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 梧 桐 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

梧 桐 树

丰子恺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当春尽夏初,我乐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

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样想来也就释然了。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

1.文章第段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联系全文看,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请简要概括。(4分)

 

2.文章的第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3.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

 

4.本文结尾处,作者借梧桐树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请你用自己的话作简要的阐述。(4分)

 

 

1.①新桐初乳(或者“春尽夏初,梧桐生叶”)②绿树成阴(或“夏季时分,绿树成阴”)③梧桐叶落(或“秋冬时节,梧桐叶落”)(一点1分,两点2分,答全三点给4分) 2.极力写了梧桐树的叶子之多之大、绿意之浓之深(2分)。这样写既为下文写“眼看见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蓄势(2分),又为作者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作铺垫(2分)。 3.发现“新乳”、“绿叶成阴”时亲切、欣喜;看见“梧桐叶落”时无奈、伤感;领悟自然、人生和艺术真谛时平静、释然(每点2分)。 4.拥有梧桐的人未必能理解和欣赏它,自然和艺术也是这样。(2分)形式的拥有并不是真正的拥有;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2分)(如只照抄“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给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抓住第②段开头“当春尽夏初,我乐见新桐初乳的光景”,第③段开头“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第④段开头“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这几个句子中明显带有时间词的句子来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环境描写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应想到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蓄势这样的术语。具体解答可抓住第④段最后“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这个关键句子来揣摩。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解答时可抓住第②段中“当春尽夏初,我乐见新桐初乳的光景”中的“乐见”,第④段中“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中“悲哀”,第⑤段最后“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样想来也就释然了”中的“释然”这些富含感情色彩的句子,就可把握住作者的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很明确“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据此可探讨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为形式的拥有并不是真正的拥有;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弱势群体,是指社会上处于弱势、底层、被动地位等状态下的某类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都有可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对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的关注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请拟一条以关注弱势群体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词。(仅写关注弱势群体为无效)

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生动而有感情。20字以内。(4分)

                                                                            

 

查看答案

仿照所给的句子续写,使语句前后连贯,构成排比句。(4分)

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点亮一支蜡烛;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放在横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满足全球华人寻根谒祖的精神需求。学术界应加大力度,深化研究,不断推出新的成果,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新贡献。 

确认伏羲的始祖地位,研究和弘扬伏羲文化,有利于维系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

对伏羲及伏羲文化,特别是龙文化的起源、传播和发展轨迹的深入研究

有益于团结和调动海内外同胞的共同情感

伏羲文化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是最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

有利于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的源流发展过程

唤起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敦宗睦族的赤子之情,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A①⑤③④②⑥   B②⑤③④①⑥   C④①③⑥②⑤   D④②⑥①⑤③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又称曲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题目。

B. 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次运动的倡导者,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持摈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赫尔曼·黑塞,诗人、小说家,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

D.老舍,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是一位京味儿很浓的作家,如《骆驼祥子》、《茶馆》等小说,都是用北京话写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没语病的一项是(    )

A.你是否用心地揣摩过《像山那样思考》一文里那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沉的情感?这是你获得与作者同样感动的关键。

B.在如今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应该善于从诸如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一切出版物中获取新的知识。

C .暴雨袭来,姚城告急!部队官兵紧急支援,奋战在抗洪救灾第一线:转移受困群众,清扫灾后垃圾……等等。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D菲特台风带着温润的水汽进入大陆,云系撞上南下的冷空气后,形成了很长的降雨倒槽(倒槽可以理解为一条水汽通道),余姚很不幸,恰位于这个降雨倒槽云最厚实区域对应的地方,这是特大暴雨集中的成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