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40分) 作文讲评时,老师疑惑不解地问大家:“你们为什么都喜欢称自己是16...

作文(40分)

作文讲评时,老师疑惑不解地问大家:“你们为什么都喜欢称自己是16岁的花季?”同学们说:“因为有同名的电视剧,而且已经约定成俗了。”老师说:“你们为什么没想到自己是一棵树?一棵有16道年轮的树已经很壮实了。”你想做棵树还是做朵美丽的花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是花,还是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我愿意成为一棵树 树,是世界上最粗壮、最坚强的花,它与花一样,有着四季的代谢,有着轮回的周期,却比花少了一份娇弱,多了一份担当。 而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一棵树。 我愿意成为一棵树,在万物复苏的春季,在凛冽的寒冬还未完全褪去的春季,率先抖开一身的嫩绿,伸展开我全身的筋骨,去抚摸每一丝微风,去拥抱每一缕暖阳。我要第一个睁开双眼,看清这明媚的春光,嗅一嗅这清新的泥土的芬芳,然后将根深深扎入泥土中,为日后的时光积蓄力量,用重生的脉搏去唤醒沉睡的世界。但,假如我是一朵花,我一定会畏惧春寒的料峭,会贪恋温室的滋养,又怎能去感受新年的第一缕的曙光呢? 我愿意成为一棵树,在生机勃勃的夏季,在每一丝空气都跳动着躁动不安的夏季,为路人带去一丝清凉。我会撑起擎天的华盖,为大地支起一片绿帐。也许酷热的骄阳会将我的皮肤灼伤,也许我会因不堪承受热浪而倒下,也许,我的枝桠会被乘凉的顽童变成手中的刀枪。但我想,我不会怕。因为我为他人带去了凉意,为盛夏带去了清爽。但,假如我是一朵花,我一定会躲在树阴下,祈求他人的庇护,又怎能在奉献中收获到快乐与成长? 我愿意成为一棵树,在金风送爽的秋季,在枝头硕果承载着收获的欢笑的秋季。我也许会持一条赤练,舞出一派丰收的喜悦;也许会着一身金甲,与秋风战于浩瀚的苍穹下;也许会化作一座绿塔,守望着冬的脚步。也许,我会默默地将枝叶交还给大地母亲,让他们化作枝头的硕果,再让那些硕果化作一张张丰收的笑脸,封存住秋日的私语。但,假如我是一朵花,我一定会哀叹自己“林花谢了春红”的不济命运,又怎能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满怀豪情? 我愿意成为一棵树,在白雪皑皑的冬季,在银装素裹下蕴藏着无限生机的冬季。此时的我,不仅会在风雪中傲然挺立,去直面那如刀割般的寒风,也会适时地弯下腰去,去应对那些层层叠叠的厚重积雪。我需要积蓄力量,去迎接寒冬过后那并不遥远的春天。但,假如我是一朵花,我一定会在大雪中哭泣,然后怀着一颗死灰般的心黯然离开,又怎能见到那冰雕玉砌的玲珑世界? 我愿意做一棵树,因为树是花的最高形态,是花一生的梦想。正因为有了坚强的心,不屈的灵魂,树才能应对生活中的四季。以树的形态活着,才能在花季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绚烂。 点评 作者以优美的语言表现了一棵树四季的变化。突出了树与花相比所具有的坚强、乐观、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美好品质,表现出自己愿意成为一个像树一样具有这些美好品行的人,紧扣主题。 文章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多种修辞,使文章生动形象;段与段之间构成句群排比,使文章整齐而富有韵律。 【解析】 试题分析: 是花还是树 材料中所说的花和树是有寓意的,在老师眼中,话只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性的美丽,它只能有一时的绚烂,无法长久,更无力承担生活的重压、社会的责任等。树,则相反,是一种内在的壮实,是一种能支撑担当的力量。老师的态度是倾向做一棵树,学生“默默无语”代表着反思与触动。 材料的倾向性:青少年不应该去做只能美丽一时的花而是应该去做壮实有力量的树。 选题三种:花、树、兼选花树。对照材料更应突出树的倾向性。 一选择树。要写出选择树的理由,可以从树的壮实入手,与花相比,树的壮实可以长久支撑、担当,可以看做支柱性的中坚力量,其地位是举足轻重的。类似可以想到如“肩膀”、“责任”,“脊梁”,“坚强”等。 二、选择花。同样写出理由。如写到生命的美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有些也可涉及学生针对十六岁的花季,抒写自己的 “花样年华”,“青春之美”均可。 三、兼选花与树 立足自己的“花季”,已是花样少年,可以在花季中努力增长树的品质——“坚强”、“勇气”、“担当”、“支撑”、“厚重”等等。在美丽的同时,不忘承担责任。可以联想到“外在与内在”“美丽与坚强”“生命之美”等话题。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大学毕业生王晓明想到一所中学应聘,得知这所学校的校长曾是自己父亲的学生,于是就写了封求职信寄给校长。下面是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处不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4分)

欣闻您曾是令尊的高足,故冒昧打扰,请您在百忙中抽点时间看完我这封求职信以及随信惠寄的个人简历。到敝校求职,是我长久以来的夙愿。我想我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将在工作中回报您以惊喜。

  (1)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句子,另写一组句子,要求与上下文衔接连贯。(2分)

    “人”字最难写。一笔写出生的哭声,一笔写临终的笑容:前者表明面对生的艰辛;后者表明平生了无憾事。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一笔写道德,一笔写才能:没有“德”这一撇,不成其人;没有“才”这一捺,难以自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后面题目阅读(共16分)

老黄牛

伍维平

还没有像往年一样为主人犁完五亩地,老黄牛的一条腿断了。

折腿的事就发生在昨天。①昨天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这是个今年开春以来少有的好日子,农夫们不用互相招呼就纷纷踏上仍有些峭寒的田垄,一年的农事在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中开始了。老黄牛是一头经验丰富的耕牛,忠心耿耿,勤奋劳作。他像往年一样卖力耕田,但他在时光的打磨中已经很衰老了,拉着一驾犁好像拉着一座大山在走,异常沉重。主人斥责他,他羞愧难当,叹了一口气,一咬牙一使劲,他听到了发自身体内部的一声响,一条腿断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生命戛然而止的声音。

②暮霭落尽,黑夜升满。老黄牛独自蜷伏在牛栏里,想着自己的心事。他抬起疲惫的头颅,凝视着星空下那片肥沃的黑土,心中充满眷念和回忆。他把自己的爱与恨、乐与苦、血与汗以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日月作证,鲜嫩的青草作证,金黄的果实作证,还有孩子作证。

那是主人家的孩子,胖嘟嘟红扑扑的样子,一个很阳光的男孩。那天中午,小男孩跑到牛栏前,向老黄牛宣读了他的一篇获奖作文:“……我家的这头老黄牛,又高又大,浑身的皮毛是灰褐色的。嘴巴像个簸箕口,眼睛圆鼓鼓的很有神,一对牛角像拉满的弓箭,威武有力。它干起活儿来劲头大,也舍得卖力气。有一天中午,天气热极了,太阳像个火球似的挂在头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以为老黄牛一定不干活儿了,就跑到田间去看,它仍然还在拉犁耕田。它身上粘着一块块干泥巴,喘着粗气,双腿踏进没膝深的烂泥中,一步一步拉着犁,没有一点要停下来的样子。”老黄牛记得,那天小男孩给了它一把嫩青草和一个敬礼。

昨天下午,村里的兽医被请来。兽医一边查伤情一边摇头,只是对伤口作了简单的象征性包扎。兽医当着老黄牛的面对主人说,一头废牛,这种牛还能拉犁,真是怪事。主人呐,现在你只有一件事要做,宰掉它,然后卖钱。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但老黄牛知道,那里面暗藏着可怕的杀戮凶光。

③夜已三更,天空的星星被风吹得了无踪影,整个村子沉浸在死一般的寂静和黑暗中。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磨刀的声音和屠夫特有的浑浊笑声敲碎了夜的寂寥。老黄牛知道大限将至。闭了眼任所有的泪水流尽。老黄牛最后大吼一声,用自己的方式结果了自己。

听到一声闷响,主人急忙领着提了刀的屠夫赶到牛栏。他们看到的只是扭断了脖子扑倒在地的老黄牛和一面粘满了老黄牛鲜血的土墙。

屠夫气愤地骂道,畜生,我这把刀白磨了。

主人却笑了,这畜生倒是挺体贴我呢,要我少花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从构思看,小说采取了倒叙的方式。第一段就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设置了必要的悬念以吸引读者,也附带交待了老黄牛“以往”的辛劳。

B.“老黄牛”有着善解人意、无私奉献和自尊刚强的品质,更有着对主人无私的忠诚。正是这样的忠诚使它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

C.小男孩宣读获奖作文一节属于插叙,不仅从侧面照应了老黄牛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也与下文主人的态度形成了对比。

D.小说叙事平淡而沉静,但读者分明能感受到一丝沉痛,灵魂会随着老黄牛的—头撞死而颤栗,更会因主人庆幸少花钱的高兴嘴脸而悲哀。

E.用“兽医”、“屠夫”和“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和行为,来表明人类是个冷漠、自私、忘恩负义甚至残忍的群体,正是作者的创作动因。

20.2.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3.小说结尾处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在上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作简要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4.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局过于消极,并设计了另—种结局——老黄牛在小男孩的保护下得以在主人家尽享天年。你更认可哪一种?请从立意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共8分)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1.简要分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课内翻译(6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