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讲故事的人·母亲 莫言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讲故事的人·母亲

莫言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她的骨灰,于1994年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母亲最小的孩子。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骂我也没有打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是我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一些很有文化的人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很敬重。我们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

很快的,我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的听众,也不仅是我的母亲了。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有时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我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后来,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书中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

(摘自《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演讲》,有删节)

1.下列对演讲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A.这篇演讲,并非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故事看似平常,却蕴含着做人的道理。

B.讲故事的人讲述母亲,其中半碗饺子给了乞讨的老人的故事,从行动和语言上真切表现了母亲善良的性格。

C.母不嫌儿丑,在母亲看来,我的鼻眼不缺,四肢健全就是美的了。母亲如此开导我去平和地面对艰难岁月。

D.对我的成长,母亲深陷矛盾中,她不愿我将来靠耍贫嘴吃饭,却又支持我看书,甚至听任我去集上听书

E.莫言讲故事常运用荒诞的叙事手法,开篇讲述母亲的骨殖已与泥土混为一体,就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2. 母亲为什么说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谈谈你的理解。(3)

答:                                                                                      

3.“母亲泪流满面,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4)

答:                                                                                      

 

1.AB(A给3分,答B给2分;答C、D、 E不给分。) 2.是同一个人,但眼前的是白发老人,不复是麦田看守人;(1分)母亲教育孩子忘掉仇恨,学会宽容。(2分,意思对即可。) 3.“我”多算了买白菜老人一毛钱事小,却关乎人品,(2分)一是贪小便宜,(1分)二是少同情心,(1分)因此母亲痛苦万分。(原因2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C在母亲看来,美不仅是“鼻眼不缺,四肢健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心存善良,多做好事”。D原文是“默许我去集上听书”。默许:不表明态度,但有许可的暗示,侧重矛盾的心理;听任:任凭别人愿意怎样就怎样,有放纵的意思。E莫言讲故事运用荒诞的叙事手法,所指是他的小说创作;本文为演讲,讲述真实的生活,说“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是不恰切的。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根据前面母亲所说“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就可理解母亲所说的并不是同一个人的含义;再根据后面“母亲训斥了我,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就可品味出母亲宽容的品格。解答时不要仅仅局限于本句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揣摩,还要考虑全文的中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根据第7段母亲所说“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第9段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这些能表现母亲的品格的话,再结合本段的内容,就可品味出母亲是非常重视子女的品德。具体答题时再结合“多算一毛钱”来思考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以下《论语••为政》选段,回答问题。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子女要担忧父母的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孔子强调把行孝与          结合在一起;子游问孝。孔子强调要建立在      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既要在物质上满足父母,更重要的是让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3分)

2.选段中说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请问难在哪里?(3分)

答:                                                                                      

 

查看答案

简答题(二选一)(5分)

只见宝玉回来,进门就嗐声跺脚。……麝月瞧时,果见有指头大的烧眼,……(麝月)说着便用包袱包了,交与一个妈妈送出去。说:赶天亮就有才好。千万别给老太太、太太知道。婆子去了半日,仍旧拿回来。《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贾宝玉遇到了什么麻烦,让他嗐声跺脚?最后如何解决?请简述。

                                                                                         

2)简述秋爽斋宴席上凤姐作弄刘姥姥时众人的不同笑态。《红楼梦·第四十回》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平儿同宝玉几个在芦雪庵烤鹿肉吃,洗漱后发现丢了虾须镯,凤姐在众人前掩饰了过去,背地里让妈妈们小心访查,原来是坠儿偷拿了去。平儿将坠儿之事告知袭人,提醒他们小心盗贼,找机会把坠儿撵出去。

B宝玉不愿会客,湘云劝他谈讲仕途经济,宝玉马上放下脸,叫湘云到别处呆去,还说林姑娘从不说这些混帐话。

C.邢岫烟的家境贫苦,全家曾租借庙里的房子,一住十年,后来投靠亲戚来到贾府。她的姑妈邢夫人不关痛痒地将她交给凤姐,凤姐冷眼旁观,发现她心性为人不像邢夫人及她的父母一样,觉得她是温厚可疼之人,又可怜她家贫命苦,反而比其他姐妹多疼她一些。

D.宝玉病后游园触景伤情,心生感慨之际忽见一股火光从山下那边冲出。藕官在园子里烧纸钱被人发现,宝玉为之遮掩。宝玉问藕官隐衷,藕官哭而未答。后来芳官告诉宝玉其中的隐秘之情,宝玉听了之后,因与自己的呆性相合,很能理解和同情。

E.凤姐患病,一时难以痊愈。王夫人便让尤氏、探春一同照管园中事物,又请来宝钗帮忙,托她各处小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即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漘:(chún)江边。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

睎:仰慕,向往。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            寻尺:比喻细小,细微之物。

B.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            治舍:修建(修缮)房屋

C.而事每而留之                劫 :约束,阻碍。

D.乃支其欹斜                  克:能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私以为虽不欲仕,                以为流觞曲水

B南面之王不能加之,            无丝竹管弦之盛

C、其二人者皆罢去                而吾与子之所共

D、为环堵之室居之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卒葬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轩成却不能安的现实,引发了作者对自己仕途生活的反思,庆幸自己因此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B、中间两段用自己的勤劳盐米与颜氏的箪食瓢饮作对比,才知道颜氏安贫乐道品质的可贵,对比之下,对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的艳羡之意溢于言表。

C、这篇文章,不涉铺张,语言平淡,思想却极深刻,抑贬谪之失意,化悲伤而进德修业,又抒发谪居之苦,文风汪洋澹泊。

D、文章末段,针对身处逆境,难行大道的现实,抒发了作者已经归休田里的情怀,亦即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题 共6分)

怜其无归也,许之。

                                                                                       

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