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隐逸传》)

1.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                   字:书法    

B.遨与李振故善                                  善:善良

C.世以为三高士                               目:看作               

D.与乎石门之异矣                              徒:门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遨入少室山为道士                今其智反不能及

B.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          及其所既倦

C徙居华阴,欲求之                击沛公于坐

D.鼓无一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不焉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4分)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3分)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分)

 

1.C 2.D 3.B 4.(1)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得罪”1分,“省”1分,“由是”1分,“高”1分。) (2)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验”1分,“信然”1分,“不之求”1分,) (3)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大”1分,“延”1分,“以为”中“以”的宾语必须翻译出来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A 字:人的表字;B;善:友善,交好D 徒:同一类的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之”“乃”“因”“焉”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D.都是语气词,A.于是,就;竟,却,B.代词,他;动词,到,往,C.于是;趁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 解额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考点所说的“评价”与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阅读要求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对文中体现的内容进行主观的评价。得出的结论不是文章本来的,是在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赏析基础上进行的主观的理解,突破了单纯的文字理解,进入高层次的要求,体现出“这一个”特点,更具有主观能动性、思辨能力、创造力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结合语境分析可知,B.“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无据。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得罪”“省”“由是”“高”,(2)“验”“信然”“不之求”(宾语前置)(3)“大”“延”“以为”即“以(之)为”中“以”的宾语必须翻译出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去掉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郑遨种田,罗隐之靠卖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甚至抛妻离子而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与乎石门这些人真是不同啊。 与郑遨同时的还有一个叫张荐明的,是燕地人。张荐明年少时凭借儒学修养在河朔一带受到称赞,后来离家作了道士,通晓老子、庄周的学说。高祖召见他,问“道家思想可以用来治国么?”他回答说:“道,涵盖万物奥妙而成就一家之言论,得到它的精华,安居于衽席之上就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张荐明听到宫中报时的鼓声,对高祖说:“陛下听到这鼓声了么?它的声音单一,五音十二律,鼓声不在其中,但是能调和这些声音的却是鼓。一,是万事之本源,能坚守一的人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认为这话很正确,赐给他通玄先生的称号,后来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终老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新道德主义这一提法,是与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相对而言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区分知识与道德领域。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不管旧儒家还是新儒家,虽然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与变异,但在本质上,都未能区分开知识与道德,甚至坚决反对这种区分。这就是中国传统道德主义的核心纲领:知行合一。即统一知识与道德。

中国哲学始终强调的是知行合一与体用不二,知识、理性、理论总要紧紧围绕现实来做文章,并形成了中国实用理性传统。由于这种传统,直到今天人们仍未自觉意识到康德区分思维与存在的伟大启蒙作用,包括中国当代第一流的思想家们,都希望用中国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来批判康德。他们都认为康德割裂了天人合一这一道德宇宙论的哲学核心。而从根本上暴露的是,这些新旧儒者不能容忍区分知识与道德,即不能让道德脱离经验世界,变成先验的存在。

那么,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在经验世界中的具体的是怎样的呢?表面上孔子与康德一样,都提出道德高于知识,但是孔子虽毕生抬举道德,高扬人的伦理主体性,但由于他只是在经验世界中进行这种活动,所以他标举的道德价值,仍是不够崇高,不够道德。把道德与实用挂靠起来,以某种经验范式作道德标准,就必然会鼓励各种冒牌伪劣产品涌现,产生伪君子和假道学。因此,与儒家伦理理想总建立在某种模范典型上完全相反,康德认为,由榜样而求道德,恰是加于道德的致命伤。

从功利、知识角度探寻道德,事实上总是为恶披上道德外衣。道德的世俗标准,也会扼杀道德的真实源泉,为不道德、伪道德大开方便之门。知行不仅不能统一,合乎道德,而且越有知识,就会伪装得越隐蔽,危害也越大。于是,知识成为伪道德的根源。所以俗谚谓: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所以章太炎先生说:农人于道德为最高知识愈进,……则离道德也愈远。毛泽东先生甚至讲手上脚上沾着牛屎的农民也比知识分子干净,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看到了知识与道德的分裂与背道而驰。

基于以上反思与觉悟,新道德主义者就必须在区分知识与道德的基础上提倡道德高于知识,由此看来,不建立起超验的道德本体,不下大气力培养中国人性对纯洁道德理念的信仰,不把知识与道德隔绝开来,而想重建中国道德文化,恐怕仍然只会是对传统文化的再次非理性的利用和盲目开垦,最终仍不会在人们心中树起道德的原则。

1.下列对于道德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道德主义是与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相对而言的,前者能区分知识与道德领域,而后者的核心纲领

是知行合一。

B.新道德主义者与传统道德主义者对道德的看法从本质上讲是有相同之处的,他们都提出了道德高

于知识的观点。

C.康德区分思维与存在的哲学思想对新道德主义者产生了启蒙作用,促使他们区分知识与道德。

D.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不与经验世界相脱离,不让道德变成先验的存在,而新道德主义则与之相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人们还不能自觉意识到康德区分思维与存在的伟大启蒙作用,是因为中国的实用理性传统。

B.孔子虽然提出了道德高于知识,但由于他所讲的道德脱离不了经验世界,所以他标举的道

德价值,仍是不够道德的。

C.毛泽东先生讲手上脚上沾着牛屎的农民也比知识分子干净,可见道德大旗是擎在劳动人民手中的。

D.如不能区分知识与道德,而从功利、知识角度探寻道德,那就是为恶披上道德外衣,为不道德、伪

道德大开方便之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下大气力培养中国人性对纯洁道德理念的信仰,把知识与道德隔绝开来,就能最终在人们心中

树起道德的原则。

B.道德与实用是不能联系起来的,若以某种经验范式作道德标准,就必然会鼓励各种冒牌伪劣产品涌

现,产生伪君子和假道学。

 C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仗义负心的两相对照,说明知行不能统一,

知识与道德是分裂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D.道德高于知识的成立,是建立在区分知识与道德两大领域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道德是道德,知

识是知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没有辉煌和光明,只有灰暗和贫困的青年,请教一位经常和别人谈论命运的禅师:我的命运在哪里?禅师让他伸出左手,看了他手掌上的生命线”“事业线之后,要他将手掌再慢慢握起来,问:你说这几条线在哪里?那青年答:在我手里啊!说完,他恍然大悟:原来命运就在自己手里啊!

请以握住你的左手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对其中画线的部分进行修改。

沿江两岸,苍翠的林木,山花吐香,危崖耸峙,满布奇石,泉流瀑飞,清风送爽,雄奇险绝中

透出清丽妩媚。

1.画线部分的语序应调整为(只填序号)____________(2)

2.其中短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分别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能使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2)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3分)

钱学森的遗产(节选)

安 然

每一颗巨星的陨落,都会让我们伤感一番,都会让我们头顶的星空黯淡些许。然而,似乎很少有一颗巨星之殇,会如钱学森的离去一样,引起从上至下的深切关注。

在中国,很少有一位科学家能取得如此卓越的专业成就,同时其命运与政治、民族、时代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更鲜有一位科学家,能如此涉猎如此广泛的领域。

在中国,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

大多数人从走进学校的那一天起就认识了他——教学楼的墙壁上总是悬挂着中外科学巨匠们的画像用以激励学生,钱学森就是其中的一位。俊逸的外表、优雅的气质、和蔼的微笑、深邃的眼光、圆阔的额头、稀疏的头发。在无数青年人的脑海里,钱学森定格了一个完美的科学家形象。

在这个国家,对钱学森的尊重,几乎就象征着对知识、对科学的崇尚。

导弹、卫星、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学,钱学森的专业领域虽然并不直接关乎民生,但是,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却能够被许许多多普通老百姓津津乐道,因为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个爱国者、一名军人;是一种精神、一种骄傲。一个从美国人的软禁中挣脱出来返回祖国的科学英才,他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当这个故事契合了中国人传统中的家国情怀和现实中的政治热情的时候,一个科学英雄就矗立起来了,早已超越了科学技术本身。而他所创建和领导的航天事业,让他的祖国能够发射导弹,把卫星送上天,从一个处在冷战时代的落后国家,到迅速拥有了强大防御能力的国家——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计来说,钱学森的功绩似乎如何解读都不为过。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

1950年以后,他在美国麦卡锡运动泛滥成灾,自己受到无端指控,行动自由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而且被吊销了国防部的通行证而无法再继续参与机密军事科技研究的情况下,为了转移美方的注意力,及时调整心态,进入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并最终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在他回国之后,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为健全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体系,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

20世纪80年代初,他提出了由系统工程、系统学、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等理论组成的系统科学思想。至此这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似乎找到了解读科学问题的万能钥匙,他快速地挣脱了导弹轨迹的束缚,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科学理论的路线,开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

他开始审视中医,他写道:我并不是一个中医,但我认为传统医学是个珍宝,因为它是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钱学森对于中医的论述显然没有他卫星上天的成就那般令世人信服,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和他的追随者不断解读更广泛领域的科学问题。

1958年,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的文章,此文被视为钱学森对建筑与城市研究的肇始。后来钱学森公开提出:要发扬中国园林建筑,特别是皇帝的大规模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钱称之为山水城市。在他的倡议下,1993227在北京召开了山水城市座谈会,钱学森在为此次大会寄来的书面发言中说:山水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山水城市不该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吗?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观总能被应用到不同领域而推出新的理论。比如,他和年轻学者张沁文于1980年提出了农业系统工程理论,用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的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这个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尽管让他的同胞最为他自豪的,还是他那些最为宏大的作品——震天动地的导弹、划过苍穹的卫星,但理解钱学森,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有删改)

1.文章的第二段具有怎样的作用? (4)

2.本文题目是钱学森的遗产,钱学森给后人留下了哪些丰厚的遗产?请分条陈述。(7)

3.钱学森是科学家、导弹之父,本文不但介绍了他在航天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还重点介

绍了他在其他领域的突出贡献。这样写是否会导致详略不得当,重点不突出?请谈谈你的看法。(4)

4.本文为人物评传性文章,文中处处充盈着作者对传主的崇敬赞美之情。文中说:在中国,

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结合原文,探究他诠释了怎样的科学家的内涵。(8)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

2.你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江山此夜寒中哪一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4)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