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珍 惜 愤 怒 毕淑敏 小时候看电影《虎门销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毕淑敏

小时候看电影《虎门销烟》中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了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

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寒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反应。

怒与长寿,好象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

人们渴望健康,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

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小悲小喜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倒拔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幽深似海似水波不兴却蕴育极大张力的愤怒。

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沉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

喜可以伪装,愁可以伪装,快乐可以加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惟有愤怒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一瞬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

喜更像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枯涩之外别有滋味。惟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的付出。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你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愤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

珍惜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美。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先抑后扬法,先写愤怒的对人不利,后写人应当珍惜愤怒。

B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一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

用。

C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一句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愤怒才能使生命充满

活力。

D文中写、写、写快乐、写孤独忧郁的目的是为了反衬愤怒的真实赤裸而

新鲜

E结尾段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一句是作者向人们发出呼吁,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当珍惜和保持愤怒的权利。

2.作者主张珍惜愤怒,其理由是:(6分)

   1            2              3           

3.林则徐主张制怒,作者则主张珍惜愤怒,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4.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使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含义是什么?

4分)

 

1.C、E 2. ①愤怒是人们正常情感之一,人生不能没有它。②各种情感中,惟有愤怒最真实。③愤怒可以使人做出辉煌业绩。 3.不矛盾,林则徐主张“制怒”,一是针对愤怒的消极方向,一是他所处的环境使然;作者主 张“珍惜愤怒”,是对愤怒积极有价值的一面说的。 4.暗喻(比喻):愤怒是人生命力的瞬间强烈释放,它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解析】 1. 试题分析: C、双刃利剑是说存有利弊,而不是只说“只有愤怒才能使生命充满活力”一面之意;E、 “作者向人们发出呼吁,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当珍惜和保持愤怒的权利”错误,文中有“不丧失理智”的条件。(4分,每答对一个给2分)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分析。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这与阅读中筛选与整合是有一定的关联的。文章的内容,可以 是指某词某概念的意思,也可以是语句的含义,也可以是语段的结构内容或全文结构内容的理解分析或概括,也可以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阅读原文可知,作者主张“珍惜愤怒”,其理由是:愤怒是正常情感,它最真实,可使人创造业绩等。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阅读原文可知,两者看似矛盾,实则是各自站在不同的历史境况下的正确选择。林则徐主 张“制怒”,他是面对西方列强入侵,国内局面不稳定,而希望自己能够冷静面对乱局的人生态度,他看到了“愤怒”的消极作用;作者主张“珍惜愤怒”,而是站在积极的、有价值的一面说的,认为“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等。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比喻句的使用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提升可读性。使所写文章更加生动、具体,有利于 读者更好的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境。比喻句的作用(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在习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画得入木三分。题中把“愤怒”比喻为“双刃利剑”,暗示了应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去理解。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

2.在雨的哀曲里,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

香般的惆怅。

3.又前而为歌曰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是以谓之文也。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题目。(8分)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该词上片写了哪些意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下面句子中那个词用得好?为什么?(至少写出两个)(4分)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凌之耻除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每小题2分,共10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C.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越国鄙远                  既东

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

A.两个相同,两个不同

B.两个不同,两个不同

C.两个相同,两个相同

D.两个不同,两个相同

3.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4.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

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

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共其乏困

B.秦伯说,与郑人盟             无能为也已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忍                  

D.秦王必说见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