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你看我体肤糙砺,棱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

卵石对山石说:经年累月,水蚀砂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润,虽已脱胎换骨,不还是石头吗?脱离了大山,我却有机会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有我的滋味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那是坚守,“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那是奉献,不需比较,二者的存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没有优劣,更没有是非。 不用作比较,万物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轨迹,只要能绽出独特的光彩,哪一条路是该偏废的呢?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有梅花的风韵;“出游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有莲花的魅力。绚出自我就好。 我喜欢苏轼的大气与豁达,驾一叶扁舟,与鱼虾交友;饮一杯美酒,千里共婵娟。他的生命充满失意,无辜被卷入官场斗争,浮浮沉沉,身不由己,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子忘却了多少愁苦与辛酸,谁人知晓?然而苏轼之所以是苏轼,就是因为他的豁达。一段苏堤悠悠绵长,一碗东坡肉满口余香,一双木屐也有他个性的标识,一个苏轼举手投足都张扬着他的个性,留下他的芬芳。 你喜欢易安居士的舒缓与柔情,东篱把酒,暗香盈袖。你说那是你向往的生活,有一种干净的自由自在。醒来便问海棠,感叹绿肥红瘦,那是一颗细腻的心,一种难言的情怀。李清照那一生,太多坎坷,太多孤寂,而你说你能感受她的伤痛,她的凄哀。 我和你不一样。我说我不喜欢那个整天戚戚哀哀感叹人比黄花瘦的女子,她的愁绪太多,阴暗了她整个人生。你说你不喜欢苏轼的处事,锋芒毕露,终究惹祸上身。 我不再言语。我们有着同样爱好诗词的情结,而我们选择不同样的人生。没有对,没有错,只有发自心灵的文学的共鸣与那同样珍贵的用心感受的过程。 我不用说服你去欣赏苏轼,你也不必强求我去认同李清照。让我们保留自己的独特。燕瘦环肥,有谁说她们不美? 我们都不一样,正如卢梭所言,“上帝用模子创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我们不必有统一的理想,统一的见解,只要我们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愿望,拥有自己的天地,就让我们保留那些个性,那些独特吧! 百花齐放的春天,每朵花都是独特的,百家争鸣的时代,每一家都是不同的。我希望,我有我的滋味。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内容是关于如何正确看待本色、个性与雕饰、圆通之美的。如果说“棱角分明”的石头是一种本色之美、个性之美,代表了人类社会中的那些刚直不阿、有骨气、有气节的人,那么“圆润光滑”的卵石则是一种雕饰、圆通之美,代表了社会生活中的那些温和、成熟、稳重之人。因此,本题的立意角度是多向的。 (一)从“石头”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保持本色之美 ②追求人生的个性之美 ③做人应“棱角分明”,刚直不阿,有骨气,有气节有等等。 (二)从“卵石”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圆通是人生的一种艺术 ②人应在学会与他人、社会的融合中,变得成熟、稳重等等。 (三)结合“山石”“卵石”两个方面的特点,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山石无棱角无以显壮美,卵石不圆润无以显温柔,它们都在各自的位置上美丽着。每一块石都有自己的位置,它们都抛弃了平庸,成就了伟大。平凡不是错,只要活出属于自己精彩,活出自己个性,生命就有价值。 ②在保持本色之美\个性之美的同时,学会圆通,倡导融合,提倡和谐。 ③世界需要多元,水中的石就服务水,山上的石就装点上。 ④人有各异的经历。不同的性格和爱好,但只要不甘平庸,有所追求,就一定会使他们成就不同的辉煌。等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中央电视台《枯树的风骨》这个节目中展示的枯树图片,请你为它配上一段文字,要求展现出枯树的风骨,有描述有评议,语言生动优美,不超过60字。(4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完成题目。(4分)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________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它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和美好的使用和享受,有时________超越人体本身所能带来的感受,让人以超乎真实的外貌、感觉进入网络平台。但这些只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不能取代人们的生活,只能模仿人的感受而不能取代人的感受。

1.请在下列词语中,选取最恰当的两个,分别填入横线上。(2分)

从而 进而 甚至 也许

2.请概括网络的优点和局限性。(2分)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当我们明心见性,达到内外如一、心物合一的境界,我们便能从任何细微的事物中获得智慧的启示。安静地看一瓢水,可以听到它演示的清净义,请汲来柔润自己的心田;细致地看一朵花,可以听见它宣说的庄严义,请掬来美化自己的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事万物,无时无地不在絮絮而语,百般譬喻,殷勤示教,告诉我们世界的真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1分)

开在窗玻璃上的花

乔迁

新闻联播已经开始了。看着电视里出现了从天空飘飘飞落的雪花,他自语道:“我的老家,也该是隆冬了。”妻子是未见过雪的南方女人。她问:“你老家冬天里也是冷得窗玻璃都结冰吗?”

透过窗玻璃清晰地望见了窗外昏暗中的一片绿色。他幽幽地说道:“是的,冬天里窗玻璃都开花。”

“开花?”妻子问:“窗玻璃怎么能开花呢?是贴的那种剪纸花吧。”

他觉得不好回答,他已经有十年没回北方的老家了,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已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他说:“不,不是剪纸,是在窗玻璃上结成的冰花,只有寒冷的北方冬天里才能生成,很美,很漂亮。”

他突然跳起来,激动不已地说道:“我要回老家,看看老家的窗花。我回来告诉你窗玻璃是怎么开花的。”

妻子不跟他回去,他一个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才回到老家。

年迈的母亲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已经有十年没有见到儿子了,但她每年都会收到儿子寄给她的一大笔钱。

他对母亲说,儿媳要跟回来看你,我没让。母亲笑笑说:“看我干什么,咱这儿还不冻坏她。”母亲仔细地端详着他的脸,满意地说:“她对你好吧!”他使劲地点点头。母亲说:“那就好。”

从他一进屋的那一刻起,母亲就不停地烧炕。母亲把炕烧得烫烫的,热得他都不敢用手摸。他问母亲:“早晨的时候,窗玻璃还结冰花吗?”母亲迟疑了一下,说:“结,还是很厚的一层。这儿比不得南方……”他欣慰地笑了。

他一夜睡得踏实、香甜。梦中,他回到小时候,一觉醒来,天总会大亮,屋里的凉气却使他赖在暖被窝里不愿起来,直到在母亲“太阳已经照屁股”的笑骂中飞快地穿上母亲已经用被窝捂热了的棉袄棉裤……

他醒来时,天真是大亮了。屋里是温热的,炕还热得有点烫脊梁,根本就感觉不到一丝儿凉气……他慌忙地坐起身来,看见了清晰透亮的窗玻璃,怎么没有结冰花呢?他想,明天他醒得早一些就是了。

入夜,他被一阵轻微的瑟瑟声闹醒了。他看见一丝火光从灶间透出来。他慌忙地跳下炕来,扑向灶间,他以为失火了。

扑进灶间……他瞧见母亲正往灶口里添柴,红红的火光映着母亲一张慈祥而又苍老的面容……那一直热得烫手的火炕,原是母亲夜间在不断地烧着柴火。

母亲看见他,立刻大叫起来:“快进去,快进去!冻着!”母亲推着他回到了热乎乎的被窝里。

他对母亲说:“去南方吧,南方不冷。”母亲摇摇头说:“不,我不去,南方热得要命,我在这里呆惯了,离不开。”

他有些忧伤,不说话。母亲感觉到了他的忧伤,母亲说:“你年年给我邮那么多钱,全村人都夸你有孝心,那么远还惦记着妈。”

母亲的脸有些红,屋里此时的温度那么像南方,他说:“妈,不用再烧了,够热的了。”母亲伸手给他掖了掖被角,说:“睡吧,烧热点免得冻着你。”

他固执起来,像个孩子似的说:“妈,你也睡吧,你不睡,我就不睡。”

母亲就笑笑说:“睡,我这就去睡。”

母亲走后,他一直没睡,他又听到灶问不断地响起母亲往灶口里续柴火的沙沙声,他在沙沙声中泪水汹涌。

天将明时,他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他清楚地看见了窗外纷扬的雪花。下雪了,而眼前的窗玻璃还是没有一点冰花,母亲靠在他的脚旁睡得很香。窗前不知什么时候母亲放了两个火盆,一缕青烟袅袅升起。

袅袅青烟中他看见了自己小时候,常常在下雪的早晨,趴在窗台上,用舌头舔、吹气去融化窗玻璃上厚厚的冰花,那一幅幅茂密的森林,形状各异的冰雕一圈圈地融化了,才好透过玻璃去看落雪……

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花开了……”

他回到了温暖如春的南方。

妻子欢喜地迎上来,兴奋地说:“电视里说北方又下大雪了。你看见窗玻璃开花了吧!像什么?”

他望着窗外的一片绿色,像是对妻子又像是对自己说:“像什么?像森林,像冰雕,像云,更像母亲的那头白发……”

                                             (节选自《开在窗玻璃上的花》,有删改)

1.说明“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已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这句话的含义。(2分)

2.文章描写下雪的早晨,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的说道:“花开了……”请问,他喃喃说话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2分)

3.小说塑造母亲这一形象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写到他和妻子的对话,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3分)

5.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有人认为是批判的自私,不孝顺,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6.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为了看开在窗玻璃上的花,他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这体现了他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也暗示了他现在生活的不如意。

B.电视里是飘飞的雪花,窗外是一片绿色,鲜明的景色对比勾起了他的思乡思亲之情,成为他回家的诱因。

C.妻子不跟他回老家,他向母亲撒谎说是自己不让妻子回来,体现了她对妻子的爱和包容。

D.他为看窗花回家,结果并未看到窗花,小说正是通过这一巧妙构思,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E.小说多次写到他对小时候生活的回忆,表现了他对窗花的迷恋和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分,任选5空,每空1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2)闾阎扑地,___________________;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王勃《滕王阁序》)

(3)_________,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4)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____________,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 挥斥方遒。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