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流年 (节选) 彭学明 ①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流年  (节选彭学明

①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一片翠竹丛中的。

②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正像一粒火可以燎原一样,一根竹可以发遍千山。它预示着兴旺的人丁,预示着篷勃的生命,预示着财源的茂盛。因此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③我家的付,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转眼,就是绿蒙蒙的,一大片了。风一吹,绿意一片片招摇,一片片倒伏,绿色的声音从屋顶上沙沙响过。茂密的绿色,生长出茂密的诗意,温柔而坚挺。坚挺的是齐刷刷拔地而起的身姿,温柔的是整齐齐俯首而立的头。阳光落在翠竹上,阳光是绿的。鸟翅落在翠竹上,鸟翅是绿的。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是绿的。霞光烧过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总会坐在吊脚楼的坪院里,看绿竹枝头百鸟跳跃,听绿竹枝头百鸟和鸣。那被霞光和绿色染过了的鸟声,一声比一声脆,一声比一声甜。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当竹笋像诗歌一样,从竹林里密密麻麻地冒出来时,母亲和妹妹听得到竹笋破土的声音,听得到诗歌激动的喘息。那诗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含着一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

④我家的吊脚楼,建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在小木屋的两头,各接了一排厢房。也就是说,两头各接了两间悬空和吊脚的楼房。小草一样的母亲,被生活的大山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了。

⑤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母亲远去的凤凰。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了下来。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亲的体温,在民间闪光。

⑥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出空隙,透出光亮。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把呆头呆脑的木头,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起,那意思是一路封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是        。想想看,一路封侯了,哪能不喜上眉梢?而窗格上雕刻的鲤鱼、雄鸡、牡丹、百合、蔬菜、瓜果等万事万物,都栩栩如生地表达着年年有余、百年好合等吉祥的愿望。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富于诗意的想象里,            

⑦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堆放着杂物和柴火。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舂碓时,一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高高扬起,高高落下。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谷在碓窝里越舂越烂。把舂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平净净。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舂边用竹篙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舂到。母亲在踏板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匀称,那么的优美,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在跳一种别开生面的劳动舞。是的,这是劳动,这是舞蹈,这是母亲的劳动、母亲的舞蹈。是母亲奉献给世界的最质朴伟大的舞蹈。其实,母亲又何止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她脚下踩着的那个踏板不是一把琴吗?她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篱不是一张弓吗?她一弹一拨的声响,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吗?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

⑧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爱好。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奇崛但却快乐的平民生活,像淡淡的一点绿,映衬着这个时代的底色。时代在变,家也在变。家,国,和时代,是一根血脉上的同一个细胞,相亲相爱,相生相息。正像老母亲说的,好的国家社会,好的时代年头,都被我们赶上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1.母亲与吊脚楼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围绕吊脚楼,写了母亲的哪些往事?(3)

2.赏析第3段划线的句子。(3)

3.请为第6段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2)

A                   B                  

4.67段最后作者都将母亲比作艺术家,但在内容和感情上有所不同,请对此加以分析。(4)

5.标题流年虽未在文中出现,但却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密切相关。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5)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

A.第1段是全文的总起,揭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湘西的吊脚楼和竹子,文章的描述也由此展开。

B.第23段描写我家的竹,翠绿而生机勃勃,衬托了吊脚楼的美好。

C.作者把吊脚楼比喻成一个思想者,在岁月的凝望中,又包含了过去的沧桑、母亲的乐观、新生的希望等,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是厚重的。

D.第6段详写了门上的雕刻,意在突出母亲对儿女封侯的渴望。第7段描写了母亲在吊脚楼下的厢房里劳作的场景,朴素而富有诗意。

E.第8段表明我家的生活越变越好,宽敞的吊脚楼是母亲晚年的安身之所。

 

1.①母亲在翠竹丛中的吊脚楼里生活、歌唱;②母亲在宽敞、明亮的吊脚楼里安度晚年;③母亲请来木匠美化吊脚楼;④母亲在吊脚楼里辛勤工作。(答出两点1分,答出三点2分,答出四点3分) 2.化实为虚,将新笋比作诗歌,又将笋尖比作鸟嘴,独特新奇,运用叠词,音韵和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笋的生命活力,衬托了母亲和妹妹面对新笋(新生事物)、面对生机的快乐愉悦的心情。(手法写到一处即可) 3.喜上眉梢 黯然失色(相形见绌) 4.第6 段将母亲比喻成写手,将窗子和门雕刻上花纹,使他们充满生气和艺术气息,表达了对母亲热爱生活的赞美。第7段将母亲比喻成乡村音乐演奏家,她劳作的工具就成了一个个乐器,而她的劳作也成了舞蹈,表达了对母亲辛勤劳作的赞美。 5.“流年”虽未在文中出现,但却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息息相关。① 在岁月的流转中,母亲种上了竹子,建起了吊脚楼,美化了窗子和门,用她的乐观与勤劳将我们的生活越变越好,而她自己却越来越苍老。② 在作者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暗含了对母亲深深的爱和依恋,它不会因为“流年”而淡漠,反而越来越清晰。③ 同时,作者的家的变迁也是时代的变迁,“流年”也能以小见大,反映我们这个时代越变越好,表达作者对家国的热爱与祝福。(一点2 分,2 点即得4 分) 6.AD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类似题目,应按照叙述顺序,从前到后加以概括即可。在概括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第3段中“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是绿的”,第4段中“被生活的大山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了”,第四段6“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第7段中“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这些句子都是关键句子。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鉴赏时可从以下角度展开:有没有表现手法,可优先考虑修辞方法;句式上的特点——长短结合、整散结合;有无富有表现力的词,如叠词、方言词等。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第一处根据前面的句子“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比较容易填上喜上眉梢,第二处根据“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可以想到黯然失色(相形见绌)这两个成语。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两段都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第6段侧重从爱美的角度赞美母亲,第7段是从母亲爱劳作的角度。解答类似题目要从整体的角度来揣摩。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理解标题的作用,就要考虑到结构上有无线索作用,内容上考虑对人物形象、文章中心所起的作用。解答时一定要嵌入文章的具体内容,不能仅仅答套语。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A第1段并未揭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湘西的吊脚楼和竹子,D“意在突出母亲对儿女‘封侯’的渴望”理解有误,只是表达母亲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5)

(1)于嗟鸠兮,            (《诗经氓》)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贾谊《过奏论》)

(3)                   ,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6)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

南乡子①  陆游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注】①南宋淳熙五年(1178),陆游自蜀东归。这首词为临近武昌时舟中所作。

1.简要说明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在全词中的作用。(3)

2.诗人在舟中主要想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

3.却恐他乡胜故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3)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赦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除廷尉。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散骑侍郎。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奏曰:“今承洪基,此乃天授。至于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不安一也;今恩泽之封,优于灭吴之功,不安二也;今之开制,当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臣等敢冒陈闻。窃谓泰始之初,及平吴论功,制度名牒,皆悉具存。纵不能远遵古典,尚当依准旧事。”帝不纳。   

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莅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伦怒,将诛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

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义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选自《晋书·何攀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别驾              辟:征召       B.而王浑于后机        恚:生气

C散骑侍郎            迁:升任       D.今之升制,当于后    垂:将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刺史皇甫晏牙门张弘所害  ②身死人手,天下笑者

B.①今承洪基,此天授        ②今君亡赵走燕

C.①今之开制,当垂        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D.①尊卑无差,有爵必进      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何攀“居心平允”的一组是(    )

①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       ②攀善于将命,帝善之

③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 ④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

⑤攀不得已,扶疾赴召           ⑥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濬谋划讨伐吴国,派遣何攀带着奏章到中央口述计谋,皇帝又召见何攀,命令他与张华筹划讨伐事宜。

B.何攀与石崇的奏章提出即使不能遵循远古的典制,也应当依照泰始初及平吴时的封赏旧制的建议,皇帝没有采纳。

C.何攀在改任兖州刺史、加封鹰扬将军的时候,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就职,皇帝也下诏催促,饱竟然声称自己有病而不赴任。

D.陈寿、阎义都是西州名士,被乡里诽谤,何攀任梁州、益州中正的对候,为他们辩明曲直,使他们的冤狱得到昭雪。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2)

译文:                                                                                             

(2)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3)

译文:                                                                                                     

(3)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3)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核雕是民间艺术中的一绝。它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其外形特点或起伏的变化,雕镂出各种人物、走兽、山水、楼、台、亭、阁等。核雕的原材料有核桃、桃核、橄榄核、象牙果核、杏核、樱桃核等,最佳的是油橄榄核,体积仅有一节指头那么大。在这么小的橄榄核上进行雕刻,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由于其操作上的高难度,核雕技艺鲜有传人。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证。明清时期,我国大型雕塑艺术无大发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艺品的装饰制作却搞得生气勃勃,富于创造性。其中的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榄核雕刻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品种,其作品的构思和雕刻都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被人称作是微雕神技,艺术奇葩。明、清两代这种核雕的微雕艺术堪称一绝,当时京城和江浙一带官宦商贾中流行玩赏竹木牙雕等古玩奇珍,精湛而玲珑的核雕艺术品就是当时人们搜罗的热门艺术品之一。据史籍记栽和文物考证,果核雕刻在明代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明宣德年间,夏白眼在橄榄核上雕刻16个小孩,每个小孩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启年闽江苏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他在天启二年(1622)创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长约3厘米,高约0.5厘米,中间为舱,上以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开合。窗旁雕栏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船首刻苏东坡及其好友黄鲁直、佛印和尚3人,其中苏东坡、黄鲁直两人共执一书阅读,而佛印和尚如同弥勒,袒胸露乳,左臂挂念珠,念珠历历可数。船尾横一楫,辑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题款: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刻。字迹细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这件核舟成为后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范。东坡赤壁泛舟图把核雕艺术推上了历史的高峰。明代文人魏学著有《核舟记》一文详记其事。新中国建立之后,《核舟记》被栽入中学课本,核舟也因此名传华夏。

自古至今,玩核的名人举不胜举,从明、清的皇帝,到王公大臣,从富贾巨商到三教九流,明熹宗朱由校自己亲自动手雕刻,清乾隆皇帝更是对核雕偏爱有加。他们把小小核雕作为一种垂挂在衣带、纨扇或是绣袋下面的坠物,作为装饰和点缀,一方面也可玩赏。后来至清代中期开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为坠物装饰和点缀了,许多橄榄核和胡桃核雕刻的工艺品专门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摩挲把玩。用橄榄核雕刻的各种花船、小船还可配上镂空雕刻的象牙、红木座架,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供人欣赏。果核雕刻品价值也不断攀升,由把玩品逐渐变成了兼收藏、升值、欣赏、健身等多重功用于一身的工艺品。核雕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让无数藏家玩家惊叹和入迷,行情始终看好,这也激发了心灵手巧的艺人们的创作热情和才智。今天,核雕艺人们继承前人精湛的传统技艺,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内容和技法,把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间艺术推向又一个高峰。

1.下列关于“核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核雕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果核的外形特点或起伏的变化雕刻各种人物、走兽、山水、楼、台、亭、阁等的一种民间艺术。

B.核雕被人称为微雕神技,艺术奇葩,其构思和雕刻在明清时期达到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

C.核雕因所选雕刻材料体积小,雕刻难度大,雕刻技艺传人少而成为民间艺术中的一门绝技。

D.核雕所选用的雕刻材料为核桃、桃核、橄榄核、象牙果核、杏核、樱桃核等比较坚硬的果核。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核雕起源待考,但其蓬勃发展于明清,从皇帝到王公大臣,从富商巨贾到三教九流都玩核,甚至皇帝们都亲自动手雕刻。

B.核雕艺术品一直是人们搜罗的热门艺术品之一,清朝中期,核雕不光用来装饰和点缀,还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供人欣赏。

C.王叔远的东坡赤壁泛舟图因其雕刻形象生动、布局精巧美丽成为核雕精品,明代时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记述详细,而使其广为人知的是《核舟记》选入了新中国的中学课本。

D.核雕激发了心灵手巧的艺人们的创作热情和才智,他们继承前人精湛的传统技艺,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内容和技法,使核雕在市场上行情始终看好。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核雕作为民间艺术中的一绝,由于其操作上的高难度,技艺鲜有传人,因而其价值会不断攀升。

B.明代王毅天启二年创作“赤壁之舟这一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足以证明果核雕刻起源明代。

C.随着核雕价值的不断攀升,有些收藏者搜罗核雕不仅仅是为了赏玩和健身,还因其可升值取利。

D.随着果核雕刻品价值的不断攀升,加上核雕艺人们对艺术有着执著追求,核雕技艺应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B.明清时期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有施耐庵的《水浒传》、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C.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写有多部以意大利为背景的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D.在我国,现代戏剧主要指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和舞剧等,话剧是其中的主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