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舌尖体”也在网上蹿红,引发了网友们的造句热潮。请你...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舌尖体”也在网上蹿红,引发了网友们的造句热潮。请你仿照下列语言格式,为你喜欢的任何一种食品写一段话。(4分)

水煎包有雪白与金黄对人们视觉的冲击,也有发面的甜柔与油煎的酥脆在嘴里不断反复地回味。矛盾在一个小小的包子上和谐地存在。

 

示例一:米粉有雪白与鲜红对人们视觉的冲击,Q弹爽滑的米粉与细嫩的牛肉交相呼应,矛盾在一碗小小的米粉上和谐的存在,人类又一次获得了大自然的馈赠……(4分) 示例二:瓜子,无疑是太阳和向日葵的爱情结晶,唇齿与手指的默契配合,让这温暖热情的果仁瞬间迸出又随即粉碎,只留下质朴的香气和空虚的果壳……(4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步,分析被仿写句的句子结构;第二步,根据题目要求答题,一定要选用食品;第三步,整合答案,注意修辞,连贯,语句的通顺。 句式的仿用是指根据提供的例句或新的语境来仿造句子。它是对考生语言表达的综合测试,近几年来已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仿写的句式,从修辞角度看,主要有比喻句、排比句、对比句、对偶句等;从句式角度看,主要有假设句、因果句、条件句、转折句等。主要题型有:①嵌入式。在所提供材料的中间空出一句或几句,要求仿照上句或下句的句式再造句子嵌入空缺处,且要与上下文衔接贯通。②续写式。在所提供材料的末尾处留出一个空位,要求考生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使之与上下文构成一段语意完整的文字。③命题式。提供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新的内容,仿照例句的句式造句。④开放式。或提供一个句子作为例句,不限定仿写的内容。或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写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6分)

             ,靡有朝矣。    (《诗经·氓》)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死当结草。    (李密《陈情表》)

             ,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⑤八百里分麾下炙,                 (辛弃疾(破阵子》)

⑥子曰:“工欲善其事,             。”    (《论语·卫灵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回答问题。(8分)

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三、四两句诗用了什么手法?“风声”“松枝”各有什么含义?  (4分)

2.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松柏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净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缗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策》)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而后息    趋:疾走

B,诎而事之    指:意愿

C.安事死马而五百金    捐:捐助

D.士争燕    凑:奔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齐孤之国乱    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有千金求千里马者    余船次俱进

C.涓人言君曰    零丁孤苦,至成立

D.死马买之五百金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句子都是燕昭王诚招天下贤士做法的一项是(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  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

④为隗筑宫而师之⑤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

A.①④⑤  B①②⑥  C②⑧④  D③⑤⑥

4.列各旬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寥寥数语,即摆出悬而未决的主要矛盾:初践君位,副、力少,急于招贤强国以报血仇。

B郭隗先生悠悠然指出“帝者”、“王者”、“霸者”、“亡者”与臣僚相处的不同心态,其高下自见。

C.郭隗先生为了确保自己顺利地走到燕国历史舞台上,欲擒故纵,从容讲出“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的道理。

D.郭隗先生的一番话为天下贤士的接踵而至铺好了道路,文章结尾用贤人云集于燕的史事,呼应了郭隗先生讲述涓人故事的用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5分)

②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5分)

【思路点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梅格与人格

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昵?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想价值完全吻合。

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而高雅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质索,所标榜的气度。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此花不必相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袁面之“香色”。放翁《梅》诗也说:“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保冰雪颜。”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契合了。

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戴禺说:“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清恽寿平《梅图》说:“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作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

也正因为梅花具有此种不屈的品格,它才冲寒而发。为了将美好的春天的信息,尽早报告给人间,梅花心甘情愿被雪礼葬,在所不惜:“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为传春消息,不惜雪埋藏。"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真可感天地,泣鬼神!

再次是梅花的景物陪衬。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琢境的是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托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宋杨无咎《柳梢青》云:“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这就是梅花的陪村意象群:寒雪、淡月、清流、薄(疏)雾、劲松、瘦竹。其清一贯,其骨相通。张道洽《梅花》诗云:“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惟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唐朱庆余《早梅》诗更是将雪、露、松、竹与梅并在一起写,让人们受到最清幽、最高雅的浑融境界的视觉冲击:“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万物难陪,只有雪、露、松、竹,堪与“一处栽”也。众多的意象,将梅花的形象衬托得愈发幽雅、高贵。

《孤本元明杂剧》中有《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正式出现“岁寒三友”,还是在南宋期间,如、陆游《小园竹问得梅一枝》云:“如今不怕桃李嗔,更因竹君得梅友。”梅与竹,不仅为“友”,而且同属于“君”。林景熙《五云梅舍记》说:“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因为这三种植物,它们所象征的中国士人的那种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节选自张福勋《梅花诗话》,有删改)

1.下列对梅姿“疏影瘦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梅的“疏影瘦身”,显露出人的一种不屈精神,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

B.“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说明古梅的疏影瘦身,甚合高雅之士的身姿。

C.疏影横斜的枝条,历经沧桑的苍皮是士人不向恶势力妥协的人格力量的象征。

D 梅花具有“疏影瘦身”,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它情愿被雪埋葬,也要尽早报春。

2.关于“梅花与人格胶合”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梅花色淡气清,表现高雅脱俗,文入学士追求高雅脱俗,二者气质风格相合。

B.梅花在诗词中出现,往往配合着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它们之间清淡一致,风骨相合

C.梅花冲寒而发,不畏恶劣环境,士入崇尚不畏强暴,不向恶势力屈服,二者人格相合。

D.梅花“淡雅”,梅格“孤高”,竹子才是它的好朋友,这与文人雅士的交友志趣相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观赏梅花不要着眼于梅的香色,只观赏梅花的峥嵘大节就够了。因为梅花之神在“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

B.诗人在写梅花时,往往将雪、露、松、竹放在一起写,让人感受到最清幽高雅的视觉享受,让梅更加高贵、幽雅。

C.《孤本元明杂剧》中的《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也是为了衬托梅花,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D。最早在元朝就出现了“岁寒三友”的说法,表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三者之间的相同品节,它们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完全一致。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山东大学“诚信考试”规定:如果发现无人监考考场有作弊行为,将取消该考场所有同学的成绩,对该考场同学实施连带责任。

B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的频频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单纯地依靠大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保问题曰渐严重。

C.自4月l3日“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作品展”于山东省美术馆开幕以来,得到了各界群众的广泛关注,参观人数持续增加。

D.外交部发言入秦刚12日表示,菲方的所谓抗议是倒打一耙,暴露了菲方非法占据中国仁爱礁的企图,中方敦促菲方停止一切挑衅行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