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食品添加剂”下定义。(4分) ①食品添加剂是有意...

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食品添加剂”下定义。(4分)

①食品添加剂是有意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

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③食品添加剂既可以是化学合成物质,也可以是天然物质。

④食品添加剂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有意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先找出谓语“是”,宾语“物质”,然后把其它语句去掉主谓宾语后,按照使用目的、使用范围、添加剂成分等逻辑顺序排列成定语即可。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用四组四字短语概括出下面材料所表述的主要内容。(4分)

兰花为多年生草本、单子叶植物。根长筒状。叶自茎部簇生,线状披针形,稍具革质,2至3片成一束。兰花是中国传统名花,是一种以香著称的花卉。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具有高洁、清雅的特点。中国除了华北、东北和西北的宁夏、青海、新疆之外,各个省区都有不同种类的兰属植物。据记载,兰的根、叶、花、果、种子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根可治肺结核、肺脓肿及扭伤,也可接骨;叶治百日咳,果能止呕吐,种子治目翳。品种鉴别是对兰花综合素质的鉴定,是最能展示艺兰功力的一门学问。因此,历代艺兰大家都对此格外慎重,从不妄下结论。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天长地久有时尽,               。          (白居易《长恨歌》)

(2)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李白《行路难》)

(3)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5)忧劳可以兴国,               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伶官传序》)

(6)士不可以不弘毅,              。          (《论语·泰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其七)

姜 夔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姜夔于绍熙二年(1191)冬,到石湖范成大处做客,除夕晚上乘船回家,途中写下了十首七绝。此为第七首,描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笠泽:指太湖。长桥:指垂虹桥,北宋时建,在今江苏吴江市。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简要叙述( 4 分)

2.中的“雁影”作者的心境有什么联系?简要分析。( 4 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父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宅后空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公之所历,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犯天子,谪岭南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功名望求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效力国家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用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未久,向之与公同进者,一时富贵显赫,其后裔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屈志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恩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诗经》中说:今年算是个开端,年年都有好收成,君子有了厚禄就留给子孙。大家都欢乐无比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楣间           揭:张贴、悬挂

B.孺公所居堂     葺:修补房屋

C.起官宪使         陟:提拔,升迁

D.而诸孙皆秀发       秀发:秀丽的头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公指后隙地谓允曰          孰能讥之乎

B.夫公之所以心者如此        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公所命名          余与四人拥火

D.不及归而没金陵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正直的一组是(  )

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公以言事忤天子,谪岭南十余年

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乃复以名望其子孙          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

B.友人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敢于大胆向皇上进言,不怕触怒皇上。

C.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展示友人的父亲的崇高人格,使得本来极为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分)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信。《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与刘邦同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莱萸,饮菊花酒,宴集游乐。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最早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锺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北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其时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非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农历九月,夏季作物已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黍秫收割后,各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人。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都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答谢山川大地赋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足食,得以长寿。

古人说:“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面有关“重阳节”的表述,不符含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而“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B.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他们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C.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这从南北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和《玉烛宝典》等著作的有关记述和解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D.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汉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说《齐谐》是一部连作者自己都未将其视作史实的志怪书,言外之意是《续齐谐记》中关于桓景登山邪一事的记载也不宜作为可信的史实来对待。

B.高耸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C.山林物产丰饶,能为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资料,这是他们崇拜山岳山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D.史料记载的重九登高活动可以追溯到比所谓桓景登高避祸早二百多年的汉初,但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重阳登高习俗的明确记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而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却均无桓景其人的记载,可见费长房指点桓景登高避祸的说法并不可信。

B.重阳节的习俗兼有“娱神”“娱人”两种功能,前者在于感谢自然的恩泽,祈求神灵的保佑;后者则在于亲朋相会宴饮,共享丰收喜悦。

C.秦统一至汉朝历代帝王对山川祭祀的重视和各地开山建刹的助推,使重阳登高由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

D.如今重阳登高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这与古人登高祈福的风俗颇有不同,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也会随之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