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4分) 将军泪 刘建超 将军不流泪。 将军十二岁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4分)

将军泪

刘建超

将军不流泪。

将军十二岁那年,揣着两块烤红薯,翻了三十里山路,参军报仇。他牙齿咬破了嘴唇,鲜血直流。村口的老槐树下,白匪肆虐,树上还吊着他父母的尸首。

队伍上很苦,大人都受不了。年少的他受得了,餐凤宿露,酷暑严寒,他从不叫苦。在队伍里长大的他,听到枪声就振奋,托起枪手就痒,打仗就知道往前冲。

暮秋。他带领的一个连,在岐山山坳中与日本鬼子一个中队遭遇。两天两夜,枪炮震聋了山谷,硝烟熏黑了黄土。

硝烟散尽,活下来九个人——他和被他俘虏的八个鬼子。一身伤的他,脸上已经没有任何表情,依然精神抖擞,大声吆喝着俘虏前行。在一个山包前,俘虏开始叽里呱啦地大声说话,显得有些兴奋,前边的一个鬼子也越走越快。如果前边的鬼子拐过山包,就不在他的监视范围了。他急了,端起枪,大声喊:站住,我命令你们站住!”鬼子依然往前走,前面的一个鬼子还跑了起来。他沉不住气了,手中的枪响了,跑在前面的鬼子趴下不动了。后来从鬼子口中得知,鬼子是看到前面的岐水河了,想去洗一洗。

他受了处分,被降了职。他不后悔,拿了一瓶酒,坐在烈士坟墓前,喝得酩酊大醉。

战火硝烟中,他成长为一名师长。因为他总是把“我命令你挂在嘴边,大家都叫他将军。这时的他早已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还是孤身一人。在一次恶战中,将军负伤住进医院,肩膀上还镶嵌着一块炸弹皮。

医院没有了麻药,伤情又不容拖延。

将军对院长说:“别罗嗦了,我命令你,挖!”将军嘴里咬了块毛巾,汗水小溪一般顺将军脸颊流淌。被疼痛扭曲面庞的将军,顺着为他擦汗的小手,看到了白口罩上面的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心中竟涌动一丝柔情。

窝在医院的将军脾气越发暴躁:可每次大眼睛给他换药的时候,将军就会温顺得像只猫。大眼睛手中的棉球在将军的伤口处仔细地抹擦,鼻中的气息缓缓地抚摸着将军的脖颈,将军就恍惚。

那次大眼睛给将军换完药,将军对大眼睛说:“我命令你,嫁给我。

大眼睛的眼神中瞬间有些慌乱,脸涨得通红,说:“你、你不讲理。干嘛嫁给你?”

将军怔了,说:“那好,我命令你一个月内爱上我。

大眼睛有些恼怒:“!你霸道!”

大眼睛找到院长诉说,院长笑了,和大眼睛讲了将军的许多故事。

大眼睛不再去给将军换药。将军也耍脾气,大眼睛不来就不换药。院长讲道理下命令,大眼睛才撅着嘴去给将军换药,但就是不和将军说一句话。将军在大眼睛走出房门前说:“还有28天。大眼睛被气笑了——老大不小的人了,还跟孩子似的。

敌机又来轰炸,好像是有备而来,一发炮弹已经在医院旁边轰然炸响。人心慌乱,形势危急,医院必须立即转移。

大眼睛焦急地说,院长开会去了,怎么办哪?

将军一把扯掉针头,疾步走向院子中间,大声吼道:“现在听我的命令,先把重伤员往后山转移,快!”指挥着大家有条不紊地快速撤离。

最后一个离开的将军,竟然快步走到院角的一棵树下,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只被炸弹震落到地上的雏鸟。将军轻抚着惊恐万状的小生灵,喃喃地说:“它应该有美好的明天,带着它离开吧。轻轻地把雏鸟放在大眼睛的手里。

小院顷刻间笼罩在了炮火之中。刚才好险啊,大眼睛充满敬佩地望着从容不迫的将军。

将军伤愈,要归队。大眼睛给将军收拾行装。

大眼睛说:“沟上的桃花开得正艳,好看呢。

将军说:“大男人看什么花花草草啊。明天我就归队了。你能不能再给我换一次药?”

大眼睛笑了:“你伤都好了,还换什么药啊。

将军说:“你甭问。给不给换嘛?”

大眼睛不笑了,拿过棉纱轻柔地给将军“换药

将军走,再无音讯。

大眼睛从自前线回来的伤员口中得知,将军下了江南。

疗养所建在风光旖旎的南国海滨。将军坐在轮椅上,面朝大海,手里攥着一团泛黄的棉纱。海风吹来,将军的一条裤管随风舞动。

将军身边传来抽泣声,将军怔了,是年轻漂亮的大眼睛。

你来干什么?我命令你走开,走开!

大眼睛笑了:“我转业了,你的命令我可以不执行。我是来给你当拐杖的。

将军沉吟许久,最后冷冷地说:“你来迟了。将军用有力的手改变了轮椅移动的方向,缓缓离去,给大眼睛留下岩石一样的背影。大眼睛呆呆地站在海边,海风吹散了她的一头秀发。

此时的将军,胸前正落下大滴的泪珠。

(选自《芒种2007年第7)

1.小说的开头部分对将军进医院前的经历的叙说,写出了将军哪些性格特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答:

 

2.简述大眼睛对将军的感情逐渐起变化的过程(6分)

答:

 

3.请分析文中加线的一段对话所刻画的人物心理。(4分)

答:

 

4.本文题目为《将军泪》,开头却说“将军不流泪”,结尾才点明“此时的将军,胸前正落下大滴的泪珠”,请联系全文,探究“将军泪”的含义。(8分)

答:

 

 

1. 他苦大愁深,爱憎分明,坚强勇敢但又有简单冒失的缺点。交代由于特殊的环境和经历才形成了将军特殊的性格,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2. (1)通过医院院长对将军革命故事的介绍,使大眼睛对将军产生了敬佩之情。(2)亲眼见到将军在紧急关头不顾个人安危,指挥大家脱险使大眼睛对将军有了真切的了解。(3)炮火硝烟中将军没有忘记救助一只“惊恐万状的小生灵”的细节,使大眼睛看到了将军的美好心灵。 3. 大眼睛借桃花盛开为名,隐含着希望将军能一同去看,以便表达爱慕之情的深意;而将军毕竟是武将出身,不懂得女孩儿的心思,对花儿也没有兴趣,但却也以他特有的方式——伤愈了还要求大眼睛换药,以此向大眼睛示爱。 4. ⑴在父母被害、队伍上很苦以及受处分降职时都不流泪,表现的是将军“有泪不轻弹”的男儿本色;⑵在没有麻药就开刀疗伤时,仍然流汗不流泪,显示的是将军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⑶最后,因为怕拖累大眼睛而违心拒绝迟到的爱情而流泪,这时是到了真正伤心处:无情未必真豪杰,他用拒绝来表达对大眼睛的真爱,这是独具特色的“将军之爱”。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题目。大眼睛对将军的感情逐渐起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大眼睛对将军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感情由敬佩到感动到爱上。 考点: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是一段对话,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同是表达爱情,二人因性格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大眼睛含蓄浪漫,将军豪爽直白。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对题目的探究来深刻解读文章的主题。“泪”是文眼,由无泪到流泪,更有层次性地丰富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更深刻地深化了小说的内涵。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木直中绳,(1)          ,其曲中规。(2)    ,不复挺者,(3) 。

故木受绳则直,(4)        ,(5)           ,(6)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8分)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风急天高猿啸哀”写登高所见,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4分)

2.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33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片刻

B 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   疾:快

C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利足:脚步快

D 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雕刻

2.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②冰,水为之,而寒

③蚓无爪牙利  ④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选段文字中,作者用了一连串比喻,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学习的重大意义。

B.“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

C.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D.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地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4.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9分,每小题3分)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颗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来。

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人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它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的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能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于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空空道人之类的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说法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应当是长白山,本文作者这样认为。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 本文作者认为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本文作者认为“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瑛侍者即清室祖先布库里雍顺。

D.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认为大荒山即是长白石,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C.满人神话中神岛(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D.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 的慨叹。

3.根据文章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水浒传》开头的神话也应该是有其尘根俗缘的。

B.本文作者认为《山海经》中的不咸山即长白山,说明《山海经》中的地名有的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

C.虽然作者在《画中诗》与《红楼梦》中都写到了“石头”,但诗中的石头与《红楼梦》中的补天石没有内在的联系。

D.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告别了懵懂青涩的少年时代,我们正张开双臂拥抱五彩斑斓的青春。一路走来,是谁在用心呵护照顾你,用理解的目光默默地注视你?又是什么感动激励着你,抑或常常困扰迷惑着你……

一路有你,我的心中有春天;一路有你,我的天空有阳光;一路有你……

请以“一路有你”为题目,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