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绿洲 交头接耳 食不果腹 委曲求全 B.抵牾...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绿洲     交头接耳     食不果腹     委曲求全

B.抵牾     竭泽而鱼     包罗万象     声名鹊起

C.坐阵     连绵不断     俯首帖耳     搜肠刮肚

D.松弛     人情世故     以身作则     精采纷呈

 

A 【解析】 试题分析:B鱼→渔,C阵→镇,D采→彩,字形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形似音异字、音同形异字、音近形似字。字形题的答题方式是先确定如果存在错别字应该是哪个,正确的应该如何去写,然后比较二者的差别,此题注意据义定形,“鱼”和“渔”注意区分词性;“镇”和“阵”可用组词法区分,“阵”“阵前”,“镇”“镇守”显然“镇守”更合乎词义;“采”和“彩”也可用组词法区分,“采”“神采”,“彩”,色彩“,”色彩“更合词义。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糟(pò)  (huán)   (mò)捐    敷衍(sè)责

B.自(xǔ)   (chún)度  (xuè)   (bō)离间

C.(lù)脸   (juàn)永   (sù)源    (lénɡ)两可

D.憎(wù)   (sǒnɡ)恿   (tuì)变   含蓄蕴(jiè)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两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60分)

    真实最好/真实未必最好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

    《扬子晚报》2013年11月10日: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发争议。该校一名研究生发表名为《慢一点:人民大学的“国际化”》的文章。调查发现,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名校早在几年前就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

    2013年11月20日“人民政协网”:“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中小学校开设书法课程迫在眉睫”……令人欣慰的是,在苏士澍及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多次呼吁下,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

2013年8月18日《青岛早报》:谁也没想到,一个没有宣传,主打“汉字文化”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这个夏天靠口碑相传,一夜爆红,其微博话题登顶至电视节目排名的第一位,超越《中国好声音》《快乐大本营》《中国梦之声》等多档大热综艺。强大的观众反馈让央视在原有的播出平台央视十套外,紧急新开央视一套在每周二晚间重播。

    1.请根据上面的新闻材料,以汉语为关键词,概括出三点结论。(3分)

2.《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宣传语是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请你用对偶句的形式,为汉语写一句宣传语。(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假如你腿上有伤,乘坐公共汽车去医院看病,旁边一位老大爷见你没有主动给他让座,对你出言讥讽。这时,你对老大爷说:       

假如你是这件事情的旁观者,你会对老大爷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回  声

五月的麦浪就要在隆隆的机声中倒下,田野里充满新麦的清香,外出的人们回来了,连老人孩子也出动了,村庄再一次因麦芒和成熟的歌唱,热热闹闹,排排场场。可再有一二场夏雨或一二声炸雷,麦客们依次而去,乡村又将空空荡荡。

    在城市的深处,在一幢楼的高层,在一个深夜,我听到了一种隐隐的声响,这声响仿佛发自天边或大地深处,引起一阵沉闷孕育的震荡。

    那是去年,我正走在深秋的乡下,乡下寂静得有些吓人,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还没有返回村庄。田野似油画,亮色是那满枝的的棉花、金黄的谷穗和红红的高粱。这些曾被遗弃的庄稼兄弟重又回到了我的村庄,它们羞涩地挂在枝头上。这时,有噼剥的豆荚炸响,几粒忧伤的豆子在我眼前坠落。我听到的那种隐隐的响声,肯定是来自于这个过程,我知道,那是土地发出的回声。一株庄稼在角落里的成长会引来阳光下的回声,这种回声甚至携着土地的名字穿越历史,长久地留在一代一代农人的记忆中。

    土地是能发出声响的,它承载着万物,万物发出的声响,就是它的声响。春耕时,稻田水响,那是冬眠后的土地舒展筋骨的声响;七八月间,原野上一片金黄,风过处,谷穗点头,沙沙作响,土地奏起金子般的乐章。就是这声响,唤醒炊烟,于是,每个清晨,每家每户的主人将大门推开,“吱呀”的一声,震开薄雾,村庄就醒了。老村长燃一筒旱烟走在田埂上,他的咳嗽声在田野里回荡。春天里,我们都能听到杨柳枝条摩挲的声音,听到花苞抽长的声音。而在夏夜,小河泛着月色在村旁流过,叮叮咚咚,那是土地在为我们的梦境伴唱……  

    而现在,你走在乡间,你会惊讶于那红红的大枣柿子为何老挂在枝头,你也许觉得那是风景,根本没有察觉到土地的黯然神伤。我常常在梦里返回村庄,那枝叶问的果实,像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欲滴未滴,那其中的一颗,两颗,终于坠落下来时,有谁能倾听到那是来自土地的回响?

    有个在城里打工的女孩曾这样告诉我,她一天只要洗脚三个人,就可以挣得六十元,一月两千多,一年可挣几万元,那是她父母种地十年的积累,她家的柿子、红枣都挂在树上,让它红,由它落。即使麦收秋忙,她也不回去。她很热爱城市。我们无法去责怪这个现实的女孩,我们只能垂下头颅,面向土地。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越来越淡漠对土地的依偎和亲昵,而把城市崛起作为现代的标志?一座座的城市就要联成一体,城与城之间的土地,一座小桥、一条小溪、一汪水塘、一片草地,就在这机声隆隆中被吞噬;当打桩机将钢筋水泥柱深深地刺入土地时,你听到了土地发出的阵阵呻吟了吗?

    我庆幸我在城市的一角,在一幢楼的高层大凉台上,还藏有来自家乡的泥土,在一个个深夜,还能听到果坠叶落的声音,并通过我的笔端,把大地的回声传递给外界。

一个人,一株植物,都会有青春和浪漫的季节,但随着时间和岁月,亮色、光泽、力量都会慢慢消失,直到形容枯槁,肢体变得比榆树皮还要皲裂。惟有土地,永远青春和浪漫依旧。哈尼夫库雷在《身体》这部小说中警告:你终究会发现,世间只有一件无价之宝,既非金子,亦非爱情,而是时间。而我要说:世问最金贵的,既非金子,亦非时间,而是土地,能发出声响的土地。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土地上万物发出的声响就是土地的回声,这些回声本应当是自然愉悦的欢歌,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却变成了令人闻之垂泪的呻吟。

    B.文章的第段写了一个不愿意回乡的打工女孩对城市的热爱,表达了对乡村失落的隐忧,批判了本应回归乡村的人对土地的背叛。

  C.由于现代人越来越现实,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越来越淡漠对土地的情感,这种对土地的淡漠很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恶果。

  D.土地永远青春和浪漫依旧。曾经,土地以生长在它上面的农作物养育了我们;如今,又以现代化的城市,给人们提供崭新的生活。

E.作者在文章中不止一处描写了秋天的乡村田野飘香、果挂枝头的丰收景象,是为了告诉我们:养育我们的许多物质都来自于土地。

2.文章第段写五月的乡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3.结合全文,概括回声的具体内容。  (6分)

4.现代化进程正在对传统的生产方式提出挑战,土地作为农耕社会赖以生存的根本,其最基本的粮食生产功能正在被人们忽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6)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