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掐辫子 刘心武 一对白领情侣长假携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掐辫子       刘心武

一对白领情侣长假携游,去到一处近年开发出的山野景点,见到瀑布深潭,她高兴得跳起来欢呼,山风掠过,将她草帽吹落潭中,她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跃入潭中,捞起草帽,游回潭边,跃到岸上。她还没做出反应,周边的游客已经响起掌声,还有说:跟电影镜头似的!

他们躲到僻静处,他把上衣脱下,晾到灌木上。她说:吓死我了。知道你要表达,可也犯不着这么冒险。他说:除了对你表达,其实,还有另外的内心秘密。她狐疑了:什么另外的秘密?他告诉她,掉在潭里的,是草帽。草帽是用什么做的?她随口说:稻草。他告诉她,不,是麦秸。把麦秸用水泡过,然后用双手编成辫子,他们老家妇女几乎一年四季都会在做完别的活计后,来顺手干这个,叫做掐辫子。一挂辫子大约弯成五圈,近年来的收购价,是一挂一元钱,一个能干的妇女,一天掐辫子能出五六挂……

她听到这儿放心了,明白他内心里,有区别于她这样的城里生城里长的人的眼光和心思,草帽对她来说,不过是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可是对他来说,是他到城里来上大学以前,奶奶、妈妈、姐姐们日常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她引他聊得更多。他细细叙说。他告诉她,他们那个家乡,离交通枢纽远,历史上属于兵家必弃之地,如今则属于商家缓争之处,无山无水,开发不成旅游区,离最近的一处古迹也还有百里之遥,他也曾苦苦查阅过,竟找不出自古到今各方面的名人有出生在他们那个地方的,总之,那是一处平凡、平淡、平庸的所在。但是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城市化的浸润,离得还远,村庄虽然盖起了新房,却仍有古朴风貌,有人问城市膨胀耕地减少,为什么粮食还有得吃?他说,那就是因为还有他家乡那样的存在,每年还种大片的小麦,小麦收过种大片的玉米。而大田劳作之余,妇女们就维系着久远的传统,掐辫子。

她在秋阳下听他讲家乡,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他没想到她爱听这些。他进一步告诉她,他大学四年的费用,学费是爸爸供,生活费呢,全是奶奶、妈妈和姐姐掐辫子掐出来的。她把玩着那渐渐变干的草帽,忽然觉得,那是有生命的东西,她把草帽像宠物般拥在胸怀。

他们原来的计划,是顺那山谷跋涉到最深处,据说那谷的尽头有更高更奇更美的瀑布,那里有开发出的农家院接待游客,在那里可以吃到若干特别的鲜鱼山蔬。但是,她提议改变行程,转而去他的老家,她说她想看掐辫子,甚至想学着掐辫子。他很高兴。他们交往并不久。这是他原来幻想过却不敢贸然提出的。是的,这个假期很长,他们完全来得及转换目的地。

她随他前往他的家乡。绝对距离并不远,却要先坐火车,慢车站票,熬过一夜,再换长途汽车,再换三轮摩托,车载的终点是一处大集,从那大集镇再徒步一小时,才到他家那个村子。确实无特点可言,就是不多的树,模样雷同的房舍,不甚整洁的村道,一种只能以农村命名的混合气息。

他把她引到自己家时,已经夕阳西下。一进院,不用他指点,她就看到好几个盆,有塑料盆、铝盆,还有一只陶盆,里面浸泡着大体等长的麦秸,散发出一种香臭之间的暧昧气息。他妈妈迎面出了屋,手臂上有几挂刚掐好的辫子,不是知道他们来了表示欢迎,她是地道的不速之客。他叫完就介绍说这是我女朋友,她赶忙称呼大妈。进屋以后又见到他奶奶。姐姐已经出嫁,但就在邻村,他说明天或许就会回来见面。奶奶坐在那里掐辫子,弄明白她的身份后咧开只剩几颗残牙的嘴无声地笑了好久。她随即听见院子里鸡在拍翅狂叫,她到门边往外看,是大妈在抓鸡。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他知道她的心思,怕她跑出去拦阻,就站到她身边轻轻搂住她的腰,但是她懂得,大妈听见儿子把她介绍出来时,并没有什么强烈的表情,但是此刻她那满院抓鸡的肢体语言,把她面对意外之喜的满腔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如此看重,并且以如此淳朴的形态表达出来,是她职场生活中不曾经历的。

晚饭后和大妈聊天,才知道如今四季都有人进村来收妇女们掐好的辫子,除了去做草帽,广东那边又有盘成黄金条的,没多久是下元节,祭祀亡魂,要给他们烧黄金条她发现东厢柴草间堆了不少废弃的辫子,大妈悄悄告诉她,那都是奶奶掐的,老人手劲不够,掐不出合格的了,可是,掐了一辈子,喜呀悲呀什么心思都掐进去了,所以不告诉人家不收,还由着老人掐……她意识到这里的妇女掐辫子其实更具有超出换钱的生命意蕴,眼睛潮湿了。

他的爸爸是兽医,那天到外地出诊,第二天一早才回来。她和他一起站在院门外,远远看到那乡村兽医骑着自行车从白杨树下过来,她忽然想大声召唤:爸爸!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介绍麦秸辫的收购价,并说上大学的生活费全是家人掐辫子换来的,蕴含着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B家体验到了自己在职场生涯中未曾体验到的东西,不由得产生了对职场生活的厌倦。

C.文中说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表现出作者对城市和农村相反的情感态度。

D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一句,用拟人手法描写母鸡被抓时的热闹场面,烘托了大妈的喜悦心情。

E.以掐辫子为题,点明了全文线索,凸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2.文章以捞草帽的惊险场景开头,起到什么作用?(6分)

3.文中对草帽的认识有哪些变化?请从第三、四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语句。(6分)

4.赏析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划线的语句。(8分)

 

1.B、C 2.作用: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 3.认识的变化: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有生命的东西。 4.内容上:写了家人对奶奶的尊重与爱,同时也写出了奶奶把劳动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丰富了“她”对乡村淳朴亲情的体验,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形式上:通过对辫子从物品到产品和生命的认识来升化主题。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理解、概括题,要注意选项中关于作品作品内容、作品结构、作品主题、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提法是否正确。本题中,B项的错误在于:文中并无表现“她”厌恶职场的文字;C项错误在于:文中并无表现作者对农村和城市的不同态度和情感的文字。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根据开头文字的一般性作用进行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处于开头的文字,大多有引领全文、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做好铺垫等作用。题干中“惊险场景”一语暗示此段文字大多与制造悬念有关。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的限制性词语“第三、四段”和对草帽认识的变化这两点提示,着重从“认识变化”方面谈;并且分为变化前和变化后两点,进行具体说明。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赏析文本中某句,可从该句位置分析该句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从该句的内容分析该句在表现主题、突出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可从该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分析他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作用。具体到本题,可从句子的内容(写什么,有何作用)和句子的形式上(用什么物体表现主题)分析其作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充完成后面问题。(6,每题2

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                           ,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3.         ,独自彷徨在悠长,              。(戴望舒《雨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11分)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6分)

2.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分析。(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 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吕后意,曰。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

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而见义勇为。嫚(màn):用言辞轻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濮阳周氏           匿:隐瞒      B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为郎中   拜:授官       D.诸将皆吕后意    阿:迎合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樊哙可斩也!  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

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6分)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进而臻于,臻于,臻于,臻于。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1.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都是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我们可以用海纳百川四个字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C.中华文明的整合模式具备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特点。

D.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融入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后,就逐渐消亡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B.我国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山西应县木塔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

C.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D.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D.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材料: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

要求:任选一合适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