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一)毋庸讳言,在英语文明依然强势的今...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一)毋庸讳言,在英语文明依然强势的今天,英语是最为通用的国际语言,政治、科技、文化的信息传播大都以英语为最主要的载体。因此,无论是个人开阔视野、提升能力,还是国家寻求发展,都不能轻视英语。不仅接引国外新知需要英语,将中国文化向国外推广也需要英语。

(二)近世以来,西方文明的的强势输入,损害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强烈地触动了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情绪,这也是当前民众反感普遍性强制学习英语的一个背景。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注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母语是根本 惊闻上海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外和东华六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只考英语和数学而不考语文,我实在是惊诧莫名,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堂堂中国高校竟然弃自己的母语于不顾,把英语作为学生的看家法宝,这也太滑天下之大不稽吧! 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上任何国家,母语都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当中饱含着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汉语言文化,就连那些漂泊海外多年的华人仍以说中国话、写中国字为自豪,现在随着国力的增强,“汉语热”在世界各地已形成蓬勃之势,我实在搞不明白我们自己的大学竟然丢弃自己的优秀文化,盲目崇洋媚外,岂不可悲可叹? 这个事件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最近几年,中学的语文教育越来越被边缘化,语文似乎成了“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后娘生的孩子。相比较而言,英语却像一匹来自西方的狼,在我们校园里长驱直入,无时无刻不在蚕食着我们的汉语言文化。现在我们的大学生几乎不学习我们的汉语,中小学的语文也逐渐被淡化,就连幼儿园传出的也是“ABCDEFG”。现在我们经常慨叹的学生文化素养低,一个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人,一个对民族语言漠然置之的人,他怎么能有文化素养呢?如果各地都仿效上海高校的做法,那无疑会把高中语文教育逼入一个更尴尬的死角,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们可以计算一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一直到高中三年,十年的时间我们把多少精力用在学英语上。进入大学,又是“四六级”“考研英语”,又是“托福雅思”“商务英语”,可以说学生把大部分学习专业课的时间用在学习英语上,但实际效果又如何呢?我们学的英语除了能应付考试,根本就上不了台面,而且除了几个走出国门或专门从事和英语有关的工作的人之外,其他的绝大部分恐怕终生再也和英语没有丝毫关系了。既然学了没用,这种纯粹是浪费学生宝贵时间的行为和图财害命有什么区别。尤其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研究生考试,不管你是学什么专业的,都必须先考英语,英语不过关,专业课再好也没用,难道国外考研究生也要先考英语吗?苏步青先生如果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在我们这个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国度里,英语难道真的那么重要吗?重要到敢跟汉语叫阵并大有取而代之之势,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上海的这六所高校将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 当然,学好英语层次更高,人生更丰富,世界更精彩,视野更开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好英语,走遍世界!但我们必须把握住,在我们学好母语的前提下学好英语才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才会使我们的文化素养更高。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由两段文字组成的材料作文。审题时应把两者结合起来理解,第一段文字显然突出了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第二段文字是当前民众对英语的反感情绪,写作时应辩证理解。既可侧重分析英语的重要性,突出英语是一门工具;也可分析民众反感的原因,学会理性看待学习英语。具体行文时要联系现实展开分析。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为下面的对联拟写一句下联。(二选一)(3分)

上联:月色映荷塘诗情一片,

下联:                   。       

上联: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

下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渐行渐远的自行车

杨树荫

1)清晨,太阳正在升起。

2)整洁的街道,幽雅宁静。粗壮的梧桐树,枝叶茂密,偶尔一阵凉风,让人神清气爽。

3)里弄,小巷,胡同口,一辆一辆的自行车,响着清脆的铃声,鱼贯而出,在宽阔的大街上,汇聚成浩荡的车流,来来往往,时有分流,又不断地合流。

4)城市苏醒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5)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各处都能见到的城市图景。只是这幅图景,已恍惚成了遥远的过去。如今的街道,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6)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上海产的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天津产的飞鸽牌自行车,轻盈简洁,是浩浩荡荡的自行车王国里的主力军,中国人踏着自行车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7)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在中国竟有着长久不变的形态。首先是价格不变,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凭票供应,到八九十年代的随处可买、随时能买,自行车的价格始终在100多元一辆,普通的工薪阶层买得起;其次,外形也不变,它的构造始终是一个车身、两只轮子,操纵在两足之间,只要凭着自己的力气,便能轮转车行。

8)自行车以自己的朴素、朴实,遍布城乡,中国人离不开自行车,自行车也一无所求地任人使用。车轮滚滚,竟然滚出了一个自行车文化。

9)自行车不疾不徐,正是其奥妙所在。疾者,即与凶险同行,一旦失控,便会头破血流;徐者,即无法行进,也会车弯人倒。不疾不徐,循势而进,这是自行车的前进方式,其实也是做人的前进方式。世间之事,快不得,慢不得,不疾不徐之为上。

10)自行车唯力而行,这又是其魅力所在。自行车的速度是人踩踏出来的,脚踏轮转,一分脚劲方有一分速度。人踏着车,争到了速度,却也造就了人的体能与毅力。物质社会,既要借助物质,又要唯力而行,尽力而为,此是人在物质世界的存亡之道。

11)自行车谦卑处世,这更是它的品德所在。它不横冲直撞,不强凶霸道;无论大路、小路、田间的路,只要有路,它都能依路而行;它卑微而立,在大千世界,只需微薄的一席之地;它供人役使,却无所索求;它给人方便,却不污染人间;它简洁朴实,没有贫富的差距,让骑车人心态平和。

12)自行车是人们漫长岁月的坚守者,艰难行程的助推器,它陪伴中国人缓慢却不停顿地从贫困通往富裕,直到汽车进入普通人家。而今,自行车竟然淡出了中国人的视野,渐渐地远去。

13)中国人已经不会安于自行车的速度,也不看重自行车的价值。汽车成为社会的新贵、新宠,铺天盖地,不可一世,并且很快取得了自行车从未享有过的地位:一条一条道路由它驰骋,一片一片空间由它占有。飞驶而来、绝尘而去的汽车,根本不会把自行车放在眼里。

14)高速的公路,疾驰的汽车,凡是路,都被汽车所占。汽车又堵住了路,路堵、车堵、人心也堵。一心求快的中国人又不安于汽车的速度,磁悬浮速度、高铁速度,接连问世,震撼人心。中国人只想快,甚至想飞腾起来,总想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15)自行车,已然是交通工具中的弱者,它不断地被边缘、被贬值。一个视速度为强势的时代,自行车的命运可想而知。

16)在技术进步的时代,我们不必为传统器具的衰落而悲哀,万物优胜劣汰,自有其客观的规律。与汽车相比,自行车的速度自然落后了许多。然而人世间,并非越快越好,倘若物质飞速地发展,而人的灵魂跟不上,岂不险乎?倘若人的灵魂、人的生命就得慢慢地行进,如此的快速,岂不悲乎?

17)其实,世上并非都在追求速度,丹麦、挪威诸国,人均收入和现代化水平都居世界之前,可谓十足的富裕国家,却照例是自行车不少于汽车,也不弱于汽车。宽广的大街上,有专设的通道让自行车自由而行,还有专门的交通法规保护自行车。人们依旧喜爱自行车,依旧每天踏着自行车上下班,包括部长、市长和白领阶层。自行车不仅让他们骑出了一个洁净的天地,也骑出了一个体魄强健的民族。

18)然而,我们已经上了快速的轨道,人们崇尚快,追求快,一切都想快,再也慢不下来了。

19)渐渐远去的自行车,留下的只是遥远的记忆。

                                       (《浙江日报》 2011129,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说(14)段对旧日清晨城市图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2.文章第8段写到车轮滚滚,竟然滚出了一个自行车文化,请联系全文概括自行车文化的主要内涵。(4分)

3.赏析文章第13段画线的句子。(4分)

4.“渐行渐远的自行车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6分)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诗经氓》)

2.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3.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禾   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此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清初画家曾借此题画。诗人做过地方官吏,熟悉农村情况。他多遭贬谪,厌倦官场。窦:水道,水沟。粗了:刚了结。

1.一、二两句,勾勒出了农村      的景象。 (2分)

2.三、四两句取象老牛,诗家评说用意很深。对诗人的用意,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查看答案

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欧阳修《伶官传序》)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所有的

C.抑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本:本来

D.此三者,吾遗也               恨:遗憾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尔无忘乃父之志       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方其系燕父子组       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C皆背晋以归梁         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D其所以失之者         尔三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4.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涵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5.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3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