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归燕诗 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归燕诗

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本诗写于诗人被罢免宰相之后,时朝政大权由李林甫把持。

1.简要分析诗中的归燕形象。(4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燕子虽弱小,但对春天有着执着的向往与追求。(2分)它为筑巢不辞辛苦,日夜劳作,而且安分守己,不与鹰隼相争。 2.表达了自己不辞辛苦、不争名夺利报效国家的一片忠心,(2分)也流露出对遭受权臣排挤的牢骚与不满。(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作为咏物诗,咏叹对象为“归燕”,鉴赏此类诗歌,可从物与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咏物诗通常采用拟人的修辞的手法或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此诗亦为张九龄借归燕来表达自己的忠心和苦闷的诗歌。此题考查考生对归燕的形象的把握,要注意的是题目问的是燕子的形象,不可答成诗人的形象。首联“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表明海燕虽然渺小,但依然乘着春风暂来追逐春天,颔联和颈联表明燕子为在华堂筑巢不知辛劳,任劳任怨,尾联直抒胸臆,表明燕子安分守己,不与鹰隼争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注解,可知此诗为自喻诗。那么辛劳筑巢的归燕就是一心为国为民、忠心耿耿报效国家的张九龄,而最后一联即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不与李林甫争权夺利却被罢相的无奈和郁闷。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姿仪瑰秀.有识。历右司员外郎。出为蕲州刺史,尝录囚,囚或白:“父母在,明日岁旦不得省,为恨。”囚泣,元膺恻然,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吏白“不可”,答曰:“吾以信待人,人岂我违?”如期至。自是群盗感愧,悉避境去。

元和中,累擢给事中。俄为同州刺吏。既谢,帝,所对详诣。明日,谓宰相曰:“元膺直气谠言,宜留左右,奈何出之?”李簿、裴珀谢,因言:“陛下及此,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未几,兼皇太子侍读,进御史中丞。拜鄂岳观察使。尝夜登城,守者不许。左右曰:“中丞也。”对曰:“夜不可辨。”乃还。明日,擢守者为大将。入拜尚书左丞。度支使潘孟阳、太府卿王递交相恶,乃除阳散骑常侍,遂邓州刺史,诏辞无所轻重。元膺上其诏,请明枉直,显褒惩。

江西装堪按度州刺史李将顺受赇,不覆讯而贬。元膺曰:“观察使奏部刺史,不加覆,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选拜东都留守。故事,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上言:“用兵讨淮西,东都近贼,损其仪,沮威望,请比华、汝、寿三州。”帝不听,并三州罢之。留守不赐旗甲,自此始。都有李师道留邸,邸兵与山棚谋窃发,事觉,元膺禽破之。始,盗发,都人震恐,守兵弱不足恃,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意气闲舒,人赖以安。东畿西南通邓、虢,川谷旷深,多麋鹿,人业射猎而不事农,迁徙无常,皆趱悍善斗,号曰“山棚”。权德舆居守,将羁縻之,未克。至是,元膺募为山河子弟,使卫宫城,诏可。

改河中节度使。时方镇多姑息,独元膺秉正自将,监军及中人往来者,严惮。入拜吏部侍郎。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宜,人服其有体。以疾改太子宾客。居官始终无訾缺。卒,年七十二,赠吏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卷八十七》)

1.下列对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姿仪瑰秀,有识    器:能

B.既谢,帝问政事    逮:机

C.臣等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昧:愚昧

D.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    部分:部署,分派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如期至    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①请明枉直,显褒惩    ②留待限期,塞官责

C.①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大风浪不能鸣也

D.①上言    ②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

3.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吕元膺“正直无私”的一项是

①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  ②上其诏,请明枉直  ③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④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  ⑤独元膺秉正自将  ⑥居官始终无訾缺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吕元膺任蕲州刺史时,不顾属下反对,在大年初一将囚徒释放回家探望父母,而这些  囚徒也很守信用,如期而返,境内的盗贼也受到感动,主动离开了蕲州。

B.吕元膺任鄂岳观察使时,曾在夜间想登城巡视,守城人认为夜间辨认不清身份,不许  他登城,元庸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提拔他做了大将。

C.吕元膺任尚书左丞时,度支使潘盂阳与太府卿王遂两人闹矛盾,关系紧张,他就安排 盂阳做了散骑常侍,王遂做了邓州刺史。在公文中并不明确指出谁是谁非,成功地化    解了二人的矛盾。

D.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邸兵与山棚人阴谋叛乱,守军势力孤弱,人们惶恐不安,面对 危急的形势,吕元膺坐在城门上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很快稳定了局势,平定了叛乱。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吏白“不可”,答曰:“吾以信待人,人岂我违?”(4分)

(2)陛下及此,乃宗社无疆之休。(3分)

(3)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宜,人服其有体。(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客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他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2011年《新华文摘》,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中的“有容,德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都是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我们可以用“海纳百川”四个字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C.中华文明的整合模式具备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特点。

D.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 族创造的文明融入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后,就逐渐消亡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B.我国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山西应县木塔便是  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

C.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  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D.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样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他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清明假期期间,上海泗泾塘、洞泾港部分水域发现大量死鱼漂浮。目前,松江公布初步调查结果:可以肯定的是可能因信徒集中放生所致。

B.2013亚冠联赛小组赛第四轮广州恒大客场对阵泰国球队蒙通联队,最终恒大客场4比1战胜对手,基本奠定了小组出线。

C.据古代文献记载,板蓝根能够治疗一些天行时毒、天行热毒之类的疾病,如SARS、甲型H1N1流感等,它们都属于这类疾病。

D.“癌症村”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频繁出现,公益人士据此规划了中国的“癌症村”分布图,“癌症村”247个,涵盖27个省份。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复杂的背景下,食品加工企业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合作,社会各界 也应该积极参与,双管齐下,把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最低。

B.英国《金融时报》指出,2013年的中国经济增速超过了预定目标,中国经济在主动调控的背景下取得了增长,这样的成绩可圈可点

C.近日,一则消息被炒得沸反盈天:著名品牌赛百味、星巴克出售的食物,含有名为“偶氮甲酰胺”的食品添加剂,这种添加剂也被用于制作瑜伽垫和鞋底。

D.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曾言:心之何如,犹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望尘莫及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近期,一套《中华文化基础教材》的教材引起人们强烈兴趣,这套由两岸学者编撰的书成为国学教材的首选。(中华书局出版,新华书店发行)

B.传统藏式建筑用的木料多,救火也有一套老办法——如“砍柱子、掀房顶”等。而为了“掀房顶”不费事,藏式建筑房顶梁和椽子不相互钉死。

C.推进通用航空安全发展,应当严格飞行执照发放、严格飞行安全监控;任何空域、任何高度、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任违规违章飞行。

D.泰山的色调如油画一样层次分明:春日,山清水绿;夏日,葱郁如盖;秋日,暖色宜人;冬日,静默雪白,四季色彩各异,韵味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