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别难过,妈妈 〔加拿大〕莫·卡拉汉 下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别难过,妈妈                 〔加拿大〕莫·卡拉汉

下班时间就要到了,阿尔弗雷多·希金斯穿上外套准备回家,刚出门就撞上老板卡尔先生。他上下打量阿尔弗雷多几眼,用极低的声调说:“我想你最好还是把兜里的东西留下来再走。”

他开始有些慌乱,但随即惊讶地说:“东西?……什么东西?我不明白您在说些什么。”

“一个粉盒,一支口红,还有……要我说得更清楚些吗?”卡尔先生冷冷地说。阿尔弗雷多在卡尔先生冷峻的目光注视下,不知所措,根本不敢正视老板。又过了一会儿,他把手伸进口袋,交出了东西。

“我知道你这样已经很久了。我不喜欢警察,但我要叫警察。不过在此之前我想打电话给你的父亲,告诉他我要把他的宝贝儿子送进监狱。”卡尔先生说着,向电话走去,脸上笑容古怪极了。

阿尔弗雷多知道爸爸上夜班,但妈妈一定在家。他想象着待会儿的情景:妈妈迫不及待地闯进门来,怒气冲冲,眼里噙着泪花;他也想上前解释,可她一把推开了他。噢,那太难堪了!尽管如此,他还是盼着妈妈快来,好在卡尔先生叫警察之前把他接回去。

终于,有人敲门了,卡尔先生开了门。

“请进,您是希金斯太太吧?”他脸上毫无表情。

“我是希金斯太太,阿尔弗雷多的母亲。”希金斯太太大方地做着自我介绍,笑容可掬地和卡尔先生握手。

见此情景,卡尔先生一下子愣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她会那样从容不迫,落落大方。

“阿尔弗雷多遇到麻烦了,是吗?”她很从容地问。

“是的,太太。您儿子从我的店里偷东西。不过都是些牙膏、口红之类的小玩意儿。”

“你干吗要干这种事?”她以略带伤感的口吻问儿子,并平静地看着他。

“我需要钱,妈妈。”

“钱?你要钱有什么用?跟坏孩子学坏吗?”

金斯太太在阿尔弗雷多肩上轻轻拍了拍,就像她非常理解他那样,然后说:“要是你原意听我一句话的话……”语气坚定,但忽然又停住了,她把头转到了一边,好像不该再往下说了。

“您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呢,卡尔先生?”希金斯太太转过身来,依然笑容可掬地望着卡尔先生。

“我?我本想叫警察,那才是我应该做的。”

“我本来无权过问您如何处理这件事,不过我总觉得对于一个男孩来说,有时侯给他点忠告比惩罚更有必要。”在阿尔弗雷多眼里,今晚妈妈好像完全是个陌生人。瞧,她笑得那么自然,神情那么和蔼可亲。

“我不知道您是否介意让我把他带回去,”她补充道,“像他这么大的孩子,有头脑的没几个。”

卡尔先生原以为希金斯太太会被吓得六神无主,一边流着泪,一边为她儿子求情,然而,事实却于此完全相反。她的沉着反倒使他自己感到很内疚。

“当然可以,”她说,“我不想太不近情理。告诉您儿子别再上这儿来了,至于今晚的事嘛……就让它过去吧。您看这样行吗,希金斯太太?”

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就像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一样。

走出杂货铺,希金斯太太迈着大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俩人都默默无话。过了一会儿,阿尔弗雷多终于忍不住开口了,“感谢上帝,结果是这样!”

“求你安静一会儿,别说话。阿尔弗雷多。”

到了家。希金斯太太脱了外套,看也不看儿子一眼。

“你不是好孩子,阿尔弗雷多,你为什么总是没完没了地闯祸呢?上帝饶恕他吧!你还愣着干什么?快睡去吧。今晚的事别告诉你爸爸。”说完她进了厨房。

“妈妈太伟大了!”阿尔弗雷多自言自语道。他觉得应该立即去对她说她有多么了不起。

他走向厨房,妈妈正在喝茶。但那情景,让他大吃一惊。妈妈失落地坐在那儿,神态糟糕透了,根本不是杂货铺里那个沉着冷静的妈妈。她颤抖地端起茶杯,茶溅到了桌上;嘴唇紧张地抿着,似乎一下子老了许多。

阿尔弗雷多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一声也不吭。他突然有股想哭的冲动。从那双颤巍巍的手上,那一条条刻在脸上的皱纹里,他仿佛看到了妈妈内心所有的痛苦。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今晚,阿尔弗雷多第一次认识了妈妈。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卡尔先生知道阿尔弗雷多干偷盗的勾当已经很久了,但他并没有早一点提醒、阻止他,这种等待他人多行不义之后再给予严惩的做法是十分阴险卑鄙的。

B、希金斯太太不让阿尔弗雷多告诉爸爸发生的一切,可能是不想让阿尔弗雷多的爸爸因儿子不断闯祸而痛苦。

C、阿尔弗雷多是小说中具有线索作用的人物,小说的情节是由他的偷窃行为引起的,卡尔先生和妈妈的言行也是通过他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的。

D、小说结尾通过对母亲喝茶的情景和阿尔弗雷多心理活动的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唯有心如刀绞般的疼痛,才能唤醒误入迷途的孩子这一主题。

E、富有变化美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不同场景之下人物的心理、言行皆有不同,而小说的主题也就蕴含再这前后的比照中,耐人寻味。

2.简要概括卡尔先生见到希金斯太太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并指出作者这样写的主要作用。(6分)

3.小说中的希金斯太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题目是“别难过,妈妈”,也有版本将其译为“另一个妈妈”,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1.C3分,E2分,B1分。 2.卡尔先生见到希金斯太太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冷漠、惊讶、惭愧内疚(内疚、钦佩、敬重)。主要作用:①通过卡尔先生前后心理的对比,衬托希金斯太太的从容冷静;②突出小说主题,通过卡尔先生态度的变化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3.①遇事沉着冷静,大方从容。得知阿尔弗雷多闯祸后,没有被吓得六神无主,泪流满面,而是大方地自我介绍,笑容可掬地与卡尔先生握手、交谈。②保护孩子的尊严,教育孩子有方。在阿尔弗雷多闯祸后,不是怒气冲冲地当着卡尔先生的面训斥他,而是平静地询问,轻轻地拍着他的肩膀,给恐惧中的孩子以安慰,维护孩子的自尊。③敢于担当,坚强。为闯祸的儿子解围,独自承担伤感和恐惧。 4.观点一:“别难过,妈妈”更合适。理由:①“别难过,妈妈”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突出了妈妈对我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既表现了阿尔弗雷多看到妈妈紧张、失魂落魄的样子后惭愧内疚痛苦悔恨的心理,又传达出更为丰富的言外之意:妈妈的伟大之举,让他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理解了做人的责任,真正地长大了。②小说情节是以阿尔弗雷多为主体展开的,而“别难过,妈妈”正是他的心里话,以此为题目正与此保持一致。③以“别难过,妈妈”为题目,在结合上与结尾“他仿佛看到了妈妈内心所又的痛苦。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相呼应,使故事情节浑然一体,体现了小说结构的完整性。观点二:“另一个妈妈”更合适。理由:①从情节上说,小说主要写了“我”眼中两个妈妈的形象,用“另一个妈妈”为题目,突出了“我”对妈妈言行的意外,使妈妈这一形象更加丰满。②从主题上看,小说意在表现“妈妈”的伟大。妈妈来到之前 “我”对妈妈的想象与妈妈到来时“我”看到的妈妈以及在厨房看到的妈妈的形象相对比,从而告诉读者:母亲虽然柔弱,却能在孩子闯祸时勇敢担当起所有的责任,坚强地面对所有未知的恐惧,无私地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使其长大成人。③从结构上看,与“今晚妈妈好像完全是个陌生人”“今晚,阿尔弗雷多第一次认识了妈妈”相照应,突出我对妈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解析】 1. 试题解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题中,A对卡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有误;B对不让阿尔弗雷多告诉爸爸发生的一切的原因,推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可能还有别的原因。D对小说的主题理解不当。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能力的题目,答题时要抓住题目中“心理变化过程”一语筛选文本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概括,并且按照要求指出其作用。卡尔先生见到希金斯太时开始是“脸上毫无表情”,接着就因希金斯太太的从容不迫落落大方“楞住了”,“她的沉着反倒使他自己感到很内疚”:这就是文本中写的心理变化过程。至于作用,可从对表现人物性格和突出主题方面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赏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题目,答题时应按照题目要求,根据文本中对有关人物的语言、心理、行为动作和外貌描写以及相关的叙述性文字进行分析。题中,希金斯太太得知阿尔弗雷多闯祸后,没有被吓得六神无主,泪流满面,而是大方地自我介绍,笑容可掬地与卡尔先生握手、交谈。这表现了她遇事沉着冷静,大方从容。她在得知儿子阿尔弗雷多闯祸后,不是怒气冲冲地当着卡尔先生的面训斥他,而是平静地询问,轻轻地拍着他的肩膀,给恐惧中的孩子以安慰,这表现了她保护孩子的尊严,教育孩子有方。她为闯祸的儿子解围,独自承担伤感和恐惧。这表现了她敢于担当,坚强的性格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性题目,答题时可从标题对小说的作用方面分析。一般来说,小说的标题应力求简明醒目,具有吸引力,且能揭示或暗示小说主题。如果认为“别难过,妈妈”更合适,可从抒情色彩更强烈、符合以阿尔弗雷多为主体展开的的情节的需要、与结尾“他仿佛看到了妈妈内心所又的痛苦。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相呼应等方面分析。若认为“另一个妈妈”更合适,可从使妈妈的形象更加丰满、能更好的表现主题、与“今晚妈妈好像完全是个陌生人”“今晚,阿尔弗雷多第一次认识了妈妈”相照应等方面分析。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终期于尽。(王羲之《兰亭集序》)

(2)      ,有暗香盈袖。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3) 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论语》十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州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释】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位于金陵府治西北。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亭。《后庭花》,即指《玉树后庭花》。杜牧《泊秦淮》中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句。《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

1.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19分)

翟守素,济州任城人。守素以父任为殿直,历汉、周,迁供奉官,领承天军使。乾德中,为引进副使,从王全斌伐蜀,以往来驰告军事为职。蜀平,除判四方馆事。以两川余寇未,虑致骚动,再令守素入蜀经略诸郡,分兵以防遏之。

开宝中,会麟、府内属戎人争地不决,因致扰乱,命守素驰往抚,守素辨其曲直,戎人悦服。从征太原,命海州刺史孙方进围汾州,守素监其军,转引进使。

开宝三年,命为剑南十三州都巡检使,东上阁门使郭崇信副之。赐守素钱五百万,入谢日,复遣为岐帅符彦卿官告使。守素辞以赐赍优厚,不敢更当奉使之诏,上不许。九年,吴越国王钱俶来朝,命守素护诸司供帐,迎劳郊外。并垒未下,诏与洺州防御使郭进率兵深入其境,蹈藉禾稼,守素多所虏获。太宗即位,迁客省使,领宪州刺史。

太平兴国三年夏,河决荥阳,诏守素发郑之丁夫千五百人,与卒千人领护塞之。是秋,梅山洞蛮恃险畔命,诏遣守素率诸州屯兵往击之。值霖雨弥旬,弓弩解驰,不堪用,明日,将接战,守素一夕令削木为弩。及旦,贼奄至,弩射之,贼遂败,乘胜逐北,尽夷其巢穴。先是,数郡大吏、富人多与贼帅包汉阳交通,既而得其书讯数百封,守素并焚之,反侧以定。俄而钱俶献浙右之地,诏守素为两浙诸州兵马都监,安抚诸郡,人心甚悦,即以知杭州。岁满,为西京巡检使。秦王廷美以事勒归私第,以守素权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属洛阳岁旱艰食,多盗,上忧之。守素既至,渐以宁息。未几,迁商州团练使。

淳化中,夏帅赵保中上言,其弟继迁诱戎人为寇,且求援师。诏守素率兵复夏州,未几,又徙石州,以老病上疏求归本郡,从之。三年,卒,年七十一。

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凡断大辟狱,虽罪状明白,仍遍询僚属,佥同而后决。所至有治迹。属吏有过不面折,必因公宴援往事之相类者言其获咎,以徽警之。新进后生多至节帅,而守素久次不迁,殊无陨获意,时论以此之。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两川余寇未殄      殄:灭绝       B、命守素驰往抚喻  喻:晓谕

C、诏守素率兵复夏州  次:驻扎       D、时论以此之    多:批评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翟守素的政治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将接战,守素一夕令削木为弩    ②既而得其书讯数百封,守素并焚之

③守素辨其曲直,戎人悦服        ④安抚诸郡,人心甚悦

⑤守素既至,渐以宁息            ⑥属吏有过不面折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翟守素因父亲做官而走上仕途,他的军事才能受到皇帝的赏识,曾多次被派去平定叛乱。

B、黄河在荥阳地区决口,皇帝命翟守素招募郑地民夫一千五百人,与士兵一千人护堤堵塞决口。

C、翟守素历任重要官职五十多年,对下属温和平易,下属有过错时不当面指责,一定趁着宴会上援引以前类似的事情来告诫,然后轻微地警告。

D、新提拔的年轻官吏都压制翟守素,致使他的职务多年得不到提升,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旦,贼奄至,弩射之,贼遂败,乘胜逐北,尽夷其巢穴。

(2)性谨慎,宽仁容众,凡断大辟狱,虽罪状明白,仍遍询僚属,佥同而后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形式上介于诗与文之间,语言大体整齐、押韵,但又经常夹杂着散文的句式,往往铺排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抒写情致。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说明赋这种文体在《诗经》中就有了它的生命的因素,到了《楚辞》,这种因素又扩大了疆界。及至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风赋》等作品,一方面吸收了《诗经》《楚辞》作品中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楚辞》作品中铺排的写法;同时,又融合进纵横家说辞问答、铺排议论的因素,并以“赋”名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文体——赋。

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指出了赋的文体形式由古诗衍化而成。刘歆在《艺文志》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

《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春秋之后,贵族不需要也没有机会用背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掌管,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于是“不歌而诵”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人们称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赋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当然,后来有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那是诗与音乐逐渐分离的结果,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存在过。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在《诗经》中,“赋”和“比”“兴”都是一种艺术手法,“赋”指“直抒其事”。到了《楚辞》,发展到对“其事”铺排开来叙写,为赋这种文体的出现准备了条件。“铺采文”,铺,即铺叙、敷陈,言赋直陈其事,不取比兴。一方面强调赋铺陈直叙的写作特点,另一方面是强调赋文辞华丽的语言特点。晋代陆机《文赋》明确提出了诗与赋的文体区别:“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流亮。”意思是说,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所以要绮丽细腻;赋是用来铺陈事物的,所以要清晰明朗。再说“体物写志”,志,一般指思想、志向,当然也包括感情。刘勰更是把“体物”,即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认定是赋“写志”的一种“载体”,道出了赋融体物写志为一体的本质属性。这样,赋的基本特征,就在“铺采文”的艺术形式与“体物写志”的思想内容互相统一中,得到了完整得表述。

1.下列关于“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诗经》和《楚辞》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生命因素,直到战国后期《赋篇》《风赋》的出现才形成赋的文体。

B、“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它不是诗歌,但是语言基本整齐、押韵;它也不是散文,但经常运用散文句式。

C、春秋时期,贵族礼会之际往往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这种形式可以称为“赋”,后来“不歌而咏”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

D、在《诗经》中,“赋”只是一种“直书其事”的艺术手法,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了只用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的一种文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从流传特征的角度对赋进行了解释,赋这种文学作品是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在口中吟诵的,不需要依赖音乐歌咏。

B、刘勰认为“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把赋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二者统一起来,对赋的基本特征表述较为完整。

C、陆机从文体角度对诗和赋进行了区别,它认为诗绮丽细腻,是为了抒发情感;赋清晰明朗,是为了铺陈事物。

D、从荀子、宋玉起,文人创作出现了体物言志的赋,它与布衣所作的乐府民歌有了很大不同,但赋和乐府民歌都源于“古诗”。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在描绘事物风貌上具有铺陈直叙的特点,而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是用以“写志”的“载体”,所以一篇好赋仅仅堆砌辞藻是远不够的。

B、即使吸收了《诗经》《楚辞》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发展了《楚辞》中铺排的写法,但如果没有纵横家参与创作,“赋”这种文体还是无法形成的。

C、后世的一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这并不能说明诗歌原始阶段不具有歌唱的特征;而赋虽然讲究韵律,但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配乐歌咏而生的。

D、班固的《两都赋》、刘歆的《艺文志》、刘勰的《文心雕龙》分别对这种文体的流变或特点进行了诠释,使后人对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陶渊明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茅盾说:“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人们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和努力来决定。”

    网上流行“命运负责洗牌,但是玩牌的是我们自己!”这样一句话。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