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句子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使全句语意连贯,句式协调。(4分) 如果说生命...

在下面句子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使全句语意连贯,句式协调。(4分)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项的粱柱;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信念,生命的动力便荡然无存;没有信念,生命的美丽便番然西去。

 

示例:如果说生命是一颗参天大树,那么,信念就是那深扎的树根;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海鸟,那么,信念就是那扇动的翅膀。(句式一致2分,内容恰当2分) 【解析】 试题分析:仔细揣摩所要仿写的语句的句式结构,然后根据内容要求选择对象,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进行相似联想。例句的基本格式为“如果说生命是…,那么,信念就是…”;注意比喻、排比句的要求;内容上,要以“信念”为主题。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从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两个不同角度,分别给“银行代排”下一个定义。(所下定义要分别突出两者不同的利益,每条不超过20字)(4分)

“代排”本不是什么新鲜事,最近成都一家服务公司推出的“银行代排”颇有意思;付2元钱,就帮你排队。许多市民说,上银行少则排队半小时,多则2小时,2元钱换2小时,值得啊;还有人说,这种服务的推出,银行应该感到脸红。

(1)雇佣者角度:“银行代排”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雇佣行为。

2被雇佣者角度:“银行代排”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雇佣行为。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自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归燕诗

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本诗写于诗人被罢免宰相之后,时朝政大权由李林甫把持。

1.简要分析诗中的归燕形象。(4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姿仪瑰秀.有识。历右司员外郎。出为蕲州刺史,尝录囚,囚或白:“父母在,明日岁旦不得省,为恨。”囚泣,元膺恻然,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吏白“不可”,答曰:“吾以信待人,人岂我违?”如期至。自是群盗感愧,悉避境去。

元和中,累擢给事中。俄为同州刺吏。既谢,帝,所对详诣。明日,谓宰相曰:“元膺直气谠言,宜留左右,奈何出之?”李簿、裴珀谢,因言:“陛下及此,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未几,兼皇太子侍读,进御史中丞。拜鄂岳观察使。尝夜登城,守者不许。左右曰:“中丞也。”对曰:“夜不可辨。”乃还。明日,擢守者为大将。入拜尚书左丞。度支使潘孟阳、太府卿王递交相恶,乃除阳散骑常侍,遂邓州刺史,诏辞无所轻重。元膺上其诏,请明枉直,显褒惩。

江西装堪按度州刺史李将顺受赇,不覆讯而贬。元膺曰:“观察使奏部刺史,不加覆,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选拜东都留守。故事,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上言:“用兵讨淮西,东都近贼,损其仪,沮威望,请比华、汝、寿三州。”帝不听,并三州罢之。留守不赐旗甲,自此始。都有李师道留邸,邸兵与山棚谋窃发,事觉,元膺禽破之。始,盗发,都人震恐,守兵弱不足恃,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意气闲舒,人赖以安。东畿西南通邓、虢,川谷旷深,多麋鹿,人业射猎而不事农,迁徙无常,皆趱悍善斗,号曰“山棚”。权德舆居守,将羁縻之,未克。至是,元膺募为山河子弟,使卫宫城,诏可。

改河中节度使。时方镇多姑息,独元膺秉正自将,监军及中人往来者,严惮。入拜吏部侍郎。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宜,人服其有体。以疾改太子宾客。居官始终无訾缺。卒,年七十二,赠吏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卷八十七》)

1.下列对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姿仪瑰秀,有识    器:能

B.既谢,帝问政事    逮:机

C.臣等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昧:愚昧

D.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    部分:部署,分派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如期至    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①请明枉直,显褒惩    ②留待限期,塞官责

C.①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大风浪不能鸣也

D.①上言    ②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

3.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吕元膺“正直无私”的一项是

①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  ②上其诏,请明枉直  ③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④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  ⑤独元膺秉正自将  ⑥居官始终无訾缺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吕元膺任蕲州刺史时,不顾属下反对,在大年初一将囚徒释放回家探望父母,而这些  囚徒也很守信用,如期而返,境内的盗贼也受到感动,主动离开了蕲州。

B.吕元膺任鄂岳观察使时,曾在夜间想登城巡视,守城人认为夜间辨认不清身份,不许  他登城,元庸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提拔他做了大将。

C.吕元膺任尚书左丞时,度支使潘盂阳与太府卿王遂两人闹矛盾,关系紧张,他就安排 盂阳做了散骑常侍,王遂做了邓州刺史。在公文中并不明确指出谁是谁非,成功地化    解了二人的矛盾。

D.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邸兵与山棚人阴谋叛乱,守军势力孤弱,人们惶恐不安,面对 危急的形势,吕元膺坐在城门上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很快稳定了局势,平定了叛乱。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吏白“不可”,答曰:“吾以信待人,人岂我违?”(4分)

(2)陛下及此,乃宗社无疆之休。(3分)

(3)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宜,人服其有体。(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客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他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2011年《新华文摘》,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中的“有容,德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都是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我们可以用“海纳百川”四个字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C.中华文明的整合模式具备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特点。

D.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 族创造的文明融入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后,就逐渐消亡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B.我国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山西应县木塔便是  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

C.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  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D.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样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他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