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招魂,《楚辞》的名篇。

鹧鸪:鸟名,其鸣声凄切,如言“行不得也哥哥”。

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寓意?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6分)

2.下阕通过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1.上阕“灯火、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每个2分,说对两处就得4分)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2分) 2.对比、用典。(2分,每个1分)情感: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壮志难酬,功业难成,漂泊憔悴的忧愤与悲凉。(3分)(其他说法符合词意均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上阕头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来衬托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这两句,用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作者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第四句笔锋陡然一转,写词人遇见老友——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潇湘逢故人”,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江南曲》),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下阕全用典故,前三句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周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鞍马尘”,谓跃马扬戈,驰骋在烟尘滚滚的沙场上。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吧?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是《楚辞》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刘庠,字希道,彭城人。八岁能诗。蔡齐妻以子,用齐遗奏,补将作监主簿。复中进士第,为高密广平院教授。英宗求直言,庠上书论时事。帝以示韩琦,琦对之“未识”,

帝益嘉重。日食甫数日,苑中张具待幸,庠言非所以天戒,诏罢之。会圣宫修仁宗神御殿,甚宏丽。庠言:“天子之孝,在继先志,大业,不在宗庙之靡。宜其制,以昭先帝俭德。”奉宸库被盗,治守藏吏。庠言:“皇城几察厉禁,实近侍主之,当并按。”仁宗外家李珣犯销金法,庠奏言,法行当自贵近始。帝不豫,储嗣未,庠拜疏谓:“太子,天下本。汉文帝于初元即为无穷计。颍王长且贤,宜亟立,使日侍禁中,阅四方章奏。”帝皆行之。

神宗立,迁殿中侍御史,为右司谏。言:“中国御戎之策,守信为上。昔元昊之叛,

五来五得志,海内为之困弊。今莫若示大信、舍近功,为国家长利。”奉使契丹。故事,

两国忌日不相避。契丹张宴白沟,日当英宗祥祭,庠丐免,契丹义而听之。

除集贤殿修撰、河东转运使。庠计一路之产,铁利为饶,请复旧冶鼓铸,通隰州盐矾,博易以济用。又请募民入粟塞下,豫为足食。进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契丹侵霸州土场,或言河北不可不备。庠上五策,料其必不动,已而果然。

庠不肯屈事王安石。安石欲见之,戒典谒者曰:“今日客至勿纳,惟刘尹来,即告我。”有语庠者曰:“王公意如此,盍一往见。”庠谓:“见之,何所言?自彼执政,未尝一事合人情。脱问青苗、免役,将何辞以对?”竟不往。奏论新法,神宗谕之曰:“奈何不与大臣协心济治乎?”庠曰:“臣子君父各伸其志。臣知事陛下,不敢附安石。”                                                     

    契丹建牙云中,遣骑涉内地,边吏执之。契丹檄取纷然,又遣使议疆事。众疑其造兵端,欲大为备。庠奏言:“云朔岁俭,军无见粮。契丹张形示强,造端首祸,曲在彼不在我,愿勿听。宜先谕以理,然后饬兵观衅。”

元祐初,加枢密直学士、知渭州。卒,年六十四。宣仁闻之曰:“帅臣极难得,刘庠可惜也。”庠有吏能,淹通历代史,王安石称其博。卒后,苏颂论庠治平建储之功,诏褒录其子。                                         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一

【注】①祥祭:亲丧满十三个月或二十五个月的祭祀②路:宋时的行政区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庠言非所以天戒                  祗:恭敬

B 在继先志,大业                  隆:兴盛

C其制                          损:损害

D 储嗣未                          正:确立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庠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3分)

①庠上书论时事,帝嘉重     ②庠奏言,法行当自贵近始

③颖王长且贤,宜亟立       ④日当英宗祥祭,庠丐免

⑤料其必不动,已而果然     ⑥臣知事陛下,不敢附安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庠经常向英宗提出规谏。英宗为仁宗修神御殿,非常宏丽,刘庠认为不应奢靡;奉宸库被盗后,刘庠主张应连同主管此事的近侍一并惩罚。

B刘庠能妥善处理外交问题。在宋与契丹的关系上,他认为守信义最重要;出使契丹,他认为按照先例在先皇的忌日契丹不应该摆宴席,得到契丹同意。

C刘庠注重发展地方经济,关注民生。担任河东转运使,他恢复废弃的冶炼场所,开通隰州的盐路,开展贸易;他又招募民众往塞下转运粟谷,以备足粮食。

D刘庠对王安石新法不以为然。王安石想会见他,但刘庠始终不肯见;当神宗问他为什么不与大臣同心协力时,刘庠说他只知道侍奉君王,不敢攀附王安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彼执政,未尝一事合人情。脱问青苗、免役,将何辞以对?竟不往。

(2)契丹张形示强,造端首祸,曲在彼不在我,愿勿听。宜先谕以理,然后饬兵观衅。

 

查看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篆刻艺术是以石材为载体,以汉字为主要表现对象,并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来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古代印章是形使和授受国家机构权利、证明个人身份的凭信物,多由工匠采用金属铸造和凿制而成,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公元十三世纪之后,篆刻家开始选用石材代替金属并亲自动手刻制印章,这一技艺的改变,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篆刻家在继承前辈优秀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催生了自明清以来的皖派、浙派以至今日的流行印风等多种流派和风格,篆刻艺术界也出现了吴昌硕、齐白石以及当代的刘江、石开等诸多大师。这些艺术家将这门古老而又弥新的传统艺术传承、发展并创造至今。

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功,共同构成篆刻艺术的技艺内涵。篆刻艺术借用契刻古代文字的方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阴阳相荡的审美观念,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今天也有用简化字入印的印章了。篆刻艺术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作者要在很小的尺寸中表现中国诗、书、画的审美意境,并且真实、准确地表达其思想、情感、学养,追求布局和刀法的精微妙趣,风格各异,可谓 “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篆刻作品是人文与自然的结合,是天然石材、精制钮雕和篆刻技艺“三美结合”的产物

篆刻艺术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它是篆刻家品格、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由于篆刻艺术集文学、美学、文字学于一身,所以它又是修身养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人际交往、艺术及学术交流的有效方式。随着汉文化的传播,篆刻艺术逐渐流传到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对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篆刻艺术作品有着审美和收藏价值以及对人物和书画作品的印证和品鉴作用,如姓名章、收藏章等印章。在中国书画作品中,印章兼具审美价值和款识作用。

前,篆刻艺术在中国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专业社团有300多家,著名的有成立于一百零五年前的西泠印社。,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西泠印社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篆刻艺术走进了国际视野,这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国际大环境,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展现出了新的风貌,它不仅用于艺术欣赏领域,在现实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如用在一些生活必需品、建筑和广告标识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徽标----“中国印”用的就是篆刻艺术形式。而此后各种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篆刻艺术展,以其鲜明、超前的审美理念,新颖、独特的布展方式,将中国的篆刻艺术带入一个“中国印”的新时代。

1.下列对于“篆刻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篆刻艺术是一种主要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来的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传统艺术。

B篆刻艺术由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工共同构成技艺内涵。

C篆刻艺术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

D篆刻艺术在中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已走进国际视野,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古代,篆刻艺术作品多由工匠采用金属铸造和凿制而成

B没有篆刻家技艺的改变,就不会有篆刻的艺术传承、发展并创造至今。

C篆刻作品在“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  体现着篆刻家的艺术学养和功力。

D篆刻艺术对个人素养的提高要比它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促进更有作用。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明清以来的皖派、浙派以至今日的流行印风等多种流派和风格,是篆刻家在继承前辈优秀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结果。

B篆刻艺术能成为人们修身养性、提高综合素质和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的原因是它集文学、美学、文字学于一身。

C姓名章、收藏章等印章作为篆刻艺术作品,能用来印证和品鉴人物和书画作品,有着审美与收藏价值。

D因为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展现出了新的风貌,所以北京奥运会的徽标“中国印”用的就是这种艺术形式

 

查看答案

作文(60分)

百度老总说,想做羊,想坐在躺椅上享受人生的,请卷铺盖儿走人。只有具备狼那种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的,才可以跟随我上战场。

    一个教授告诉学生,我们可以做“狼”,也可以做“羊”,还可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 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三个关键词。(6分)

今天中国独特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直接源于“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在开放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不但摆脱了民族生存危机,而且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这时的爱国主义应当注入新的因子和意识。它不再应当仅是一种内聚型的强烈感情,不应当是封闭的、种族的、排外的,而应当具有理性、深沉的意识,即开放的世界观、积极的进取心、普世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漫画《树:这并不是胜利!》,完成后面的题。(5分)

满分5 manfen5.com

 

(1)用简洁的文字,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不超过35字)(2分)

(2)结合漫画的标题,用一句话谈谈你读漫画后的感受或启示。(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