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水仙子 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水仙子  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释:归梦:梦归故乡。二老:指年老的双亲。

1.题目为夜雨,但全曲却无一个字,那么作者是如何写的?请简要分析。

2.这首曲子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用间接的方法,通过“夜雨”落在梧桐、芭蕉上的声音,使人想见滴滴答答的夜雨。(4分) 2.漂泊的孤苦、对家乡的思念、对父母的怀想。(4分,少一点减1分,答3点得到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梧桐”、“芭蕉”、“夜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全曲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曲的起首句以雨打梧桐破题,烘托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萧瑟落寞氛围。午夜梦回,再难入眠。“落灯花棋未收”,夜阑静,灯花落尽,雨声未停,滴滴犹如敲棋一般。本文以间接抒情的手法,借“雨”打在梧桐、芭蕉上的声音来写雨声。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曲写旅人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言短意长。起三句鼎足对,妥帖自然,没有一点做作的痕迹,见出作者的功力。中间段点出痛苦根源,由感而发,语淡味浓。各种情景均古已有之,文人骚客早已描写尽致,在作者笔端却自有一番滋味,全因末三句:“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十年之间经历了多少事,而远在江南的双亲却总在为久客不归的游子担心。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亲情。遂使此曲更加独特,深扣人心。末句“都在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荡气回肠之功。人总是在年华老去、潦倒他乡、沧桑落寞时,才会回首天涯,“枕上十年事”似乎说尽了作者的无力与无成,文已尽而意有余。徐再思北上旅居已是中年,郁郁不得志,华发新生,不得不感慨江南子弟他乡老的落魄和无奈。十年游宦归梦远,让他感到十分惆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分)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

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1)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注:(1)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读音qǐ sǎng

1.选出对下列加点实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亦不可久也。             丧:失去地位,流亡在外。

B孺子其图之!               孺子:儿童、小孩。

C.或敢有他志,以君义。     辱:使受辱,译成辜负

D.子显以致命于穆公。         致命:传达意见。

2.选出字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A. 孺子其辞焉!          B. 孺子其图之!

C. 而天下其孰能说之?    D. 吾其还也。

3.将以下几句话分为四组,最能表现子犯深谋远虑的一项是(    

孺子其辞焉 !    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 。    父死之谓何?

又因以为利 ,而天下其孰能说之?    仁夫公子重耳!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⑤

4.下列译句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    仁夫,公子重耳!

A常在这时亡国,也常在这时兴国。           仁慈啊,公子重耳!

B常在这时亡国,也常在这时兴国。           公子重耳是个仁厚的人啊!

C常在这时失去政权,也常在这时得到政权。   仁慈啊,公子重耳!

D常在这时失去政权,也常在这时得到政权。   公子重耳是个仁厚的人啊!

5.下列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子犯劝重耳拒绝穆公的建议,因为距离太远,奔丧太危险了。

B.因为容易引起天下人的误解,所以子犯劝重耳拒绝穆公提出的让他趁丧乱之际回国夺权的建议。

C.穆公即秦穆公,乃春秋五霸之一,他高度评价了重耳拒绝自己提出的建议,认为是义举,重耳是仁爱之人。

D.子显就是上文的,也是文中的,他是秦穆公的儿子,他非常重视重耳的哭而起,起而不私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唯君图之     B子犯请击之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邻之厚,君之薄也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句式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B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状语后置)  D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过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烛之武退秦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