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

子曰:人而无信,         ”(《论语·为政》)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1)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知其可也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学而不思则罔 (3)谨庠序之教 (4)胜人者有力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隅”、“罔”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字和字的表达效果。(4)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4)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韩非子

安术有七,危道有六。

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以动则胜,以静则安。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身于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国家久安。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故号令者,国之舟车也。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今使人去饥寒,虽贲、育不能行;废自然,虽顺道不立。强勇之所不能行,上不能安。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无有,则轻法。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

闻古扁鹊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是殷人尽如比干;尽如比干,上不失,下不亡。不权其力而有田成,而幸其身尽如比干,故国不得一安。废尧、舜而立桀、纣,则人不得乐所长而忧所短。失所长,则国家无功;守所短,则民不乐生。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上空虚于国,内不充满于名实,故臣得夺主。杀天子也,而无是非;赏于无功,使谗谀诈伪为贵;诛于无罪,使伛天性剖背。以诈伪为是,天性为非,小得胜大。

明主坚内,故不外失。失之近而不亡于远者无有。故周之夺殷也,拾于庭,使殷不遗于朝,则周不敢望秋毫于境。而况敢易位乎?

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法,去之而思。尧无胶漆之约于当世而道行,舜无置锥之地于后世而德结。能立道于往古而垂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

(《韩非子·说林下》第二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身于为非    爱:喜欢

B殷人之尽如比干                幸:希望

C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           称:相称

D故周之夺殷也,拾于庭           遗:丢失的东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使谗谀诈伪为贵              使伛天性剖背

B废自然,虽顺道不立          故小痛在体长利在身

C强勇之所不能行,上不能安    尽如比干,上不失,下不亡

D闻古扁鹊治其病也            是幸殷人尽如比干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论证国不得安的一组是(  )

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    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

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

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          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狂奔的车子上不会产生孔子那样的智者,在倒扣的船只下不会产生伯夷那样的廉者。

B国君要是不停地去搜刮民众,民众就会说再也没有了,民众要是一无所有了,也就自然会轻视国家的法令。

C国家的安危在于君主能否分清是非,而不在于强弱,因此,有时弱国也可以战胜强国,小国也可以战胜大国。

D尧和当时的国民并没有订立牢靠的盟约,但治国原则能够行得通,所以,成为明君不需要制订什么法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5)

(2) 能立道于往古而垂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5)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现在一提到,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字段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没有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是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书写。即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模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吏发表的文字和,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尺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救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救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简单,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的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学问,这也可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摘编自王学泰《经典是这样铸成的——<论语>编辑流传小史》)

1.下列关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没有关系。

D.古文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是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作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作,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

C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D《急救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质朴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以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做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做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论语》的内容本来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孔子强调富而可求和不可求的分界,就是要促使人们省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否合乎道义。

B孟子讲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不仅是讥讽逃兵,而是说明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

C庄子告诉我们,境界决定了人们对事物判断的正误,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

D墨子认为,实现这一社会理想一点儿都不难,关键是统治者要把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付诸实践为关键。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节所选的材料跟《论语》中其他章节一样,不止是记录孔子的思想,而且把孔子的声气口吻表现得栩栩如生

B老子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他是一位低头深思的哲人,他的话不多,却总是那么新颖独特、面目一新

C朝生暮死、春生夏死或者夏生秋死的虫,跟那以五百年为春、五百年为秋的冥灵,以及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无疑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D在常人眼中,“天下”是最尊贵的东西,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眼中,生命的价值才是不相上下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