于恶化的原因之一,并不是全部原因,以偏概全,混淆范围;C 项,原文是“不能太指望”,选项“不能指望”,混淆范围。所以选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这是悬挂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高三(14)班黑板上方的另类冲刺标语。该标语是经过公选后才悬挂的,该班的班主任从最初的“不太认可”到最终的“表示赞同”。

你如何看待这则标语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大学毕业生王晓明想到一所中学应聘,得知这所学校的校长曾是父亲的学生,于是就写了封求职信寄给校长。下面是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四处并加以修改。(6分)

尊敬的XX老师:

欣闻您是家父的高足,故冒昧打扰,请您在日理万机中抽点时间看完我这封求职信以及随信惠寄的个人简历。到敝校求职,是我长久以来的夙愿。我想我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将在工作中回报您惊喜。

此致

敬礼

                                                                 王晓明

                                                             2014年5月3日

 

查看答案

阅读并点评下列一则新闻,要求语句简明,见解深刻,是非分明,30字以内。(5分)                     

安全事故频发  春游成学生奢望

4月10日上午海南省文昌市发生一起学生春游翻车致人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澄迈县老城镇欣才学校8名学生当场死亡,3人重伤,29人轻微伤。经初步查实,事故系由于雨天路滑,司机操作不当造成。

海南省教育厅下发紧急通知:严格执行集体外出活动报告审批制度。

近年来,学生外出旅游安全事故频发,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与争论。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

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

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

“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

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

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

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

A ⑤④③①②⑥   B ⑤③④⑥①②  C ②①⑥⑤④③  D ②⑥①④⑤③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

A.上百万次点击,见证着百姓参与两会的热情。教育、医疗、住房、就业……见诸于报端的重头报道无不回应着百姓的关切,努力寻找着问题的答案。

B.《舌尖上的中国2》摄制组历时半年,遍访各地美食,足迹遍全国各个省份以及部分海外城市,走访拍摄近100个地点。

C.天津市决定自今年5月31日起,停止外省市户籍人员购买商品住房、投资兴办企业和引进人才的方式办理蓝印户口。

D.几个月间,兰州自来水连续两次出状况,这一次水污染的情况尤其严重,不仅惊动了省里,甚至惊动了中央;至于说给兰州市民带来的不便、造成的恐慌,更是有目共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