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落寞 混沌 驯鸽 牵牛花 蓊蓊郁郁 B.弥...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落寞    混沌    驯鸽    牵牛花    蓊蓊郁郁

B.弥望    袅娜    脉脉    梵婀玲    青翠欲滴

C.斑驳    丰姿    风致    卢沟桥    没精打采

D.悲凉    参差    幽僻    泊来品    亭亭玉立

 

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泊”—“舶”。依据词义巧记字形:“舶来品”原指通过航船从国外进口来的物品。“舶”读bó,意思是“航海大船”。“没精打采”中“采”的意思是“精神”。依据偏旁巧计字音:“混沌”的偏旁都是“氵”;“驯鸽”中“驯”的偏旁是“马”。例如“飘渺”和“缥缈”,记住偏旁“风”和“氵”在一起,“纟”偏旁在一起。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各项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袅(nuó)   shù)    xiān)米       踌躇(chóuchú)满志

B.颓)  (chēn)目     (sì)养           图穷匕(xiàn)

C.租lìn踯躅(zhízhú)   (shà)时          zǎi)歌载舞

D(chǎn)  (yī) 郁      fàn)婀玲      渐车帷(sháng)

 

查看答案

一粒种子,就是一个梦想。每一个小的梦想都是一个大的梦想的元素。如果每人播下一粒环保的种子,就会成就拥有绿色家园的梦想;每人播下一粒宽容的种子,就会成就社会和谐的梦想;每人播下一粒奋斗的种子,就能成就民族复兴的梦想……

请以播一粒        的种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卷面整洁,字迹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共21分)

季羡林

我从没有喜欢过雾。

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

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能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从而带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1.文章的第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6分)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第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3分)

3.“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

4.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    )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    )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    )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    )了。

1.填在上文括号中的词语与课文一致的一项(    )(3分)

A.田田    装点    密密    风采

B.层层    点缀    紧紧    风采

C.田田    点缀    密密    风致

D.层层    装点    紧紧    风致

2.下列对文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无一字,却处处写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月光中,散发奇异光彩,二者的情态都是在月色映射下形成。

B.文中既写了荷叶的姿态,又写了荷花的色泽和香味。为了表现荷香似有似无,时断时续的特点,作者运用了通感手法。

C.文段在描写月下荷塘时,既写了荷塘的静态美,又写了荷塘的动态美。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D.作者面对如此美景,无比欣喜,因而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喜悦之情,淋漓尽致地直接抒发了对月下荷塘之美的热爱。

3.文段描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4.文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描写了荷花怎样的特点,请逐句赏析之。(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选择题每题3分,翻译题9分,共21分)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实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与四人火以入                   拥:持、拿

B.夫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舍:房舍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帮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B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

C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破荆州,下江陵         

D 然力足以至焉,人为可讥

况修短随化,终期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后洞游历艰难的一组是(    )(3分)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然视其左右,而记之者已少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要到达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中最重要。

B.文章指出探求事物只要尽了,即使不能到达险远之境,也没什么可后悔的。

C.作者赞美了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浅尝辄止、浮泛不实的学风。

D.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了学人治学的道理。

5.把语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3分)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分)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