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曾这样总结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把思考交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曾这样总结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行走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医生。诚然,人们在追求便捷,享受便捷时,无形中丢失了原来应该拥有甚至必须终身坚守的东西。作为中学生,也应该很好地自我反思: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曾丢失过什么。

请以不该丢失的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先补充完整题目。

可以叙写个人经历,也可以就此发表个人看法、抒发感情等。

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参考例文: 不该丢失的文化 古往今来,悠扬文化,而今,去了何方? ——题记 浩瀚如云,那一首首绮丽的佳篇不知撩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佳期如梦,那一阕阕仄仄平平的诗词不知动容了多少人的意愿;凝眸望远,那巍峨巨章,滚滚词藻,不知激荡着多少壮士。 ——可如今,如今的地球村,便轻而易举地开工动土,将流淌了几千年的悠扬打断根茎,让现代,真正现代了。 饿死文人的世纪 当不能再花前月下,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沧海桑田时;当那摇落漫天芳华的梧桐兼细雨不再映入眼帘时;当峨冠博带,长袍轻袖已成齑粉时——疲惫了的心,该怎样才能释放? 没有去处!人,赤裸裸的暴露在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没有去处! 文化,又岂是说去就去的,古往,又岂只是高楼大厦堆砌而成的? 季羡林大师曾倡议“国学”乃根本。中国的根,便在这儿,中国的魂,本就于此。古今多少事。悠悠,切莫让,文人骚客,在其心之初,梦之萌的地方,画上休止符。 没有诗歌的世界 我念,那红酥柔夷,香脂粉腮,定是难得的尤物;我信,那一枚红叶寄相思,蜀女的爱连梧桐叶也载不动的刻骨铭心,定是时空再移,也难再有的佳话;我怜,桃花血泪,落红流水,定是咳断了心肺,也诉不尽哀怨的相思——五千年,便就锤炼了多少凄艳、哀绝的佳话。 这些,你舍得丢吗?舍不得! 钱钟书不知倡议过多少次了,王国维大师也不知提过几遍,就连最“潮”的袁腾飞教授也倡议——人之根本,树之种粒,文化,丢不得! 黑夜寂寥,无人对月怀吟,邀玉盘,端酒觞时,这黑夜,真就黑了,没了心中的那抹光,暗下的,又岂只是世界? ——由此观之,文化,不该丢,也不能丢。 莫忘,当听到“本草纲目”时,也要想想天青色雨下,一把纸伞,撑起的一颗千年执拗的心。 莫忘,当吃到不知油滚了几遍的炸鸡炸虾时,一枚艾叶,还香着,一艘龙舟,还游着。 莫忘,当一切都充斥着尖端科技时,这远古而来,早已泛黄的纸页,是其根本。于是,自己便懂得,雨天,行于舴艋中,缓步轻移,等一缕香,看一缕魂,悠长了,几世的缠绵。 ——文化于我 而今,依旧在我心中,永驻。 莫失,莫忘。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给材料的半命题作文。审题时可从两方面思考: (1)如何理解“不该丢失”?已经不复存在的或即将消逝的生活、情感、精神…… (2) 如何表达“不该丢失”?运用对比手法,表达现实的丢失,着重表达现实中的缺失,反思现实,着重表达情感、精神的意义,突出不该丢失。 立意时要借助发散思维:可想到以下内容:孝心、同情心、责任心,自尊、信念、传统文化 母语 诗意 旋转木马(童趣) 合作……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鹰击长空                          (《沁园春·长沙》)

2.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劝学》)

3.驾一叶之扁舟,                             ,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4.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6.苟利国家生死以,____________________(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查看答案

给下面画线处断句,用“/”表示:(3分)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荀子·劝学篇》)

 

查看答案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后面题目。(24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非异也(同,性格)            而江河(横渡)

B.声非加也(快、速,引申为洪亮)     其出人也远矣(超出一般人)

C.则耻师焉,矣(疑惑)                  士大夫之(类)

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今之众人(许多人)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传也久矣                蚓无爪牙

B可怪也欤                      皆出于此乎

C.吾尝终日思矣                  则群聚笑之

D其身也,则耻师焉              善假物也

3.下列各项中不全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耻学于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吾从而师之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其曲中规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是岁,元和四年也 

5.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认为圣人与愚人分野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能不能尊师重道,虚心学习。

B.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除了他先天素质高之外,还在于他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提高自己。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9分)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现代诗歌,完成后面题目。(7分)

求乞的女孩,阳光跪在你面前

张烨

淡黄的长发披散着

宛如玉蜀黍的缨穗遮掩

珍珠般的脸盘

为着小小的愿望

你低垂着稚嫩的脖颈

默默地跪在阳光下

你是否觉得阳光也跪在你面前

就像树跪在落叶的苦难面前

1.指出阳光这一意象的内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说阳光也跪在你面前?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

梧 桐 树

丰子恺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当春尽夏初,我乐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

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样想来也就释然了。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

1.文章第段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联系全文看,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请简要概括。(4分)

 

2.文章的第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3.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

 

4.本文结尾处,作者借梧桐树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请你用自己的话作简要的阐述。(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