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老锁匠有两个徒弟,他决定来一次考试以确定谁是接班人。他准备了两个保险柜,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将近二十分钟。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彩:“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时,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有看见里面有什么,因为您只让我开锁。”老锁匠郑重地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接班人。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何必温馨
周国平
①不太喜欢温馨这个词。
②温馨本来是一个书卷气很重的词,如今居然摇身一变,俨然一位通俗红歌星。她到处走穴,频频亮相,泛滥于歌词中,散文中,商品广告中。
③可是,仔细想想,究竟什么是温馨呢?温馨的爱、温馨的家、温馨的时光、温馨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朦朦胧胧,含含糊糊,反正我想不明白。也许,正是词义上的模糊不清增加了这个词的魅力,能够激起说者和听者一些非常美好但也非常空洞的联想。
④正是这样:美好,然而空洞。这个词是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温者温暖,馨者馨香。暖洋洋,香喷喷。这样一个词非常适合于譬如说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用来描绘自己对爱的憧憬,一个初为人妻的少妇用来描绘自己对家的期许。它基本上是一个属于女中学生词典的词汇。当举国男女老少都温馨长温馨短的时候,我不免感到滑稽,诧异国人何以在精神上如此柔弱化,纷纷竞作青春女儿态?
⑤事实上,两性之间真正热烈的爱情未必是温馨的。这里无须举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奥涅金与达吉亚娜,贾宝玉与林黛玉。每一个经历过热恋的人都不妨自问,真爱是否只有甜蜜,没有苦涩,只有和谐,没有冲突,只有温暖的春天,没有炎夏和寒冬?我不否认爱情中也有温馨的时刻,即两情相悦、心满意足的时刻,这样的时刻自有其价值,可是,倘若把它树为爱情的最高境界,就会扼杀一切深邃的爱情所固有的悲剧性因素,把爱情降为平庸的人间喜剧。
⑥比较起来,温馨对于家庭来说倒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概念。家是一个窝,我们当然希望自己有一个温暖、舒适、安宁、气氛浓郁的窝。不过,一味地温馨,结果不是磨灭掉夫妇双方的个性,从而窒息爱情,就是造成升平的假象,使被掩盖的差异终于演变为不可愈合的裂痕。
⑦至于说以温馨为一种人生理想,就更加小家子气了。人生中有顺境,也有困境和逆境。困境和逆境当然一点儿也不温馨,却是人生最真实的组成部分,往往促人奋斗,也引入彻悟。如果否认了苦难的价值,就不复有壮丽的人生了。
⑧写到这里,我忽然悟到了温馨这个词时髦起来的真正原因。我的眼前浮现出许多广告画面,画面上是各种高档的家具、家用电器、室内装饰材料、化妆品等等,随之响起同一句画外音:“……伴你度一个温馨的人生。”一点也不错!舒适的环境,安逸的氛围,精美的物质享受,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理想,这就是温馨一词的确切的现代含义!这个听起来好像颇浪漫的词,其实包含着非常务实的意思,一个正在形成中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一种讲究实际的人生态度。不要跟我们提罗密欧了吧,爱就要爱得惬意。不要跟我们提哈姆雷特了吧,活就要活得轻松。理想主义的时代已经结束,让我们回归最实在的人生……
⑨我丝毫不反对实在的生活情趣。和突出政治时代到处膨胀的权力野心相比,这是一个进步。然而,实在的生活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决非限于舒适安逸。使我反感的是“温馨”这个流行词所标志的人们精神上的平庸化,在这个女歌星唱遍千家万户的温软歌声中,我不禁缅怀起歌剧《卡门》的音乐和它所讴歌的那种惊心动魄的爱情和人生来了。
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要说:
⑪爱,未必温馨,又何必温馨?
⑫人生,未必温馨,又何必温馨? (有删节)
1.怎样理解文章中“她到处走穴,频频亮相,泛滥于歌词中,散文中,商品广告中”的含义。(2分)
2.作者认为“温馨”“美好,然而空洞”,这种“空洞”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3.请简要梳理作者的思路。(4分)
4.文中第⑤⑧⑨段用了“罗密欧和朱丽叶,奥涅金与达吉亚娜,贾宝玉与林黛玉”、“哈姆雷特”、歌剧《卡门》等文学性的内容作素材,这在文章的表达技巧和内容方面有何作用?(6分)
5.从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的角度看,对个体而言,选择“温馨”与否是自由的,但作者为何还是要批判“温馨”这种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对作者的观点,你如何评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古诗词名句默写。(10分)
(1)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无食桑葚!
(4)呦呦鹿鸣,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5)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7)舞幽壑之潜蛟, 。
(8)寄蜉蝣于天地, 。
(9)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其孰能讥之乎?
(10)狗吠深巷中, 。
古诗词鉴赏。(6分)
临江仙 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②青冥:代指朝廷。飞诏下青冥:指皇帝下令征调回朝。
1.上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作答。(2分)
2.下片塑造了曾使君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作答。(4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五年后)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
(《史记·孔子世家》节选)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摄:代理
B.粥羔豚者弗饰贾 粥:通”鬻”,卖
C.盍致地焉 致:得到
D.辇而见鲁城 辇:乘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我之为先并矣 吾即没,必师之
B.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 以吾获罪于孔子
C.乐其以贵下人 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D.沮之而不可则致地 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年少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釐子的赞誉。厘子要求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为政有方,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
C.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任用孔子是个错误。
D.孔子离开鲁国的原因之一是季桓子耽于女色,怠于政事。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7分)
(1)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4分)
(2)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3分)
5.断句。(限断6处)(3分)
世间极闲适事,如临泛游览、饮酒弈棋,皆须觅伴寻对。惟 读 书 一 事 止须 一 人 可 以 尽 日 可 以 穷 年 环 堵 之 中 而 观 四 海 千 载 之 下 而 觌(dí)面 古 人 天 下 之 乐,无过于此。而世人不知,殊可惜也。
(明•张岱《快园道古•言语》)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菅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事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
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
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竟勋,勋死乃遣柔还寺⑥。
[注]①太祖:曹操。②鼓吹:军中鼓吹手。③文帝:曹丕。④治书执法:官职。⑤台:尚书台。⑥寺:廷尉官署。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奸吏数人皆自引去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B.此重刑非所以止亡 所以游目骋怀
C.愚谓乃宜贷其妻子 宁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
D.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 疾言厉色
2.下列选项中,全都能说明高柔看问题比常人深远的一组是
①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
②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
③处法允当,狱无留滞
④愚谓乃宜贷其妻子
⑤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
⑥柔固执不从诏命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柔担任菅长后,名气很大,所以县中的县吏都引咎辞职了,但高柔用邴吉的事例教导他们,使他们回来,并成了好官。
B.对于民间有诽谤的妖言,文帝十分痛恨,但并没有立即采纳高柔的建议,随着形势的恶化,文帝最终还是采用他的方法,使告密之风平息下来了。
C.军中乐手宋金等人在合肥逃跑了。高柔建议文帝停止用重刑,不杀宋金的母亲和弟弟,大批的人也因不用重刑而得以活命。
D.曹丕因为宿怨,借鲍勋有小过失而要枉法诛杀他,高柔坚决不从,曹丕强令高柔审查并最终处死鲍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