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认真观察下面漫画,按要求答题。(6分) 这幅漫画反映了当前怎样的社会现象?针对...

认真观察下面漫画,按要求答题。(6分)

满分5 manfen5.com

这幅漫画反映了当前怎样的社会现象?对这种现象,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要求:语言准确、简明、得体。

(1)这幅漫画反映了     的社会现象。(不得超过25字,2分)

(2)建议      。      。(每条不超过18,4分

 

(1)这幅漫画反映了空巢老人生活孤独、寂寞,缺少慰藉的社会现象。(2分,画线处一点1分,另外答成“缺少关爱”“缺少陪护”“自娱自乐”等也可得1分)(2)示例:①儿孙们应当常回家陪陪老人。②政府加大投入,促进养老事业发展。③健全法律体系,守住尊老爱老的底线。(一条2分,共4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读懂漫画内容。画面上,一个老人独自一人代表象棋对弈的双方,画中文字为:“儿孙们忙……咱俩杀一局吧!”其中的省略号包含无穷意蕴:画中老人有难以说出的难处,心情是何等的孤独和寂寞啊。于是,漫画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也就不难总结出来了。至于建议,可据此提出(比如从儿孙们或从政府的角度以及从法制的角度出发均可);但要注意题中对字数的限制。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夜读周庄            许阳

白天的周庄太喧闹,太嘈杂,成了一个拥满赶集人的商业街。就像一个大家闺秀,养在深闺人未识时是那样的贞淑娴静,一旦嫁为了商人妇,便失去了往日的风韵。所以,陈逸飞无不伤感地说,是他害了周庄。

黑夜,容易使人寻觅到细雨江南的灵气。到了夜晚,游客们走得差不多了,一家家的店铺都打烊了,周庄洗尽了风尘,褪尽了铅华,才归还她天然无雕饰的纯真素颜与本来模样。夜晚的周庄,才是真正的周庄。

吮吸着湿润的空气,独自一个人走在周庄的街道上。夜色渐浓,月华如水,在古镇的老屋和石板上肆意倾泻。远处的房子,只能看见黯黯的轮廓,近处的老屋,则如一幅明暗色彩比照的水墨画,被磨得滑滑的石板也泛着幽幽的光。四周静静的,只有自己脚踏石板的声音清脆地传向远方。

说是街道,其实宽些的就是小河垂柳依依的堤岸,偶有一两条迟归的小船缓缓驶过,摇碎一片片波光潋影,窄些的是小镇的胡同,两侧房屋几乎伸手可触,这使人想起那句“头顶一线天,脚踏青石板”是何等的传神与精辟!身处暮色里的周庄,突然很想回到那不谙世事的孩童时代,一边走一边用手里的树枝划过苍老的墙壁,哼着歌谣,听从远处人家传来的几声犬吠。

周庄的灯笼亮起来了。挂成一排的大红灯笼,是夜周庄诗意朦胧的最亮。青瓦白墙,一旦配上这串串灯笼,古朴典雅便立刻从骨子里透露而出。灯光辉映着脚下潺潺的流水,盈盈水波又飘摇着夜泊的小船,千年古镇已经从熙熙攘攘中真正回归。豪华恢弘的沈厅安静了,精致典雅的张厅也关上了古老的大门,唯有门前的大红灯笼,在不倦地诉说着江南巨富和世家官宦们曾经的显赫与非凡。

吹着细细的晚风,我长时间在双桥边踱步,又在桥上静坐。双桥,这是陈逸飞的双桥。在陈逸飞的笔下,双桥古朴、空灵,你可以感觉得到,她的每一条石缝间都镌刻着几个世纪的古风和遗韵。一幅《故乡的回忆》,人们才格外注意到了中国还有像周庄这样美丽的地方。要是徐志摩能来这里,会不会又有再别双桥的另一番韵味与感慨呢?

小小的周庄,算上双桥在内竟然有十四座桥。不必说那被称为“升官发财桥”的富安桥,也不必再说那已更名为外婆桥的梯云桥,无论哪座桥,看到了桥一定会看到树,看到了树也就看到了头顶的明月与星空。

周庄的夜,是美丽的夜,由小桥流水、青瓦白墙与柔柔的月光、红红的灯笼所构成。这是一幅出自王摩诘的画卷,这是一种庄禅的意境。周庄的夜,是醉人的夜,如果把她称为一位银发的老人,她在宁静中释放着积淀经年的安详与悠闲;如果把她看作是一个恬静的少女,她就在清风里展现着她的婉丽与娇柔。

站在石拱高高的报恩桥上,与周庄拉开一段距离,回望着周庄的座座老屋、点点灯火,思绪在不觉间已经穿越了几多流水的往事,几重渺远的时空。

夜深了,降下阵阵凉意,夜凉如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静静地走过一个个老屋,穿过一座座小桥,还是忍不住地回头。我知道,与临走时说还会再来的三毛一样,自己是扔不下身后的那一片风景。

好吧,那就回去,做一个小桥当枕、水面为床的甜甜的梦。

注:①陈逸飞上海青年画家他来到偏僻的江南水乡古镇周庄,发现了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联袂而成的双桥,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创作了一幅闻名遐迩的油画《双桥》,给九百岁的古镇周庄插上翅膀,让全世界人民都能领略到古镇周庄的旖旎风光。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将白天的周庄新奇巧妙地比作“失去了往日风韵的商人妇”,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流露出作者对白天的周庄的伤感之情。

B.作者写白天的周庄惜墨如金,语言简洁而写夜晚的周庄浓墨重彩,精心选了夜晚的街道、灯笼、小桥来表现周庄本来的特点。

C.文中写周庄的桥表现了周庄的水乡特色,写出了周庄因桥的形态各异而美丽的特点。

D.作者把周庄的夜比作王维的画卷、银发的老人、恬静的少女,写出了周庄独特的美,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E.文章最后两段写出了周庄水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周庄的眷恋之情,再次表明在夜晚能更好地解读周庄的美。

2.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下列词句的意义。(6分)

(1)“千年古镇已经从熙熙攘攘中真正回归”一句中“回归”的含义是什么?(2分)

(2)“双桥,这是陈逸飞的双桥”在文中有什么含意?(4分)

3.请用简明的语言分条概括夜晚周庄的特点。(6分)

4.美丽的周庄因为过渡的商业开发而在白天失去了本来的美丽。请联系现实,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

(1)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登东皋以舒啸,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6)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王羲之《兰亭集序》)

(7)               ,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8)山原旷其盈视,            。(王勃《滕王阁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别 匡 山

李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摇风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释】①匡山,在四川省江油市北大康乡境内。李白青少年时代曾在此读书习剑、访道寻仙十年左右。

1.本诗首联描绘了匡山景色怎样的特点?中间两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试简要分析。(5分)

2.结合全诗,简析诗人在尾联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浮槎山水记               欧阳修

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巢山,或曰浮巢二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 

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所失多矣。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于论水尽矣。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于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未必可贵而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余为志其事,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彼富贵者之能物矣                          致:获取

B 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                      厌:通“魇”,满足

C 喜交贤士,于为政,所至有能名              敏:机智、聪明

D 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俾: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此知所失多矣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 其言虽简,于论水尽矣             置之地,拔剑撞破之

C 李侯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           空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 凡物未必可贵而人以重者,亦有矣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123分)

四、(31分)

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4分)

(2)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5分)

4.第Ⅰ卷文言文中,欧阳修称赞李侯是个“贤达”的人,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李侯“贤达”的具体表现?(4分)

5.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为 人 君 而 侮 其 臣 者 智 者 不 为 谋 辩 者 不 为 使 勇 者 不 为 斗 智 者 不 为 谋 则 社 稷 危 辩 者 不 为 使 则 使 不 通 勇 者 不 为 斗 则 边 境 侵。

(选自《新序·杂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儿童的“我向思维”与作家的移情作用是相通或相似的。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与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十分相似,被称为“我向思维”。“我向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一切都等同于有生命的“我”,把整个世界(无论是物还是人)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加以对待。

在他们稚气的眼里,月亮是人的脸,或者是星星的保卫者,而星星则眨着眼睛,向所有的人问好……儿童的“我向思维”使他们分不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在这天真的混沌中,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不充满生命的活力。18世纪意大利著名学者维柯在《新科学》中对原始诗性思维的分析,同样也适用于儿童:“最初的诗人都按照诗的形而上学,把有生命的事物的生命移交给‘无生命的’物体”,是“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成一切事物。”儿童的“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的这种相似性,使儿童的心中物我交融,物我化一,使儿童的眼中万物都流动着生命的活力,颤动着生命的琴弦,展现为一个生机勃勃的诗意的世界。

在作家这里,特别是创作过程中,将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是其诗意感受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与儿童的“我向思维”极为相似。按德国的学者立普斯创立的“移情”说和英国学者冈布里奇提出的“投射”说,作家和艺术家在进行审美创造的时候,其对象不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单纯的实体的存在,而是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的活动而有力的、自我对象化的形象。真正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种伟大的同情感,他们会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觉,我们的努力,超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面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对此,我们的古人也早有说法,如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指作家心中充满情感,在观照自然之际,就会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或投射到外在的无生命的事物上面,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达到物我沟通、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李白:“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这类“移情”和“投射”的诗句比比皆是。在这类文学描写中,作家似乎变成了儿童,他们同外部事物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他们凭借自己的开放的心灵去触摸对象,并把自己融化于对象中,人物化了,对象人化了,生命化了,诗意就从这人化和对象化中找到了泉源。

当然,作家和儿童的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是有区别的。在儿童,是由于对事物的不理解,而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在作家,是在对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着意把自己与外部事物沟通,使物融入我,我融入物,达到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世界,这种自觉是作家才能的表现。  

(选自《文学审美特征论》,有删节)

1.对儿童的“我向思维”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向思维”是把一切事物都看做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的一种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

B“我向思维”是儿童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着意追求的物我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

C“我向思维”是儿童处于天真无知的混沌状态下,将无生命事物生命化的一种思维方式。

D“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有着相似性,都是由于不理解事物的真相而形成的。

2.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在儿童阶段,由于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所以往往以“我”为中心看待事物,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有生命的。

B作家的“移情”与童心有许多相同、相通、相似之处,因此,只要不失“伟大的同情感”,作家就能写出生活的本真。

C李白:“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古诗的“移情”和“投射”比比皆是。

D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诗意地感受生活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和经历移置到外在于自己的事物里面去。

3.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说明了“我向思维”的特点,然后分析作家“移情”“投射”与儿童“我向思维”的相似,最后指出其区别。

B第三自然段引用西方和古代学者的话,以说明作家的“诗意感受”和儿童的“我向思维”极为相似。

C作家“诗意感受”和儿童“我向思维”的相同点是两者均为人的天性,不同点是作家的理解能力比儿童更强。

D作家以开放的心灵认识事物,有着对事物深刻的理解,并自觉地追求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境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