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1.简要梳理选段中祥林嫂的心理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2.结合课文,赏析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的艺术效果。

①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3分)

②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3分)

3.从行文看,柳妈的话和四婶的话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4.祥林嫂经历了丧夫失子的打击,但精神被最被终打垮的却是这一次祭祀活动。对此应该如何理解?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1. (1)捐门槛前,柳妈的话使祥林嫂感到恐惧、苦闷; (2)捐门槛后,祥林嫂自以为洗清了罪过,高兴轻松、“神气很舒畅”; (3)被四婶呵斥后,祥林嫂精神彻底崩溃,变得麻木、胆小,“惴惴的”。 2. ① “新趣味”表明鲁镇人对于祥林嫂的痛苦持玩赏的态度,将其作为无聊生活的调节剂,体现了作者对麻木、冷漠甚至残忍的大众的讽刺和批判。(3分) ②加点词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四婶的话对祥林嫂造成 的打击之大,同时也表明,封建礼教和迷信对祥林嫂而言,正是一种 让她形神俱灭的酷刑。(3分) 3.柳妈的话直接促使祥林嫂去通过捐门槛洗清自己“罪过”,四婶的话给祥林嫂最后的致命一击,使她精神彻底崩溃。 4. “祝福”祭祀是封建迷信力量和伦理力量的结合点,而祥林嫂倾尽全力“捐门槛”,做最后一搏,就是想得到这两种力量支撑的社会的认可。但这一次祭祀的打击,让祥林嫂知道自 己再也无法回到那个社会体系中,哪怕只是做一个奴隶。所以,她的精神被彻底打垮。从本质上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打垮的,是被麻木、冷漠的社会打垮的,祭祀活动只是完成了致命一击。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人物心理变化发展过程的题目,此类题目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根据情节的发展而导致的人物心理变化情况,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作用题,这里主要突出其内容作用,二人的话分别给祥林嫂带来了希望和绝望,巨大的落差导致了她最后的悲惨命运。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观点加分析。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15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兵曳甲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荒年     B.弃兵曳甲而:快步走

C.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D.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不过

2.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则移其民河东     是何异刺人而杀止    B.河东凶亦         填鼓之  

C.察邻国政     无望民多于邻国          D.五十步笑百步     可无饥矣

3.下面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尽心焉耳矣”写出了梁惠王自以为治国已经尽心的自得和傲慢。

B “王好战”暗示梁惠王是一位穷兵黩武,而非真正爱民的国君。

C “民加多”是战国时期各国国君治国有方和国家实力强大的标志。

D “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梁惠王在战场上逃跑的行为是极其可笑的。

4.翻译句子: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分)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诗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任选六题,共6分)

(1)                   ,王道之始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3)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5)故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6)天下云集响应,                   。(贾谊《过秦论》)

(7)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8)师者,                      。(韩愈《师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这首诗营造出来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结合全诗,分析画线的句子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原来这车站和铁路线离山海关还有相当远的一段距离。我从车窗里探出头去,向北张望,心想能远远地眺望一下也好。                和从四野里升腾起来的炊烟暮霭融合在一起,像三春烟雨中的景色似的,迷离难辨。

①时已黄昏   ②竭力张望   ③任是瞪大了眼睛   ④苍茫的暮色   ⑤只有隐隐约约的一抹如烟似雾的淡影   ⑥也望不见山海关   ⑦笼罩着大地

A④③②⑥①⑦⑤   B①④⑦③②⑥⑤   C①③②④⑦⑥⑤   D④⑦①⑤②③⑥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对于那些只顾利益,肆意向河里排放污水的企业,难道就不应该受到责备吗?

B.近年来,慈善机构问题频出,根本原因是缺少更严格和完善的管理制度造成的。

C.面对网络日益显现的不良影响,身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劝阻学生不要沉迷上网。

D.当今已经很少有人还能像以前那样,能够静下心来,完整地读一本经典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