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前后文的语境,将下面的文段补充完整。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4分) 人生是...

根据前后文的语境,将下面的文段补充完整。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4)

人生是一个容器,可这个容器的容量实在是有限得很。愁苦和畏惧多了,欢乐与勇气就少了;         

多了,              就少了;             多了,           就少了。因此,人生要懂得取舍。

 

 

示例:局促和紧张、潇洒和轻松;傲慢和骄矜、恭敬与谦虚。(4分,每空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仿写题,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因为限制较少,写的时候着重考虑语意连贯即可。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写出“说话”一词在句中的意思。(3)

(1)王老师的眼睛会说话

(2)生活再困难,我也不会向他说话的。

(3)《雷雨》(节选)

鲁大海(如梦初醒他们三个就骗了我了,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周萍(你混账!

周朴园  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1)民为贵,        ,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2)               ,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

(4)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5)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6)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①。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②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①及辰:及时,指在年底前赶到家。②低回:这里指回答母亲问话时委婉曲折。

1.三、四两句中的“密”和“新”生动传神,请赏析其妙处。(4)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峻,字孝标,平原人。峻生期月,母携还乡里。宋泰始初,青州陷魏。峻年八岁,为人所掠至中山,中山富人刘实峻,以束帛赎之,教以书学。魏人闻其江南有戚属,更徙之桑乾。峻好学,家贫,寄人庑下,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爇其发,既觉复读,终夜不寐,其精力如此。

齐永明中,从桑乾得还,自谓所见不博,更求异书,闻京师有者,必往祈借,清河崔慰祖谓之“书淫”。时竟陵王子良博招学士,峻人求为子良国职,吏部尚书徐孝嗣抑而不许,用为南海王侍郎,不就。至明帝时,萧遥欣为豫州,为府刑狱,礼遇甚厚。遥欣寻卒,久不调。天监初,召入西省,与学士贺踪典校秘书。峻兄孝庆,时为青州刺史,峻请假省之,坐私载禁物,为有司所奏,免官。安成王秀好峻学,及迁荆州,为户曹参军,给其书籍,使抄录事类,名曰《类苑》。未及成,复以疾去,因游东阳紫岩山,筑室居焉,为《山栖志》,其文甚美。

高祖招文学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进,擢以不次。峻率性而动,不能随众沉浮,高祖颇嫌之,故不任用。乃著《辨命论》寄其怀。

论成,中山刘沼致书以难之,凡再反,峻并为申析以答之。会沼卒,不见峻后报者,峻乃为书以序之曰:“刘侯即有斯难,值余有天伦之戚,竞未之致也。寻而此君长逝,化为异物……”

峻又尝为《自序》,其略曰:“余自比冯敬通,而有同之者三,异之者四。何则?敬通雄才冠世,志刚金石;余不及之,而节亮慷慨,此一同也。敬通中兴明君,而终不试用;余逢命世英主,亦摈斥当年,此二同也。敬通有忌妻,至于身操井臼;余有悍室,亦令家道坎坷,此三同也。敬通当更始之世,手握兵符,跃马食肉;余自少迄长,戚戚无欢,此一异也。敬通有一子仲文,官成名立;余祸同伯道,永无血胤,此二异也。敬通臂力方刚,老而益壮;余有犬马之疾,溘死无时,此三异也。敬通虽芝残蕙焚,终填沟壑,而为名贤所慕,其风流郁烈芬芳,久而弥盛;余声尘寂漠,世不吾知,魂魄一去,将同秋草,此四异也。所以自力为叙,之好事云。”

峻居东阳,吴、会人士多从其学。普通二年,卒,时年六十。门人谥曰玄靖先生。

(节选自《梁书·刘峻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山富人刘实            悯:怜悯

B.及迁荆州,为户曹参军      引:引荐

C.敬通中兴明君              值:遇到

D.所以自力为叙,之好事云    遗:赠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峻人求为子良国职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B.遥欣寻卒,久不调        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C.乃著《辨命论》寄其怀    洎牧谗诛,邯郸为郡

D.余不及之,而节亮慷慨    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3.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刘峻勤奋好学的一组是(   )

①常燎麻炬,从夕达旦  ②既觉复读,终夜不寐  ③闻京师有者,必往祈借  ④给其书籍,使抄录事类⑤高祖招文学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进⑥吴、会人士多从其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泰始初年,青州落入北魏手中,北魏人听说刘峻在江南有亲戚,就把他转移到桑乾。他家里很穷,寄居在别人的廊檐下,刻苦攻读,经常通宵达旦。

B.明帝时,萧遥欣任豫州郡守,刘峻担任府刑狱,萧遥欣待他很好,后推荐他到西省,和学士贺踪一起负责点校官府的典籍。

C.刘峻为安成王编《类苑》,因病未完成,接着到东阳紫岩山游玩,建了房屋居住在那里,写了一篇文辞很美的《山栖志》。

D.刘峻认为冯敬通在世时没有受重用,但死后被很多名贤敬慕,其名声越来越大;自己一生平淡,世人不知,慨叹就像草木枯谢一样无人记起。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峻请假省之,坐私裁禁物,为有司所奏,免官。(3)

 

(2)峻率性而动,不能随众沉浮,高祖颇嫌之,故不任用。(4)

 

(3)余自少迄长,戚戚无欢,此一异也。(3)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性格(节选)

 

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

“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们虽然具有哲学上的意味,但立足点仍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民间广为流传的“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等俗谚,以及流播千古的“将相和”“兄弟和”“姑嫂和”等历史美谈,便反映出以和谐为取向的社会心态趋势。中国人的贵和取向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宗法型社会,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在落后条件下对互助协作的寻求,正是“和为贵”处世观念的现实基点。

中国古人所推崇的“中”,既是认知事物的一种态度与方法,又是一种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又把尚中与贵和联系在一起,《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的关联,“和”包含着“中”,“持中”就能“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

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的“执中”,应用于为人处世,则表现为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正如中国传统处世箴言所说“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这些代表性言论,充分表现了传统处世之道中的中庸精神。正是因为具有“在观念的世界里和行动的世界里都不把事情弄到极端”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中国人几乎“在思想上对所有过激言论,在道德上对所有过激行为”产生“厌恶”。“凡持极端说的,一经试验,辄失败;而惟中庸之道,常为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

总的看来,贵和尚中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但其负面效应亦不可忽略。对“中和”气象的崇尚与追求,在消解缓和正面冲突的同时,又导致人与人之间不满情绪表达的间接性和模棱两可、表里不一的市侩习气,人与人之间难以形成坦诚轻松的交流风格。更重要的是,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

1.下列对“和”与“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其中包括宇宙自然、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B.贵“和”取向与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落后的生存条件有密切关系。

C.“中”既是认知事物的态度与方法,又是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认为它是天下之根本。

D.“和”与“中”存在着密切的逻辑的关联,二者相互包含,只有“贵和”才能“持中”。

2.下列各项不属于“贵和尚中”思想在处世中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

A.以和谐为取向,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

B.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

C.不把事情弄到极端,几乎对所有过激言论和过激行为产生厌恶。

D.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一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这一中心正反对比,层层展开论述。

B.“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范畴,“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多处引用古人的经典论述,主要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化品位和可读性,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D.作者认为,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因而不宜再正面宣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