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6题)(6分) (1)千呼万唤始出来,__...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6题)(6分)

(1)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_。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5)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6)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7)遥知兄弟登高处,________________。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________________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1)犹抱琵琶半遮面 (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白帝城高急暮砧 (4)万里悲秋常作客 (5)环佩空归月夜魂 (6)只是当时已惘然 (7)遍插茱萸少一人 (8)黄沙百战穿金甲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本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于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

1.本诗颔联描写了怎样一种意境。(4分)

答: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19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片刻       

B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利足:脚步快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生活 

D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雕刻

2.下列“之”字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3分)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何厌之有?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    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      B①⑤       C③④       D④⑥

3.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3、4两段文字中,作者用了一连串比喻,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学习的重大意义。

B.“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

C.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D.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地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从乐器的角度看,一把好的琵琶,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这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回答,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那么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琶在发音上的两个重要特点: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

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而“玉”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里“温”“润” “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珠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人的含蓄之美。说“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例如,用“高”“低”和“明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音,并不具有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质,之所以这样来称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

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的声音,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它不但在制作上,同时也在演奏上为琵琶的基本音质作了“指归”——“珠玉之美”。这话也许反过来说更有力,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其发音最具珠玉之美的,是琵琶。

其实,单从制作上来要求好的琵琶声音,历来也是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的,那就是行话所说的:“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亮;“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脆”,指发音清脆;“爆”,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因丝弦琵琶的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韵”和“声势”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项标准,尤其是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但对钢弦琵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所以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解,应该是有裨益的。

1.文章开头说难以正面、直接回答什么样的琵琶声是好的,但最后一段又说历来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长处。

B.起到以退为进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缺陷。

C.起到正反对比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优点。

D.起到前后比较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局限。

2.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

B.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

C.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

D.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

3.在作者看来,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是好呢?(3分)      

答:                                                                            

                                                                                

 

查看答案

作文(40分)

作文讲评时,老师疑惑不解地问大家:“你们为什么都喜欢称自己是16岁的花季?”同学们说:“因为有同名的电视剧,而且已经约定成俗了。”老师说:“你们为什么没想到自己是一棵树?一棵有16道年轮的树已经很壮实了。”你想做棵树还是做朵美丽的花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是花,还是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大学毕业生王晓明想到一所中学应聘,得知这所学校的校长曾是自己父亲的学生,于是就写了封求职信寄给校长。下面是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处不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4分)

欣闻您曾是令尊的高足,故冒昧打扰,请您在百忙中抽点时间看完我这封求职信以及随信惠寄的个人简历。到敝校求职,是我长久以来的夙愿。我想我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将在工作中回报您以惊喜。

  (1)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