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以《慢慢读懂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请以《慢慢读懂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参考例文: 慢慢读懂你 午后的阳光变得透明,蜿蜒伸向远方,许多黯淡了的光晕在一片氤氲迷蒙中渐渐明晰起来。 “爸,我走了。”像往常一样,我推着单车出门。 父亲似乎在忙些什么,他连头都没有抬,只是简单地“哦”了一声。 每次都是这样,我简单地道别,他简单地答应,再也没有多余的语言,哪怕只是一个眼神。 单车碾过小巷的石子路来到巷口,巷口的那棵木棉树不知何时已开满了花,满树殷红,灼灼其华。 我下意识地回头看那高大的树冠。 那一转身,那一回眸,便定格了整个画面。 小巷的拐角处有一个淡淡的身影,他正朝我的方向望来,眼神专注而殷切,夏日的阳光给他镀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光晕,就像坠落凡间的天使。 是父亲。 父亲发现了我正在看他,慌乱之中收回了远望的目光,顿时间有些手足无措,掺着孩童般地羞涩,他一转身,消失在小巷的尽头,只留下一地阳光。 那是怎样的一个午后啊,呆呆的我久久地停滞在一树殷红下。父亲该是无数次这样目送我吧,那目光似乎能追随我到天涯海角。目光灼灼,其爱灼灼,而我呢?我却第一次于无意间发现……蓦然回首,琥珀色如沉香的记忆张成网从身后铺天盖地地席卷过来。记忆中的父亲总是严苛的,刚上小学时,我的字写得不好,每次在完成老师的练字作业时,父亲总要撕掉几张。刚开始时,我很埋怨父亲,以至于我偷偷到学校操场的一面“发泄墙”写下对父亲的不满。每次被撕掉作业时,我总被气得眼泪直掉,而父亲似乎毫不在乎我的眼泪,他总是安静地在一旁坐着,直到我把作业写好。久而久之,我便也养成了认真对待作业的习惯。而这个习惯,在我今后的学习中让我受益匪浅。 父亲啊,或许曾经埋怨过你的木讷,或许曾经埋怨过你的沉默,或许曾经埋怨过你的严厉。但对你所有的误解都被那一道深情的目光消除。终于,我读懂了你:你那木讷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深爱我的心,我懂;你不是不够爱我,只是爱到深处是无言,我懂。懂一个人并不难,只是需要一些时间,需要一点间隔。 天很蓝,风很轻,我的眼睛开始潮湿。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题目中的“慢慢读懂”意味着“读”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且,这里的“读”应该是广义的“认识、理解”之类的含义。3,题干要求虽然是“文体不限”,但标题本身暗含了以叙事为主,兼含抒情的“潜规则”。“慢慢读懂”决定了必须以叙事为主,“诗行”决定了明显的主观抒情色彩。审清了题目这三个方面的隐含要求,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述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花朵,一簇簇迎风摇曳使人好像听到了大地回春的铃铃铃的钟声似的。

——把视觉上的花朵与听觉上的钟声沟通起来,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有声音的,用这种通感手法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B.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紧扣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凸现诗仙的逼人的才气和对盛唐诗歌的巨大影响。

C.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逝、嗟老叹卑……

——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D.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鲁迅先生倔强的性格,不屈的斗争精神。

 

查看答案

根据解释写出相关的成语。(3分)

1)指驾柴车穿破衣服去开辟土地,后形容创业艰苦。                                   

2)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3)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处理超过自己职权范围的事情。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1)今人(    )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

2)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yīng(    )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3)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chuán(     )破屋来住着……

 

查看答案

散文阅读(15)

母  亲

莫言

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首先以母亲捶打野菜的特写镜头开篇,让沉闷潮湿的声音、野菜汁液的绿色、苦涩的气味,渲染了一种沉重的氛围,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方面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画面。

B.作者在偏僻落后”“艰难的岁月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勾画了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父亲被诬陷,家中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村子中几个女人承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自杀。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具体叙述了找不到母亲而痛哭的情形,表现出对母亲的关爱之情。

C.母亲说的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朴素的一句话,更衬托出母亲的坚强。作者以饱含深情的议论,表达出母亲的话语对自己的影响和激励。并由此拓展到人类顽强生存的信念,使得母亲的坚强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深化了文章主题。

D愁容满面”“哼唱小曲这对矛盾的词语,细腻地体现出母亲为家人的生活忧愁,不得不向命运低头,只能靠哼唱小曲暂时逃避困难和不幸。两个镜头,两个画面,人物形象鲜明。

E.作者如话家常地叙写母亲在艰难岁月里的经历,通过对母亲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坚毅、热情、无私、朴素等独特的精神特征进行挖掘,不仅歌颂了所有作为母亲的女性的伟大与坚韧,更寄托了自己对于母亲的深深依恋。

2.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3.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5分)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论语·子罕》)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帮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论语·子罕》)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2.材料一反映孔子什么愿望?实现愿望过程中孔子还持什么原则?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而孔子最后为什么发出吾已矣夫的感慨?结合材料四分析。(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