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习题。(23分) 说绿茶 张抗抗 ⑴绿茶在北方...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习题。(23分)

说绿茶

张抗抗

绿茶在北方,一向有点不受待见。今春绿茶突然抢手,在喝惯了花茶的北方,SARS流行的恐慌中,人们闻说绿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一时间茶庄生意兴旺,绿茶脱销,据说连陈年的旧茶都卖出去了。也真是因祸得福,总算被人刮目相看,让你在北方重见天日了。

可惜呀,绿茶,你还是被人认识得太晚了。

绿茶原本清淡,越是好的绿茶,三道清水流过,杯里的茶水已是"六宫粉黛无颜色",只留下碧绿的叶片,犹如池底青草,若无其事地在水中悠然荡漾。

在北方,至今我仍只喝绿茶。绿茶自然首选家乡杭州的西湖龙井。绿茶那种含而不露的品性,如一来自庭院深深的妙龄少女,衣料与皮肤都如丝绸般爽滑细润,回眸一笑,轻盈无声,言语洒落池塘中,韵味留在清风里;可闻香而不见粉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茶色碧绿,似玉液琼浆,养眼养心,令人不忍品尝。轻啜慢啧,舌上粒粒绿珠滚动,初始略有一丝苦涩,继而满口清香;茶未凉,嘴里已是甜丝丝清凉凉,满腹欲说还休的惬意与顺畅。

绿茶之妙,妙在清淡。清淡中悄然渗出含蓄的魅力,从不张扬的那种自信,如江南人的勤勉与聪慧。

我对龙井的偏爱也许源自少年时代。杭一中的初一年级那个春天,曾全班集体去梅家坞采茶半个月。湿漉漉的青山绿水,漫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茶园。无数娇嫩的叶芽,从蓬勃的茶树上一片片翘首探头,用一双双小手轻轻采摘下来,小心地置于竹篓中,拇指与食指都被茶叶染得绿了。细雨蒙蒙中采茶归来,全身的衣裤都沾着茶叶的香气。至今记得,下山收工过秤时,我一个上午采摘的茶叶,共计二两之多。若是等到烘干炒毕,大概只够泡上几杯茶吧。

可见春茶之矜贵。那半月采茶劳动结束后回到城里,晚上睡觉时眼前仍是无边的绿色,满山满眼的茶叶,在脑中如大海的波涛起伏,眩晕几日不止。能不思绿茶?

如今杭州城里茶楼林立,茶馆兴盛,多半是将喝茶作为社交聚会的场所。如"青藤"三层大茶楼日日夜夜座无虚席,小吃点心干果水果一应俱全,喝茶喝得轰轰烈烈情景颇为壮观。要论茶屋的文化品位,字画古董,环境古雅幽静,当数西湖大道别具风格的"和茶馆"。若是去龙井、虎跑的茶室,喝茶为的是泉水;若是选择湖滨的"湖畔居",为的是湖光山色;"湖畔居"的位置,至今杭州所有茶楼难以替代--那时刻茶客犹如漂于船上,整个西湖都在窗外荡漾,碧波粼粼,恍惚间竞觉得杯中的绿茶,只是从一湖清水中随意舀了一瓢来饮。到了金秋桂花节,满觉垅、植物园,一棵桂树一张茶桌,桂林丛丛,茶桌济济,桂花的醇香与清茶随风交融,几粒金黄的桂花无声落入杯中,绿水浮金,绿绸缀金,那是桂树与茶树热恋的季节。遗憾的是桂花节如今越来越商业气息,水漫"金山"时,绿茶已被淹没。

近年来,我每次去杭州探家,倒是常与家人友人去龙井一带的山里,在农家庭院里喝茶农自留的好茶,不会有茶室茶座里呼朋唤友、麻将扑克的骚扰之声,确是清静又悠闲的去处。还有像孤山"一片云"等茶室,客人可自带茶叶,茶室提供开水,任由茶客随意一坐半日,独享青山,也自成一道风景。杭州人喝茶是平常而普遍的大众文化,绝非文人雅士的矫情。绿茶文化属于江南,那延绵几千年的茶汁,早已渗透在吴越后人的骨髓之中了。

这些年来,杭州周边地区,几种绿茶新品牌名声鹊起。众多绿茶品牌之中,我还有些偏爱太湖地域的碧螺春,单是那名字就起得形神兼具,细嫩的叶片微微卷曲,如塘边池畔一只只娇小的青壳田螺,报来春的气息。掀开杯盖,一汪绿水上浮一层细细绒毛,如涟漪一般荡漾开去。但若将碧螺春茶与西湖龙井相比,前者的香气有几分张扬,带些诱惑的意思在里头;而龙井的茶香,却是清幽得不动声色。

每日工作之始,端一杯绿茶走进书房,心里是愉悦的,因有绿茶为我醒目清脑;疲惫劳累之时,饮一口绿茶,沉重的四肢顿时轻松了;心情沮丧之时,饮一杯绿茶,凡俗杂念都随水流散了……

许多许多年,在干燥的北方,绿茶日日呵护我的身心。许多许多年,在遥远的异乡,绿茶伴我,我把家乡时时带在身边了。所以,绿茶究竟具有怎样实用的功能,于我是不重要的。绿茶在我,是一种淡泊、一种娴静、一种清爽、一种平和。绿茶犹如涓涓细流,汇集成生命长河,点点滴滴穿透并消融着我长途跋涉中的心灵障碍;绿茶不会仅仅用来解除危难,绿茶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精神馈赠,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你看那片片绿叶,只需一杯清水的呼唤,就将全部的汁液奉上并溶于水中,清清淡淡,安安静静,然而,清茶留齿,气定神闲,回味深长久远。(原文有删改)

1.怎样理解那延绵几千年的茶汁,早已渗透在吴越后人的骨髓之中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2分)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4分)

3.作者只喝绿茶的原因是什么?请作概括说明。(5分)

4.文章第八段的结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这样写有何作用?(5分)

5.文章结尾作者写到:你看那片片绿叶,只需一杯清水的呼唤,就将全部的汁液奉上并溶于水中,清清淡淡,安安静静。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7分)

 

1.答:喝绿茶在江南历史悠久(1分),喝绿茶已经成为江南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1分)。 2.语言典雅蕴藉(1分);使用比喻手法,将“绿茶”比作“少女”“绿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绿茶的清妙(2分);句式整散结合,富于变化(1分)。 3.①绿茶的味道含而不露,②代表着作者的回忆,③品茶即可品味江南文化,④绿茶呵护身心(体现人生境界),⑤让作者时时回忆故乡。 4.⑴先总写如今杭州城茶楼林立,茶馆兴盛的盛况;继而以“青藤”“和茶馆”等众多各具特色的茶馆相印证;后表达了商业气息充斥淹没绿茶文化的遗憾。(3分) ⑵①表达了作者对商业文化泛滥的不满(1分),②引出(对比)下文作者到农家庭院喝茶的描写(1分)。 5.绿茶是淡泊娴静的(1分),观点:人也应该如绿茶一般娴静淡泊、不张扬(2分),态度:表达了作者对绿茶的喜爱之情(1分)。(举例1分,评价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把握关键句子含义的能力。其考点主要有以下几类:(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准确含义,其中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2)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其中包括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了何种句式、什么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点:①揭示段意的重要语句,②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3)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某一重要语句的原因,即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4)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使之具体化等。本题中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应从“渗透在吴越后人的骨髓之中”得出两个信息:历史悠久、为大众接受成为一种文化。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解题策略:1、先找修辞手法。 如有拟人和比喻,就结合句意写:生动形象的描写了........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2、句式特点。①、长短句,整散句使表达错落有致,有情趣。②、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3、词语。动词、副词、形容词,以及作用。4、结合句意写感受 5、写一下:这句话表明了主人公........的品格 6、这句话表明了........的中心思想。本题主要从修辞和句式上去得出答案。 考点:体会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结合全文内容,特别是文章最后一段可得出答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可见,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这里所说的“文章”,可以是语段,也可以是整篇文章。本题为分析语段的结构,把握语段的思路 分析语段结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扣中心,以纲带目。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2)理思路,弄清结构。语段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纵向结构,一是横向结构。弄清结构形式,语段的层次便基本明晰了。(3)抓标志,分析结构。语段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语段层次的突破口。(4)抓句子语意间隙,分析结构。有些语段,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最后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是语段的第一个层次。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本题对答题的范围有较明确的限定,即要结合题干语句作答。注意答题的时候要表明你的观点,但一定要用概括性的语言先表明你的观点。另外要结合文章尤其是结合文章主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名篇默写。(6分,每小题1分)

1.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徐志摩《再别康桥》)

2.                 ,壮士一去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3.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沁园春》

4.         ,不知;         ,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5.惨象,         ;流言,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6.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雨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后面习题。(7分)

   南柯子·忆旧    【宋】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注】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4分)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

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线的部分断句3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 好 犯 上 而 好 作 乱 者 未 之 有 也 君 子 务 本 本 立 而 道 生 孝 弟 也 者 其 为 仁 之 本 与

                                                           (《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檥(倚):整船靠岸。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垓下   壁:筑壁垒       B.持短接战   兵:兵器

C.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受        D.吾闻汉我头千金  购:购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     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

B汉军至,无以渡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骓不逝兮可奈何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自刎而死                   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还。

3.下面诗词是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对其表示同情肯定的两项是(    )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2分)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2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题共3小题,前两个小题每题3分,最后小题5分,共11分)

守德如何不再难?

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是道德两难问题。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埋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集束炸弹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

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课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需要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而抛开自己去做道德评判。只有这些成为常态,才能走出道德两难的困境;只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才能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道德两难的存在,也在提醒我们,当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的堤岸,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决不能让道德亡羊了才想起补牢积重了才想起难返。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探究道德问题的演化轨迹,照亮其曲折路途,疗治其存在的病症,以抓经济搞改革那样的干劲,脚踏实地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梦想相辉映的道德成果。(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1.下列事件中出现的道德两难困境没有被突破的一项是(   3分)

A.一方面,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有经济损失;一方面乞讨老人食不果腹,令人同情。爱心让老板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

B.一方面,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无人售馍;一方面,顾客自觉天下无贼,无人顺手牵羊。信任让彼此倍觉温暖。

C.一方面,倒地老人着实可怜,应当出手相帮;一方面,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扶老人这样简单的事竟要纠结、躲避。

D.一方面,18名路人对车轮下的小悦悦”“视而不见;一方面,拾荒老人陈贤妹,出手相帮。朴素的情怀,简单的举动,令众人羞愧。

2.下列关于解决道德两难困境的措施,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法律在关键时刻应站在善良这一边,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人们做出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B.减少行善的恶果对社会心理的消极甚至负面暗示,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让人们敢于行善。

C.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负面事件的不良影响。

D.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去做道德评判;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

3.怎样理解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自己的看法。(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