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规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情感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B.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人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C.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人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1.D 2.A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文本关于“格律”的论述,从第二段开始。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有关内容对照,可知D项以偏概全,文本不是“都从”,而是“大半”从格律入手。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将此题各选项文字同文本有关内容对照,可发现A项理解错误,应该是“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将此题各选项文字同文本有关内容对照,可发现D项无中生有。“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在文本中无处体现。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两段树根,一段被雕匠雕成了佛,一段被雕成了猴。于是两段树根有了不同的命运:一段被人供奉膜拜,一段成了人的玩物。

被雕成猴的树根埋怨雕匠说:我们同是树根,命运却如此截然不同,都是因为你,我们的命运都是你一手雕刻而成的啊!

我哪有这等本事,去雕刻别人的命运!雕匠感叹道,其实,在雕刻你们之前,你们的命运就已经成型了。从土里出来的时候,你们一个像神,一个像猴,我只是按着你们的原貌略加雕刻而已。

最后,雕匠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所以,你们的命运并不是我雕刻的,而是你们的成长决定的,你们在泥土中那段成长的过程,就决定了你们最终的走向……”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遗传下定义。

1、 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的过程。

2、 这种繁殖将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进行。

3、 在这一过程中,生物将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

4、 这种繁殖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是与亲代相似的复本。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政府只有坚持改善和保障民生,才能激发人民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

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期间,奥巴马表示,美国将寻求开启与古巴关系的新开端,并承诺将与其他美洲国家树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

课程标准强调,高中教学内容既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又要有利于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语文教师如果看不到学生自身发展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一味让他们模仿考场满分作文,那么就会变成束缚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枷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种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劳动人民炉火纯青的聪明才智。

B.美国不会让任何一个国家强大起来和他分庭抗礼,包扩日本在内的盟友们。

C.有一种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涣然冰释,这,就是微笑的力量。

D.十八岁,花样年华,众多的莘莘学子,满怀憧憬地徜徉在大学的校园里。

 

查看答案

默写(每题1分,共6分)

1.子曰:岁寒,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人恒过然后能改,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我寄愁心与明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