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

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1.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2.文章阐释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阐释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而忽视他们相关者的利益。

3.综观全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己”的准则是一致的,这个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D.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益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1.C 2.B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C的依据是文中第一段“‘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 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这句话。A项所说“道德黄金律”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不符合原文意思。B、D项缩小了概念的外延。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与文意不符。正确意是“……那么你就不要再用这种行为对待别人。”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作者在文中没有强调“必须确立和推行”的意思。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假如遭遇一场千年不遇的极寒,你被迫躲进图书馆,只能焚书取暖,你会先烧哪些书?作家马伯庸的选择是将成功学、励志书、生活保健书、明星自传等列为首选。近日,马伯庸的一篇短文《焚书指南》在网上引起热烈讨论。许多网友认为这类图书太多太滥又缺乏营养,烧了也不可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认真观察下面的漫画,然后回答问题。(6分)

满分5 manfen5.com

 

(1)请简要说明漫画的寓意。不超过30字。(3分)

(2)给漫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4个字。(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请在横线处写一个总结句。(20个字以内)(5分)

汉儒董仲舒曾精辟指出,“大富则骄,大贫则暴”。在贫富分化的社会结构中,富人和穷人的心理和行为都会扭曲,并造成人际关系的广泛紧张、对立,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官民对立、精英大众对立。在东南沿海地区,也表现为外来人口遭到本地政府和民众的排斥。社会的信任与团结因此迅速流失。同时,高房价、就业困难、财富与权力的世袭导致青年人的普遍消沉乃至绝望。凡此种种,都表明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月亮是诗人抒情达意竞相选取的一种意象,         。“月是故乡明”是异乡游子对家乡深切思念的外观。

①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       ③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      ④月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思乡的意象      ⑤连天上的月亮也是故乡的又圆又亮      ⑥游子流浪在外,思念家乡,总觉得无论什么事物都是故乡的好

A.⑥②⑤①④③     B.③④①⑥②⑤      C.③①④②⑥⑤    D.⑥⑤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他以瑰丽的语言,优美的表达技巧,深刻感人的情愫,在诗中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B.中国的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都是接受了西方语言学文学的影响,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C.藏戏形成、发展于民间,孕育、成长于雪域高原,具有群众基础广泛、乡土气息浓郁、强烈的民族风情和神奇的高原特色。

D.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资源,是与时俱进的活的文化,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大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