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 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吕后意,曰。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

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而见义勇为。嫚(màn):用言辞轻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濮阳周氏           匿:隐瞒      B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为郎中   拜:授官       D.诸将皆吕后意    阿:迎合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樊哙可斩也!  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

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6分)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4分)

 

1.A 2.D 3.B 4.(1)您因为一人的赞美而召用我,又因为一人的诋毁而赶走我,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件事后,就窥测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关键词:以、誉、毁、有以、窥各1分,句意1分)(2)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呀。(关键词:所以、益、闻、扬) 【解析】 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考察其是否合乎玉文语境。题中,A项的“匿”解释有误,应是“隐藏”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的要求进行筛选。题中,①是朱家说的话,说季布不过是履行职责;③是季布介绍当时的情况;④只能说明季布明理:都不符合题干要求,应该排除。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仔细对比,然后确定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季布没有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虚词“以”作介词,相当于“因为、凭借”;“誉”是表扬之意;“毁”是诽谤、批评之意;“有以”即有根据、有理由之意;“窥”愿意为偷看,这里指有野心。第(2)句中的“所以”即“……的原因”之意;“益”是“增益、越来越怎么样”之意;“闻”是出名之意;“扬”是宣扬、传播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穿上粗布衣服,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 chán,缠)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 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先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便起程去了。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季布的名声之所以远近闻名,这都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进而臻于,臻于,臻于,臻于。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1.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都是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我们可以用海纳百川四个字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C.中华文明的整合模式具备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特点。

D.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融入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后,就逐渐消亡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B.我国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山西应县木塔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

C.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D.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D.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材料: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

要求:任选一合适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近。

树,犹如一缕春风,拂去人们心灵的阴翳;树,犹如一缕阳光,照亮人们心灵的暗礁;树,犹如一支乐曲,抚平人们心灵的皱褶。

                                                                                 

 

查看答案

筛选整合下面文字的主要信息,给微信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70字。(5分)

微信可以传递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信息

微信是腾讯公司专门为智能手机提供的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

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接受免费信息。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读朱自清的散文,                                                 

                                  

以及由于执著人生而产生的沉痛隐忧

他不论是抒情,是叙事,是写景,或是说理

处处可见其诚挚、美好之襟怀,严谨、认真之作风

颇有一些温、柔、敦、厚之风

都使人感到是那么实在、平易、纯正、透彻

而没有丝毫的虚、浮、躁、厉之气

A⑤⑥③①②④     B③①②⑤④⑥    C③①②⑤⑥④     D④⑥⑤②③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