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11分) 青玉案 张榘【注】 被檄出郊,题陈氏...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11分)

青玉案

张榘【注】

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误,十载重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张榘(),南宋人,做过句容县县令和江东制置使参议,均处于地位低下的职位。

1.前人评论上阕羞涩一语用得妙,请简要分析妙在何处。(5分)

答:                                                                       

2.结合下阕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1.①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秋风霜露后的黄花羞答答、苦涩涩的神态;(2分)②新颖而巧妙地表现出词人此时羞愤苦涩的心情。(2分)(4分。意思对即可) 2.①对自己被“儒寇误”的悲愤;②对官场得势者的警告;③对国家命运的忧虑。(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秋风羞涩,很明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对描写秋风的神态起着形象生动的作用,从而表现出词人的羞愤苦涩的心情。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要整体感知词的内容,结合着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及注释来体会理解,“儒寇误”体现了词人的悲愤;“十载重漫”表现了作者对官场得势者的警告;“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组织答案时,先分析关键词,后体会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京城闤闠之区,窃盗极多,踪迹诡秘,未易根缉。赵尚书尹临安日,有贼每于人家作窃,必以粉书我也三字于门壁,虽缉捕甚严,久而不获。我也之名,传京邑。不曰捉贼,但云捉我也

一日,所属解一贼至,谓此即我也亟送狱鞫勘,乃略不承服,且无赃物可证,未能竟此狱。其人在禁,忽密谓守卒曰:我固常为贼,却不是我也,今亦自知无脱理,但乞好好相看。我有白金若干,藏于保叔塔上某层某处,可往取之。卒思塔上乃人迹往之冲,意其相侮。贼曰:勿疑,但往,此方作少缘事,点塔灯一夕,盘旋经夜,便可得矣。卒从其计得金,大喜。次早入狱,密以酒肉与贼。越数日,又谓卒曰:我有器物一瓮,置侍郎桥某处水内,可复取之。卒曰:彼处人闹,何以取?贼曰:令汝家人以箩贮衣裳,桥下洗濯,潜掇瓮入箩,覆以衣,舁归可也。卒从其言,所得愈丰。次日,复劳以酒食。卒虽甚喜,而莫知贼意。

一夜至二更,贼低语谓卒曰:我欲略出,四更尽即,决不累汝。卒曰:不可!贼曰:我固不累汝,设或我不复,汝失囚必至配罪,而我所遗,尽可为生。苟不见从,却恐悔吝有甚于此。卒无奈,遂纵之去。卒坐以伺,正忧恼间,闻檐瓦声,已跃而下,卒喜,复桎梏之。甫旦,启狱户,闻某门张府有词云:昨夜三更,被盗失物,其贼于府上写我也三字。尹抚案曰:几误断此狱,宜乎其不承认也止以不合犯夜,从杖而出诸境。狱卒回,妻曰:半夜后闻叩门,恐是汝归,亟起开门,但见一人以二布囊掷户内而去,遂藏之。卒取视,则皆黄白器也。乃悟张府所盗之物,又以赂卒。贼竟逃命。虽以赵尹之明特,而莫测其奸,可谓黠矣。

卒乃以疾辞役,享从容之乐终身。没后,子不能守,悉荡焉,始与人言。

(选自宋代沈淑《谐史》)

注:闤闠(huán huì)市区  舁():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尚书临安日                 尹:担任……府尹

B.但乞好好看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相当于

C.而我所,尽可为生             遗:赠送

D.享从容之乐终生                 从容:不慌不忙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我也逃脱计划的一组是(3分)  (    )

我固常为贼,却不是我也

虽缉捕甚严,久而不获

我有白金若干,藏于保叔塔上某层某处,可往取之。

覆以衣,舁归可也

卒无奈,遂纵之去

昨夜三更,被盗失物,其贼于府上写我也三字。

A③④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京城繁华市区,有一贼每次在人家中作案后,一定用白粉在门壁上写下我也三字,虽然追捕很严,但还是久久捉拿不到。

B.贼人让牢卒放他出去并告诉他回一定有宝物相赠,牢卒很痛快的答应了,贼人如约回,牢卒非常高兴,重新给贼人加上镣铐。

C.贼人让牢卒去保叔塔某层取白金,牢卒起初以为他在戏弄自己不去,贼人告诉他那里正作佛事,点燃塔灯一宿,逗留一整夜,就可以得到手了。牢卒听从了贼人的计谋,果然得到白金。

D.贼人半夜到牢狱卒的家里,把两个布袋丢在屋里就走了,牢卒后打开一看,都是金银器皿,才知道是张府被盗走的东西,又用它贿赂牢卒,贼人竟因此逃脱性命。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亟送狱鞫勘,乃略不承服,且无赃物可证,未能竟此狱。(5分)

2)几误断此狱,宜乎其不承认也。(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查看答案

"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沛公安在

 

查看答案

列句子,划线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入前为寿(如果)              B.臣壮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吾还也(还是)                D.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连词,表修饰)

 

查看答案

下列划线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行李之往                          B樊将军以穷困归丹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