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许。公命柏遽巡国,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敝撤无走,四顾无告。而君无恤,日夜饮酒,今国致乐不。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粱肉。狗马室妾,不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幸存寡人。寡人请率齐国之粟米财货,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而。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手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种,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释:任器:装粟米的容器  数量:艰难的样子  乐:喜欢、乐意  康:大路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能歌者                  致:使……到来        B.行见公曰      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            逮:赶上              D.之百姓        委:任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三请,不许              笑于大方之家

B.令国致乐不已              成舟

C.钟鼓不陈                  陈规陋习

D.晏子返                  失败成功之母

3.下列四组句子,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    )(3分)

遂分家粟于氓。             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出舍,损肉撤酒。

三日,吏告毕上。           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B.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C.景公降尊屈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

 

1.D 2.A 3.C 4.B 【解析】 1. 试题分析:“委”,在这里是“交付”“交给”的意思。从前文“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可知,齐景公是要把粮食财物“委”之百姓,讲成“任命”显然不通。这实际是一个省略句,“委之”后面省略了一个介词“于”。实际是请求晏子把这些粮食财物交给百姓。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A项的两个“见”,均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B项两个“已”字,前一个是动词,“停”;后一个是副词“已经”。C项的两个“陈”字,前者是动词,“陈列”;后者是形容词,“陈旧”。D项的两个“乃”,前者相当于“才”;后者是判断词“是”。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①为了救民于饥渴,拿出自己封地的粮食,当然是爱民之心。③为民请命不得,弃官而去,自是爱民。⑥请求斥退小人,完全是为国家考虑。所以C项是正确的。解答这类题,应该充分利用排除法,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不合要求的去排除。②是说乡里百姓,在饥寒无告的情况下对君主的态度。与晏子无关,据此可排除AB;④是景公的行为,也与晏子无关;这样就只有C项是正确答案了。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B项错在说景公“从谏如流”,从原文看,“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谈不上“从谏如流”。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齐景公的时候,雨一连下了十七天不停。景公却日日夜夜喝酒。晏子请求发放粮食给灾民,请求了多次,也没有被允许。景公命令近臣急速巡视全国,招致会唱歌的人。晏子听说后,不高兴,就把他自己食邑出产的粮食分给百姓,并把装运粮食的工具放在路上,徒步去见景公,说:“雨一连下了十七天了,毁坏房屋的一乡有好几十,挨饿的百姓一里(二十五户)有好几家,百姓年老体弱,地冻天寒时连粗布短衣都得不到,饥饿时连酒糟谷糠都得不到,踟蹰徘徊,无家可归,环顾四方,求告无门。您却不担忧这些,还一天到晚喝酒,不停地叫人到全国寻找乐师歌手。马吃官府的粮食,狗饱食牛羊猪肉,三宫的妻妾,都有充足的美食佳肴。狗马妻妾,(享用的东西)不是太多了吗?黎民百姓,(得到的东西)不是太少了吗?因此.乡里人穷困而求告无门,就不会喜欢他们的君主;乡里人饥饿而求告无门,也不会喜欢他们的君主。我随同百官办事,使人民饥饿贫困而求告无门,使君主沉迷酒色,失去民心而不知忧虑,我的罪过已经很大了。”于是他拜了两拜,请求辞去官职,就跑出去了。 景公追赶他,路途泥泞追赶不上。就命令驾车追到晏子的家里,还是没有追上。晏子的粮食全部分给了百姓,装载粮食的工具还放在道边。景公驾着车,在一个四通八达的大路口追上了晏子。景公下车跟在晏子的身后,说;“我有罪,先生背弃我,不帮助我,我不值得您屈身(帮我治理国政)了,难道您就不顾及国家和百姓了吗?希望先生保全我,请允许我拿出齐国的粮食财物,送给百姓,送多送少,送轻送重,就听您的命令了。”就在路上任命晏子官职。晏子才(和他)回去。(晏子)命令大臣到民间巡视,百姓家中有农田蚕桑却没有饭吃的,使他们有一个月柴米积蓄;连农田蚕桑也没有的,使他们有一年的食物;没有积蓄柴草的百姓,给他们柴草,使他们足以度过连绵的雨天。又命令近臣到民间巡视,百姓中房屋不能抵御风雨的,给他们钱;巡视查找百姓中缺钱少用的,三天内要完成,超过三天按不服从命令治罪。 景公走出(日夜饮酒听歌的)馆舍,减少肉食,撤去酒席。三天后,官吏的报告全都上来了:贫困百姓有一万七千家,用去粮食九十七万钟,柴草一万三千车;毁坏房屋的二千七百家,用去三千金。景公从这以后才回到内宫节缩膳食,不调琴弦,不列钟鼓。晏子请求斥退景公身边的亲信和那些用歌舞娱乐君主的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翻译下列句子。(6)

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2分)

译: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生。(2分)

译: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分)

译: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

子无怒          将:________      死以流亡兮   溘:________

得府君书        适:             列坐其         次:________

知不可乎得      骤:________      其文灭         漫:________

 

查看答案

按要求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分类(只填序号)(3)

雪霏霏                               

则其又加少矣            有泉出              以此心意,慎勿违吾语

(1)名词作状语:________           (2)名词作动词:          

(3)动词作名词:                   (4)使动用法:            

 

查看答案

对下列各句中的意思与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力尚足以入                   高余冠岌岌兮

慎勿忘                       仰观宇宙

惟江上清风                     及其所既倦

A⑴⑸/⑵⑶//             B⑴⑸/⑵⑷//

C⑴⑵/⑶⑷⑸/              D//⑶⑷/⑸⑹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与例句的句式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例:惟利是图

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今言华实者,盖音谬也

B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C仕宦于台阁              鸡鸣桑树颠

D何以解忧                不吾知其亦已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