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①。寒衣针...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①。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②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①及辰:及时,指在年底前赶到家。②低回:这里指回答母亲问话时委婉曲折。

1.三、四两句中的“密”和“新”生动传神,请赏析其妙处。(4)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

 

 

1.“密”,细密之意,母亲把御寒的冬衣缝得针脚细密,一个“密”字,道出了母亲儿子的怜爱。(2分)“新”,崭新之意,嘘寒问暖的家信还带着崭新的墨痕。一个“新”字,道出了母亲心中对儿子的不尽思念和关怀。(2分) 2.表达了诗人没有对母亲尽到孝敬之责的惭愧心情,(2分)以及不敢诉说自己远行艰辛劳顿以免让母亲更加担忧心疼的复杂心情。(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解释字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展开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类似题目规范的答题就是以上三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感情的把握。根据“低回愧人子”中的“愧”可体会出没有对母亲尽到孝敬之责的惭愧心情,结合注释②与“不敢叹风尘”可体会出不敢诉说自己远行艰辛劳顿以免让母亲更加担忧心疼的复杂心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峻,字孝标,平原人。峻生期月,母携还乡里。宋泰始初,青州陷魏。峻年八岁,为人所掠至中山,中山富人刘实峻,以束帛赎之,教以书学。魏人闻其江南有戚属,更徙之桑乾。峻好学,家贫,寄人庑下,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爇其发,既觉复读,终夜不寐,其精力如此。

齐永明中,从桑乾得还,自谓所见不博,更求异书,闻京师有者,必往祈借,清河崔慰祖谓之“书淫”。时竟陵王子良博招学士,峻人求为子良国职,吏部尚书徐孝嗣抑而不许,用为南海王侍郎,不就。至明帝时,萧遥欣为豫州,为府刑狱,礼遇甚厚。遥欣寻卒,久不调。天监初,召入西省,与学士贺踪典校秘书。峻兄孝庆,时为青州刺史,峻请假省之,坐私载禁物,为有司所奏,免官。安成王秀好峻学,及迁荆州,为户曹参军,给其书籍,使抄录事类,名曰《类苑》。未及成,复以疾去,因游东阳紫岩山,筑室居焉,为《山栖志》,其文甚美。

高祖招文学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进,擢以不次。峻率性而动,不能随众沉浮,高祖颇嫌之,故不任用。乃著《辨命论》寄其怀。

论成,中山刘沼致书以难之,凡再反,峻并为申析以答之。会沼卒,不见峻后报者,峻乃为书以序之曰:“刘侯即有斯难,值余有天伦之戚,竞未之致也。寻而此君长逝,化为异物……”

峻又尝为《自序》,其略曰:“余自比冯敬通,而有同之者三,异之者四。何则?敬通雄才冠世,志刚金石;余不及之,而节亮慷慨,此一同也。敬通中兴明君,而终不试用;余逢命世英主,亦摈斥当年,此二同也。敬通有忌妻,至于身操井臼;余有悍室,亦令家道坎坷,此三同也。敬通当更始之世,手握兵符,跃马食肉;余自少迄长,戚戚无欢,此一异也。敬通有一子仲文,官成名立;余祸同伯道,永无血胤,此二异也。敬通臂力方刚,老而益壮;余有犬马之疾,溘死无时,此三异也。敬通虽芝残蕙焚,终填沟壑,而为名贤所慕,其风流郁烈芬芳,久而弥盛;余声尘寂漠,世不吾知,魂魄一去,将同秋草,此四异也。所以自力为叙,之好事云。”

峻居东阳,吴、会人士多从其学。普通二年,卒,时年六十。门人谥曰玄靖先生。

(节选自《梁书·刘峻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山富人刘实            悯:怜悯

B.及迁荆州,为户曹参军      引:引荐

C.敬通中兴明君              值:遇到

D.所以自力为叙,之好事云    遗:赠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峻人求为子良国职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B.遥欣寻卒,久不调        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C.乃著《辨命论》寄其怀    洎牧谗诛,邯郸为郡

D.余不及之,而节亮慷慨    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3.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刘峻勤奋好学的一组是(   )

①常燎麻炬,从夕达旦  ②既觉复读,终夜不寐  ③闻京师有者,必往祈借  ④给其书籍,使抄录事类⑤高祖招文学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进⑥吴、会人士多从其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泰始初年,青州落入北魏手中,北魏人听说刘峻在江南有亲戚,就把他转移到桑乾。他家里很穷,寄居在别人的廊檐下,刻苦攻读,经常通宵达旦。

B.明帝时,萧遥欣任豫州郡守,刘峻担任府刑狱,萧遥欣待他很好,后推荐他到西省,和学士贺踪一起负责点校官府的典籍。

C.刘峻为安成王编《类苑》,因病未完成,接着到东阳紫岩山游玩,建了房屋居住在那里,写了一篇文辞很美的《山栖志》。

D.刘峻认为冯敬通在世时没有受重用,但死后被很多名贤敬慕,其名声越来越大;自己一生平淡,世人不知,慨叹就像草木枯谢一样无人记起。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峻请假省之,坐私裁禁物,为有司所奏,免官。(3)

 

(2)峻率性而动,不能随众沉浮,高祖颇嫌之,故不任用。(4)

 

(3)余自少迄长,戚戚无欢,此一异也。(3)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性格(节选)

 

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

“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们虽然具有哲学上的意味,但立足点仍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民间广为流传的“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等俗谚,以及流播千古的“将相和”“兄弟和”“姑嫂和”等历史美谈,便反映出以和谐为取向的社会心态趋势。中国人的贵和取向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宗法型社会,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在落后条件下对互助协作的寻求,正是“和为贵”处世观念的现实基点。

中国古人所推崇的“中”,既是认知事物的一种态度与方法,又是一种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又把尚中与贵和联系在一起,《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的关联,“和”包含着“中”,“持中”就能“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

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的“执中”,应用于为人处世,则表现为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正如中国传统处世箴言所说“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这些代表性言论,充分表现了传统处世之道中的中庸精神。正是因为具有“在观念的世界里和行动的世界里都不把事情弄到极端”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中国人几乎“在思想上对所有过激言论,在道德上对所有过激行为”产生“厌恶”。“凡持极端说的,一经试验,辄失败;而惟中庸之道,常为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

总的看来,贵和尚中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但其负面效应亦不可忽略。对“中和”气象的崇尚与追求,在消解缓和正面冲突的同时,又导致人与人之间不满情绪表达的间接性和模棱两可、表里不一的市侩习气,人与人之间难以形成坦诚轻松的交流风格。更重要的是,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

1.下列对“和”与“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其中包括宇宙自然、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B.贵“和”取向与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落后的生存条件有密切关系。

C.“中”既是认知事物的态度与方法,又是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认为它是天下之根本。

D.“和”与“中”存在着密切的逻辑的关联,二者相互包含,只有“贵和”才能“持中”。

2.下列各项不属于“贵和尚中”思想在处世中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

A.以和谐为取向,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

B.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

C.不把事情弄到极端,几乎对所有过激言论和过激行为产生厌恶。

D.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一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这一中心正反对比,层层展开论述。

B.“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范畴,“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多处引用古人的经典论述,主要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化品位和可读性,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D.作者认为,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因而不宜再正面宣扬。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对于马航MH370客机失联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许多人提出质疑:为何英国空难调查处能在未发现飞机残骸的情况下确定飞机坠毁?

B.如何在新的互联网环境下更加有效地发挥政务微博的作用,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将成为未来政务微博发展的关键。

C.中国梦,首先是百姓的安居梦。房子,在中国老百姓心中,不仅是向希望起航的港湾,更是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

D2009年新一轮医改以来,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中心,政府加大投入,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医改红利。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钓鱼岛”在日本属敏感词汇,尽管各新闻网站都搜索不到以此为名的纪录片,但在各大网络论坛上,《钓鱼岛真相》公映的消息还是不翼而飞

B.受就业形势等因素影响,2014年考研网上报名显得不瘟不火,并没有出现以往的网络堵塞现象。

C.马年春晚,歌手王铮亮自弹自唱《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朴实细腻,触动着观众的心,真可谓曲尽其妙

D.从迷人的香格里拉到浪漫的丝绸之路,从彩云之南的大理到鱼米之乡的扬州……《神秘中国》用“世界的语言”惟妙惟肖地向全球讲述中国故事。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上级已经下达了命令,虽然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也必须    为之。

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增加供给减少需求,才能    房价上涨。

③新疆交通运输厅表示,春节高速公路免费只让少部分有车人士受益,涉嫌福利歧视。这  种说法    有些荒诞。

A.勉励    遏制    不免    B.勉力    遏止    不免

C.勉力    遏制    未免    D.勉励    遏止    未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