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在儒家传统中,孔...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D 【解析】 试题分析:可以将选项进行分类,以①开头或以④开头,①说作品,④说其人,从衔接上看,显然④更合理。排除BC。②句中有“也”字,应该放在①后才合适,所以选D。或比较AD,从结尾入手,③是今人对孔孟的评价,⑤是司马迁对孔孟的评价,自古及今,③结尾更好,也能判断出选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针对相同的问题,孔子说出了不同的答案,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方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4)

①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②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③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1.请简要概括君子小人的区别。(2)

2.从子路与孔子的对答中,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孔子形象?(2)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

子曰:人而无信,         ”(《论语·为政》)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字和字的表达效果。(4)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4)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韩非子

安术有七,危道有六。

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以动则胜,以静则安。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身于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国家久安。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故号令者,国之舟车也。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今使人去饥寒,虽贲、育不能行;废自然,虽顺道不立。强勇之所不能行,上不能安。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无有,则轻法。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

闻古扁鹊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是殷人尽如比干;尽如比干,上不失,下不亡。不权其力而有田成,而幸其身尽如比干,故国不得一安。废尧、舜而立桀、纣,则人不得乐所长而忧所短。失所长,则国家无功;守所短,则民不乐生。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上空虚于国,内不充满于名实,故臣得夺主。杀天子也,而无是非;赏于无功,使谗谀诈伪为贵;诛于无罪,使伛天性剖背。以诈伪为是,天性为非,小得胜大。

明主坚内,故不外失。失之近而不亡于远者无有。故周之夺殷也,拾于庭,使殷不遗于朝,则周不敢望秋毫于境。而况敢易位乎?

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法,去之而思。尧无胶漆之约于当世而道行,舜无置锥之地于后世而德结。能立道于往古而垂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

(《韩非子·说林下》第二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身于为非    爱:喜欢

B殷人之尽如比干                幸:希望

C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           称:相称

D故周之夺殷也,拾于庭           遗:丢失的东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使谗谀诈伪为贵              使伛天性剖背

B废自然,虽顺道不立          故小痛在体长利在身

C强勇之所不能行,上不能安    尽如比干,上不失,下不亡

D闻古扁鹊治其病也            是幸殷人尽如比干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论证国不得安的一组是(  )

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    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

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

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          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狂奔的车子上不会产生孔子那样的智者,在倒扣的船只下不会产生伯夷那样的廉者。

B国君要是不停地去搜刮民众,民众就会说再也没有了,民众要是一无所有了,也就自然会轻视国家的法令。

C国家的安危在于君主能否分清是非,而不在于强弱,因此,有时弱国也可以战胜强国,小国也可以战胜大国。

D尧和当时的国民并没有订立牢靠的盟约,但治国原则能够行得通,所以,成为明君不需要制订什么法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5)

(2) 能立道于往古而垂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5)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