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 雁南飞 胡 同 ①春天来了,小燕子乘着南风伴...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

雁南飞  胡  同

春天来了,小燕子乘着南风伴着细雨再一次回到了北方的那个屋檐下。看着它们忙忙碌碌地衔泥垒巢,我忽然想到,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秋天里的大雁了,那些披着灰色的羽毛,舞着矫健翅膀的身影在不知不觉中渐渐隐退了,最后一次听到大雁的鸣叫是在什么时候?三年前?五年前?还是十年前?每一个季节都有每一个季节的天空,但并不是每一个季节里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只有秋天,只有雁过长空时的声声嘹亮而最悲凉的鸣叫,才能把一个季节渲染得如此有声有色。

天空中永远都有吱吱喳喳的麻雀飞过,但我们无法像留住麻雀一样留住大雁。雁是过客,古称宾鸿一雁声嘶何处归雁飞高兮远难寻、大雁似乎总是南飞,似乎从来就没有回来过。木兰从军,苏武牧羊、昭君出塞,文姬离家,清照南徙,从南到北,也要从北到南,追逐着太阳行走,只为着找寻生命不可缺少的快意与温暖,可到头来还是留下永远的漂泊,永远的哀伤。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这一唱三叹,是写给秋天的,写给大雁的,也是写自己的,大雁是一种能承载人类激荡的心灵的鸟。它早已具备了做人类朋友的资格。可当我们再一次想起朋友的时候,朋友却已经淡出我们的视野。

没有了大雁的生活,就显得有些无味,孩子们依旧捧着课本,读着诗一样的句子: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变成字,一会儿变成字。他们抬起头问,老师,大雁到哪里去了?老师抬头,看看城市一角的天空,慢慢说,大雁已经成了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写在《诗经》里,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写在《礼记》里,季秋之月,鸿雁来宾;写在唐诗中,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写在宋词里,断鸿声里,立尽斜阳;写在崔莺莺长亭送别的元曲里,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写在宋江南征方腊的明清小说中,我想宾鸿避暑寒,离了天山,衔芦渡关,趁江南地暖,求食稻粱,初春方回。

我不知道该怎样给学生解释大雁消失的原因,因为这是一个根本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作文课上,他们描写秋天,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遍地都是金黄的小麦,我说这是一个低级错误,但更低级的失误却在于我:他们面面相觑,竟然不知道错在何处?在都市中生活,谁还能像春天池塘的鸭子一样敏感于江水的冷暖,敏感于季节的变化,空调可以模糊夏与秋的界限,超市的货柜上永远摆放着四季的瓜果,钢筋水泥的房子不能标记春夏的变换,在一个被以文明的名义遮盖的封闭的笼子里,我们怎舍得这一处自我陶醉的世界。

也许人们早已经不再关心窗外的天空,只是聚精会神于电子时代极度的物欲的张扬。当我们把电视当成主要的娱乐的时候,星辰就从夜晚的视野消失了;当我们把电脑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草木虫鱼就变异成电子游戏里打打杀杀的怪兽;当乡村不再有青山绿水、都市不再有春夏秋冬的差别的时候,我们猛然间发现已经搞错了自己在这个星球上的身份是过客还是主宰。

天高气爽,白云悠悠,黄叶飘飘。一行大雁从蓝蓝的天空掠过,撒下串串清脆的叫声。

这记忆中的景象多美啊!我们还能再看到吗?我们的孩子能看到吗?

(选自《青岛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第段说大雁是一种能承载人类激荡的心灵的鸟是因为人的漂泊不定行旅匆匆和大雁的漂泊类似,大雁理解人们落寞孤独的灵魂,它是人类的朋友。

B.文章第段引用《诗经》《礼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里的句子,说明自古大雁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密切。

C.作者认为,秋高气爽,只有雁过长空时的声声嘹亮而最悲凉的鸣叫,才能把一个季节渲染得有声有色。而现在,大雁只是文学中的一个意象,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看到。

D.文章第段描写了当今电子时代人们远离自然的现象,表现作者深深的忧虑。

E.这篇散文联想丰富,采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2.文章主要内容是写大雁,①②段中却写到燕子和麻雀,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答:                                                                                   

3.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情感的理解。(6分)

答:                                                                                   

 

1.AE 2.写燕子再一次回来,用对比手法说明大雁没有回来,并引起下文;写麻雀天天吱吱喳喳对比说明大雁是过客。(每点2分) 3.(6分)对过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念;对人类以“文明”的名义与自然隔绝的感慨;对现在和将来自然受到破坏的担忧。(每点2分,只要联系现实,写出每点的意思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A“大雁理解人们落寞孤独的灵魂”应为“人们喜欢用大雁寄托情思,抚慰落寞孤独的灵魂”;E“表达了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无中生有。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因为描述的主体对象是大雁,因此描述燕子和麻雀起衬托作用,手法优先想到衬托,内容上突出是过客。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抓住第4段最后“在一个被以文明的名义遮盖的封闭的笼子里,我们怎舍得这一处自我陶醉的世界”与第7段“这记忆中的景象多美啊!我们还能再看到吗?我们的孩子能看到吗?”这两个关键句子加以揣摩,就可品味出文章最后一段的情感。这两个句子从形式上来看都是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其中的怀念与担忧不言而喻。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孔子为什么称赞颜回贤哉回也?(3分)

 

2.上面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苦乐观?(3分)

                                                                                       

 

查看答案

表述题(任选一题 5分)

1宝玉挨打之后,同是前来探望宝玉的宝钗和黛玉,言行情态各不相同。请简述。 (《红楼梦》)

 

2)在《巴黎圣母院》中写到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是谁?因为什么事生平第一次流下眼泪?请简述。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对《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的内容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5)

A.探春向宝玉倡议创建诗社。适值贾芸送来海棠花两盆,遂起名海棠社。每个人都起了一个封号。李纨当社长,迎春和惜春当副社长。宝玉、黛玉、宝钗、探春四人便以海棠为题拟诗,虽然众人都认为黛玉诗作为上,但李纨却评定宝钗诗作第一。

B.爱斯梅拉达被捕后,在法庭上,法卢代老太太指控爱斯梅拉达是女巫,还说她的山羊有妖术。当山羊把字母拼成弗比斯的名字时,就更确认她是个可怕的妖婆。爱斯梅拉达矢口否认,却遭到了严刑逼供。

C.克洛德神甫来到狱牢里,爱斯梅拉达认出他后,全身哆嗦,因为这个黑衣人破坏了她全部的幸福,她大声哭起来,问神甫为什么要这样对她,神甫大声地说了一句:我爱你!

D.贾母在大观园里摆宴请客,给史湘云还席,留刘姥姥一起赴宴。在大观园里,刘姥姥惊叹连连。贾母叫惜春画大观园。凤姐和袭人设法捉弄刘姥姥。吃饭时,骗她说错话,让她用金筷子夹鸽蛋,刘姥姥出尽了洋相,引得众人大为开心。

E.弗比斯并没有死,医生担心他只能活一个星期,但年轻力壮的他活了过来,为了躲避审判官和律师的调查,他逃到了他的连队。他很想出庭为爱斯梅拉达辩护,但又怕自己的名声受到影响,只好逃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题目。(20分)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实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选自 《游褒禅山记》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有泉焉, 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鲭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鸲鹆,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深爱之也。

[注释]刘基,明初文学家、政治家。上人:对僧人的敬称。潴:水汇积。秘书卿:官职名。脊令:即鹡鸰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小渠,冬夏不枯    浸:渐渐,逐渐    B深不尺,而澄澈可鉴           逾:超过

C.其音如竹鸡而        滑:圆润,流利    D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属:属于

2.下列各句加点的字与例句有泉焉, 始出石罅,涓涓然一句中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B.独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C孰能讥之乎                  D.既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3.下列表述与《活水源记》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作者描写活水源周围生机勃勃的花草树木和活泼可爱的鸟虫鱼蟹,衬托活水源静谧而又富有生机的特点,强调了活水源得名的原因。

B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何虫也,写虫子的形状、数量、色泽,能够清晰看到是因为泉水的清澈。

C.本文介绍活水源清澈见底,澄如明镜,多角度描写活水源的盎然生机。这正是白野公深爱活水源的主要原因。

D.作者盛赞活水源出之不穷溉田润泽之功德,用君子之德喻活水源泽被万 物,表达对活水源的喜爱,流露出对君子之德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政治家安民济世的胸怀和抱负。

4.翻译下面句子:(11分)

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分)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3分)

                                                                                      

3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3分)

                                                                                      

4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所表现的诗人的心情。(2分)

答: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与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如何理解?(4分)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