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尹思贞,京兆长安人。弱...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尹思贞,京兆长安人。弱冠以明经举,补隆州参军。时晋安县有豪族蒲氏,纵横不法,前后官吏莫能制。州司令思贞推按,发其奸赃万计,竟论杀之,远近称庆,勒石以纪事,由是知名。累转明堂令,以善政闻。迁检校洺州刺史,会契丹孙万荣作乱,河朔不安,思贞抚境内,独无惊扰。

神龙初,为大理卿,时武三思擅权,御史大夫李承嘉附会之。壅州人韦月将上变,告三思谋逆,中宗大怒,命斩之。思贞以发生之月,固执奏以为不可行刑,竟有敕决杖配流岭南。三思令所司因此非法害之,复固争之。承嘉希三思旨,托以他事,不许入朝。谓承嘉曰:“公擅作威福,慢宪度.谀附奸臣,以图不轨,今将除忠良以自恣邪?”承嘉怒,遂劾,出为青州刺史,境内有蚕一年四熟者,黜陟使路敬潜见茧叹曰:“非善政所致,孰能至于此乎!”特表荐之。思贞前后为十三州刺史,皆以清简为政,奏连最。

睿宗立,征为将作大匠,累封天水郡公。时左仆射窦怀贞造金仙、玉真观,调发夫匠,思贞数有损节,怀贞诘之。思贞曰:“公,辅臣也。不能宣王化,而土木是兴,害及黎元,受人谮以廷辱士,今不可事公矣。”拂衣而去,阖门待罪,上闻而特令视事。其年,怀贞伏诛,乃下制曰:“将作大匠尹思贞,贤良方正,硕儒耆德,刚不护缺,清而畏知,简言易从,庄色难犯。征先王之体要,敷衽必陈;折佞臣之怙权,拂衣而谢。故以事闻海内,名动京师,鹰隼是击,豺狼自远。必能条理前弊,发挥旧章,宜承弄印之荣,式允登车之志。可御史大夫”俄迁户部尚书,转工部尚书。以老累表请致仕,许之。开元四年卒,年七十七,赠黄门监,谥曰简。

(节选白《旧唐书·尹思贞传》)

  [注]发生月:(春天)萌发滋长的月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抚境内           绥:安抚。

B.奏连最          课:考核。

C.不能宣王化      赞:赞颂。

D.受人以廷辱士    谮:诬陷。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尹思贞忠直善政的一组是(    )(3分)

发其奸赃万计,竟论杀之    告三思谋逆

固执奏以为不可行刑        托以他事,不许入朝

拂衣而去,阖门待罪        贤良方正,庄色难犯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尹思贞为官不畏豪强。晋安县豪族蒲氏骄纵不守法度,历任官吏都治不了他,尹思贞审查后判处了他的死罪,百姓称快。

B.尹思贞坚持己见,受到责罚。皇帝下令斩杀告发武三思谋反的韦月将,尹思贞坚决反对,皇帝非常生气,结果尹思贞被判杖刑,发配岭南。

C.尹思贞善于治理,受人称赞。他处罚豪强,百姓刻石碑记录此事;他担任青州刺史,境内的蚕一年结四次茧,黜陟使路敬潜上表推荐他。

D.尹思贞很受皇上器重。窦怀贞被处死后,皇上下诏称赞尹思贞秉承先王的施政根本,坦诚陈述己见,挫损奸臣的专权,可以受到重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公擅作威福,慢宪度,谀附奸臣,以图不轨.今将除忠良以自恣邪?

(2)时左仆射窦怀贞造金仙、玉真观,调发夫匠,思贞数有损节,怀贞诘之。

 

1.C 2.A 3.B 4. (1)您擅自作威作福,轻视法度,阿谀依附奸臣来图谋不轨,现在您将要除掉忠良来放纵自己吗? (2)当时左仆射窦怀贞总管兴建金仙、玉真两座道观,征调民夫、工匠,尹思贞多次减少(用人数量),窦怀贞多次责问他。 【解析】 1. 试题分析:赞: 辅助。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②韦月将所为, ④ 李承嘉所为, ⑥尹思贞为人。排除这几句,即可得到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韦月将被发配岭南,不是尹思贞。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尽量用直译。注意“慢、附、瓷”和“调、损、诘”的译法。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尹思贞,是京兆长安人,20岁的时候因为通晓典籍而被推荐,补了隆州(地名)的参军(官名)这个缺位。当时晋安县有姓蒲的豪族,横行霸道,违法乱纪。前任后任的官吏都无法治服它。隆州的上司命令尹思贞调查取证,查到了数以万计的赃物,于是根据律法将他杀了。周围的人拍手称快,刻下石碑记载这件事,尹思贞也因为这件事名声大作。他接着转去当了明堂县令,以凭着仁德从政而闻名。第三次升迁当了殿中少监(官名),兼任铭州刺史。在这个时候碰到契丹的孙万荣作乱,河朔很不安定,但由于思贞善于绥善处理,安抚民众,所以他管辖下的地方一点都没有惊扰的现象。于是(武)则天降下圣旨赞扬他。神龙(唐朝的年号)年初,他出任大理卿(官名,掌管刑律,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恰逢武三思擅越专权,御史大夫李承嘉又附会巴结武三思。雍州人韦月 控告武三思谋反。中宗皇帝得知大怒,命令处斩韦月。思贞以正处在春天萌发滋长的月份,坚持上奏,请求不要行刑,改判韦月杖责流放到岭南。三思命令负责此时的部门不按照刑律而杀害韦月。思贞又据理力争。承嘉应三思的要求,借口有其它事,不让思贞进入朝廷。思贞对承嘉说:“你擅自作威作福,不顾国家法律法规,依附奸臣,图谋不轨,杀了忠良的臣子不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为所欲为吗?”承嘉大怒,于是到皇帝那里去弹劾思贞,让他去表州做了刺史(官名)。青州境内有一种蚕,一年能够繁殖四次。黜陟使(官名)兼卫州司马(官名)路敬潜八月来到这里,见到蚕茧叹息:“ 如果不是为发推行善良的政治,又怎么会弄到这样呢” (这不是良好的政事导致出现祥瑞吗!)特意写表推荐思贞。思贞前后做了十三个州的刺史,一直都廉洁朴素,表扬他的奏章一直都是最多的。睿宗即位后,征他当了将作大匠,当时的左仆射窦怀贞大兴土木建造金仙、玉真两观,使用了大量的工匠,思贞经常节约减少(用人量)。怀贞很愤怒,常责备思贞。思贞说:“你身居这样的要职,责任重大,影响广泛。你没有推广皇帝的圣明,反而大兴土木,侵害了人民百姓,你难道不感到惭愧吗?又听信小人诬陷的话,在朝廷上污辱了大臣,今日这件事是不可原谅的。我现在就告辞了“甩了袖口就走了。回家闭门很多天天没有出来 ,思贞转身离去,关上大门好几天。皇上听说后特别请他继续监管事情又听小人诬陷的话来在朝廷上侮辱士人,现在不能侍奉您了."他就拂衣离去,关上家门不出等候定罪.皇帝知道了此事,特地下命令让他办理公事.窦怀贞被处死后皇帝下制曰:(都是夸他的话)“将作大匠尹思贞,贤良方正,德才兼备,庄严不可侵犯。因此凭这件事闻名天下,名动京师,可以胜任御史大夫。”不久兼做申王府长史,迁户部尚书,转工部尚书。最后,屡次说老说病上表请退休,皇帝就放他假了。开元四年去世的,享年七十七,赠黄门监,谥号是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成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2.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查看答案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回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行礼。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入的独自巡视,庄重的敬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材料含意范围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回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面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的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6分)

康桥    边城    雨巷    蜀道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分)

2.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3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你想中国什么样,你就朝什么样去努力。点点滴滴,从我开始。

①要把怨气化成勇气,批判加上反省

②不可能心中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而你又是个有希望的人

③一切由自身做起,才有资格要求别人;拿出勇气影响社会,才有一个光芒耀眼的自己

④现在社会有太多怨气 

⑤人们习惯把负面事件放大,然后鞭挞周围,却忘了问自己,会不会做得更好

⑥佛经云:万法唯心造

A.⑤③②④①⑥   B.⑤②④⑥①③   C.④⑤⑥②③①   D.④①③②⑥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