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 《同学》一首别子固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

《同学》一首别子固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辅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系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子固:指曾巩。正之:指作者朋友孙侔。若:或。(lin):车轮碾过。

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予慕而      友:以……为友          B.辞未尝相接也    币:礼品.

C.其相似也    适:恰好                D.而于其堂        造:建造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

                                                                                         

 

1.D 2.我在淮南,向正之称道(赞)子固,正之不怀疑我(的话)。(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宾语前置的句式译对各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造:到、往。结合语境不难理解出“辅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的意思是车轮碾过中庸之道的庭上,就进入他的家。因此“造”的意思是到、往。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翻译时注意“道”解释为称道,“为宾语前置句,应为“正之不疑予也”,翻译时要调整。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长江的南面有一位贤人,表字子固,不是现在所说的一般贤人,我敬仰他,和他交友。淮河的南面有一位贤人,表字正之,也不是现在所说的一般贤人,我也敬仰他,和他交友。 这两位贤人,脚不曾相互来住,嘴也不曾相互讲话,书信和礼物也不曾接受过。他们的老师或朋友,难道完全相同吗?我考察他们的言论和行为,那些不相似的地方多么少啊!说:学习圣人罢了。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或朋友,必定是学习圣人的。圣人的言论和行为,难道会有两样吗?他们的相似也是恰好的。 我在淮南,向正之称道子固,正之对我不怀疑。我回到江南,向子固称道正之,子固也以为对的。我又知道所说的贤人,既是相似的又是互相信任和深信不疑的。子固作《怀友》一首诗赠送我,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希望互相帮助,拉着我以至于到达中庸的境界罢了。正之大概也曾经这样讲过。 安稳地前进,慢慢地行走,车轮碾过中庸之道的庭上,就进入他的家,舍弃这两位贤人还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自信必定能达到的,今天也愿意在你们左右干,帮助我进家恐怕就可以了。 唉!官员有职守,私家有牵扯,我们会合不能够经常啊!因此写作《同学》一首向子固告别,来互相警诫,并且互相安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节选自《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比:并、列        B.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    怪:责怪

C.秦王惊,自而起,绝袖     引:指身子向上起  D.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  提:掷击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筑声由悲凉变为悲壮,由低沉变为高昂,送别场面由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

B.秦武阳由于出生在北方边远地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在献图时色变振恐,这有力地衬托了荆轲超人的胆略。

C.面对突如其来的刺杀,秦王惶急得连剑也拔不出来,只好绕着柱子跑,后在群臣的提示下,才拔出剑砍伤了荆轲。

D.在庄严的秦廷上,荆轲手持利刃追逐着泰王,让秦国群臣都失去了常态,但由于孤军奋战,最终只落得功败垂成。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3分)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3分)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淇水汤汤,                   。(《诗经·氓》)

2.青青子衿,                   。(曹操《短歌行》)

3.                 ,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4.暧暧远人村,                     。(陶渊明《归园田居》)

5.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6.波光里的艳影                    。(徐志摩《再别康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天边很熟悉,对身边很陌生;对天边很关注,对身边很厌烦;对天边很热情,对身边很冷漠……其实,你的天边,也是他人的身边,而你的身边,正是他人的天边。

请以天边与身边为题目,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议论文记叙文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明确,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不少于800个字。

 

查看答案

为下面的寓言续写一段文字。字数与文中的其一其二两项的字数相当。(2分)

在铅笔被放进盒子之前,制作者对它说:在你面世之前,有几件事情你要牢记,这是你成为一支最好的铅笔的先决条件。

其一:你能做很多伟大的事情,可条件是,你必须能容忍别人把你握在手里。

其二:你必须能容忍被削尖的痛苦过程,这可是你要成为一去出色的铅笔所必须的。

其三:                                                                       

铅笔把这些话牢记在心,心中装着一个伟大的理想就进入了铅笔盒。

 

查看答案

目前,发送手机短信已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交流方式。手机短信的特点是简明,清晰,得体,好的短信还要富有文采。请以",,"三物为喻体,给你的朋友发一条祝福生日的短信。(60字以内)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