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熨帖(yùn)瞥见(p...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yùnpiē 击炮pǎi潺而行(chán

B餮(tāo(jùn lèng堂大笑hōng

Cnì (zēng) 婀玲(fàn体裁衣liàng

D着脸běnggēng 击(zū无音讯(yǎo)

 

C 【解析】 试题分析:A熨(yù)帖, B隽(juàn)永, D狙(jū)击。本题着重考查了多音字、形声字的读音。熨、迫、隽、哄、量、绷、更是多音字,瞥、潺、潺、楞、昵、憎、梵、狙、杳是易误读形声字。备考要特别关注多音字与易误读形声字。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这是著名绘本作家慕容引刀的一幅漫画,请仔细品读,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历,并以推开门,往事蝴蝶般,扑面而来,我在美好的心酸里,手忙脚乱。(刀刀)题记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来表达你从漫画中读出的感悟。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不得套作或抄袭。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补出下列各句的上句或下句。(每句1分,有错即不得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蟹六跪而二螯,                     。(荀子《劝学》)

3.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韩愈《师说》)

5.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查看答案

断句(3分)(用斜线“/”给下列文段断句)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刘向《说苑》)

 

查看答案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面后面题目。 (共1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能也(游水)                           其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清楚)                           官盛则近(阿谀、奉承)

C.授之书而习其句(句子需要停顿的地方)     今其智反不能及(竟然)

D.而学于师(以……为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糊涂)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古学者必有师                      师道不传也久矣

B.吾尝终日思矣                      则群聚笑之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皆出于此乎

D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述,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D.《师说》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责备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8分)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查看答案

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共23分)

浙江的感兴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段: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埠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店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的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谨严、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间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尺,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在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是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于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年少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段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得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A.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兴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

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

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

D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

E.文章勾勒出一副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

2.文中说:看看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

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3)

 

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4)

 

3.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4)

 

4.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具体阐述。(8)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