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但这些变化,或者说这些变化中的最重要部分,乃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我们姑且称之为南朝化

唐代中叶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募兵制代替了包括府兵和兵募的征兵制,东晋南朝兵制的发展倾向是由世袭兵转向募兵制,因此不妨说唐代军事制度的变化乃是对南朝兵制的继承。如果说普遍征兵制的基础是大量自耕农的存在,那么唐代募兵制则是与庄田制的发展以及大批自耕农客户化相联系的。

唐代政治、文化上最活跃的人物是进士出身者,过去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逐步为进士科所取代。进士科最重文学,而重视文学正是南朝的风气。

唐代学术风尚的变化也呈现出南朝化倾向。早在南北朝后期,南学已经北渐。隋唐间,经学尊南抑北乃至舍北从南蔚为风尚,贞观中孔颖达奉命撰写《五经正义》,《周易》,《尚书》,《左传》皆舍北从南。开辟唐代中叶思想学术变化的韩愈、李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南朝经济注重义理的继承和发展。至于文学的南朝化则更早也更显著。南朝后期大家,前有沈约、任昉,后有庾信、徐陵,都是魏末齐周文人写作的楷模。直到唐代前期,活跃在文坛上的所谓初唐四杰,仍是师法南朝后期的徐庾体。唐代中叶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乃是对文学南朝化末流的反响。关于唐代书法方面十分显著的南朝化倾向,则为人所熟知。这里还要顺便提及,早在北魏孝文帝全面推行汉化政策时,自东晋至南齐承继并发展的汉魏以降的典章文物,经由刘芳、王肃等人传至北魏,为孝文帝所企慕和接受,后来构成隋唐制度的一个重要渊源。对之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早有详确论证,不必赘述。

总之,由于晋末动乱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北方封建社会的发展走上了一条特殊的道路,从而与直接继承汉末魏晋传统的南朝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唐代的变化,应该说是最重要部分,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当然,我们决不能把唐代发生的变化都归之于继承南朝。有一些变化并见于南北朝,比如纳钱和纳庸代役和科举制的萌芽便是。又如唐代职官制度的显著变化乃是使职差遣官的产生,这完全是一个新的变化,我们在南北朝都看不到这种现象。至于生活、艺术方面,诸如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等,据近代人考证,在颇大程度上接受了国内西北诸民族和国外天竺、波斯东教的文化。这种被称为胡化的现象大抵起于北朝。我们这里只是相对而言,最足以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方面是南朝化或南朝因素。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下列不能体现唐代南朝化倾向的一项是(    )

A.唐代庄田制的发展及大批自耕农的客户化促使募兵制代替征兵制。

B.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部分,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

C.贞观中孔颖达奉命撰写《五经正义》《周易》《尚书》《左传》。

D.唐代前期活跃在文坛上的初唐四杰的创作风格及唐代中叶著名的文学运动古文运动

2.下列不符文意的一项是( )

A.在学术风尚方面,隋唐间就已经出现了南朝化倾向,到唐代中叶,韩愈、李翱又继承和发展了南朝经济注重义理的风格。

B.唐代纳钱和纳庸代役并见于南北朝,因此不能把唐代发生的变化都归之于继承南朝。

C.师法徐庾体的初唐四杰和倡导古文运动的韩愈表现出对文学南朝化末流的反响。

D.早在南北朝后期,南学就已经流入北方,到了唐代,更是从军事、政治、文化、学术风尚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南朝化倾向。

3.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唐代职官制度的显著变化与南北朝均无明显关联,而生活、艺术方面则与北朝有着直接的渊源。

B.汉魏以降的典章文物是经由刘芳王肃等人的传播及魏孝文帝的重视,最后构成了隋唐制度的一个重要渊源。

C.唐代政治、文化上最活跃的人物是进士出身者,进士科最重文学,而重视文学正是南朝的风气,因此可以说唐代政治文化上显出南朝化倾向。

D.南朝后期大家,前有沈约、任昉,后有庾信、徐陵,都是魏末齐周文人写作的楷模,可见,当时南学就已经影响了北方的魏、齐。

 

1.B 2.C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着重抓住题干中“不能体现唐代南朝化倾向”这个要求,这样就可发现,B项是表达作者观点的,不能体现唐代南朝化倾向。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有关内容仔细对照,可知C项所说犯了扩大化的错误,“对文学南朝化末流的反响”只是韩愈的古文运动。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有关内容仔细对照,可发现A项说法错误:原文是说“据近代人考证,在颇大程度上接受了国内西北诸民族和国外天竺、波斯东教的文化。这种被称为“胡化”的现象大抵起于北朝”,不是作者的观点,也没有明显肯定。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把治学处事比作游山,说明了“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深刻道理。印度诗人泰戈尔也说过:“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他们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坚定自己的志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你就可以拥有那份属于自己的美丽。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

雁南飞  胡  同

春天来了,小燕子乘着南风伴着细雨再一次回到了北方的那个屋檐下。看着它们忙忙碌碌地衔泥垒巢,我忽然想到,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秋天里的大雁了,那些披着灰色的羽毛,舞着矫健翅膀的身影在不知不觉中渐渐隐退了,最后一次听到大雁的鸣叫是在什么时候?三年前?五年前?还是十年前?每一个季节都有每一个季节的天空,但并不是每一个季节里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只有秋天,只有雁过长空时的声声嘹亮而最悲凉的鸣叫,才能把一个季节渲染得如此有声有色。

天空中永远都有吱吱喳喳的麻雀飞过,但我们无法像留住麻雀一样留住大雁。雁是过客,古称宾鸿一雁声嘶何处归雁飞高兮远难寻、大雁似乎总是南飞,似乎从来就没有回来过。木兰从军,苏武牧羊、昭君出塞,文姬离家,清照南徙,从南到北,也要从北到南,追逐着太阳行走,只为着找寻生命不可缺少的快意与温暖,可到头来还是留下永远的漂泊,永远的哀伤。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这一唱三叹,是写给秋天的,写给大雁的,也是写自己的,大雁是一种能承载人类激荡的心灵的鸟。它早已具备了做人类朋友的资格。可当我们再一次想起朋友的时候,朋友却已经淡出我们的视野。

没有了大雁的生活,就显得有些无味,孩子们依旧捧着课本,读着诗一样的句子: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变成字,一会儿变成字。他们抬起头问,老师,大雁到哪里去了?老师抬头,看看城市一角的天空,慢慢说,大雁已经成了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写在《诗经》里,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写在《礼记》里,季秋之月,鸿雁来宾;写在唐诗中,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写在宋词里,断鸿声里,立尽斜阳;写在崔莺莺长亭送别的元曲里,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写在宋江南征方腊的明清小说中,我想宾鸿避暑寒,离了天山,衔芦渡关,趁江南地暖,求食稻粱,初春方回。

我不知道该怎样给学生解释大雁消失的原因,因为这是一个根本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作文课上,他们描写秋天,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遍地都是金黄的小麦,我说这是一个低级错误,但更低级的失误却在于我:他们面面相觑,竟然不知道错在何处?在都市中生活,谁还能像春天池塘的鸭子一样敏感于江水的冷暖,敏感于季节的变化,空调可以模糊夏与秋的界限,超市的货柜上永远摆放着四季的瓜果,钢筋水泥的房子不能标记春夏的变换,在一个被以文明的名义遮盖的封闭的笼子里,我们怎舍得这一处自我陶醉的世界。

也许人们早已经不再关心窗外的天空,只是聚精会神于电子时代极度的物欲的张扬。当我们把电视当成主要的娱乐的时候,星辰就从夜晚的视野消失了;当我们把电脑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草木虫鱼就变异成电子游戏里打打杀杀的怪兽;当乡村不再有青山绿水、都市不再有春夏秋冬的差别的时候,我们猛然间发现已经搞错了自己在这个星球上的身份是过客还是主宰。

天高气爽,白云悠悠,黄叶飘飘。一行大雁从蓝蓝的天空掠过,撒下串串清脆的叫声。

这记忆中的景象多美啊!我们还能再看到吗?我们的孩子能看到吗?

(选自《青岛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第段说大雁是一种能承载人类激荡的心灵的鸟是因为人的漂泊不定行旅匆匆和大雁的漂泊类似,大雁理解人们落寞孤独的灵魂,它是人类的朋友。

B.文章第段引用《诗经》《礼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里的句子,说明自古大雁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密切。

C.作者认为,秋高气爽,只有雁过长空时的声声嘹亮而最悲凉的鸣叫,才能把一个季节渲染得有声有色。而现在,大雁只是文学中的一个意象,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看到。

D.文章第段描写了当今电子时代人们远离自然的现象,表现作者深深的忧虑。

E.这篇散文联想丰富,采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2.文章主要内容是写大雁,①②段中却写到燕子和麻雀,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答:                                                                                   

3.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情感的理解。(6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孔子为什么称赞颜回贤哉回也?(3分)

 

2.上面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苦乐观?(3分)

                                                                                       

 

查看答案

表述题(任选一题 5分)

1宝玉挨打之后,同是前来探望宝玉的宝钗和黛玉,言行情态各不相同。请简述。 (《红楼梦》)

 

2)在《巴黎圣母院》中写到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是谁?因为什么事生平第一次流下眼泪?请简述。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对《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的内容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5)

A.探春向宝玉倡议创建诗社。适值贾芸送来海棠花两盆,遂起名海棠社。每个人都起了一个封号。李纨当社长,迎春和惜春当副社长。宝玉、黛玉、宝钗、探春四人便以海棠为题拟诗,虽然众人都认为黛玉诗作为上,但李纨却评定宝钗诗作第一。

B.爱斯梅拉达被捕后,在法庭上,法卢代老太太指控爱斯梅拉达是女巫,还说她的山羊有妖术。当山羊把字母拼成弗比斯的名字时,就更确认她是个可怕的妖婆。爱斯梅拉达矢口否认,却遭到了严刑逼供。

C.克洛德神甫来到狱牢里,爱斯梅拉达认出他后,全身哆嗦,因为这个黑衣人破坏了她全部的幸福,她大声哭起来,问神甫为什么要这样对她,神甫大声地说了一句:我爱你!

D.贾母在大观园里摆宴请客,给史湘云还席,留刘姥姥一起赴宴。在大观园里,刘姥姥惊叹连连。贾母叫惜春画大观园。凤姐和袭人设法捉弄刘姥姥。吃饭时,骗她说错话,让她用金筷子夹鸽蛋,刘姥姥出尽了洋相,引得众人大为开心。

E.弗比斯并没有死,医生担心他只能活一个星期,但年轻力壮的他活了过来,为了躲避审判官和律师的调查,他逃到了他的连队。他很想出庭为爱斯梅拉达辩护,但又怕自己的名声受到影响,只好逃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