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新道德主义这一提法,是与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相对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新道德主义这一提法,是与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相对而言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区分知识与道德领域。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不管旧儒家还是新儒家,虽然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与变异,但在本质上,都未能区分开知识与道德,甚至坚决反对这种区分。这就是中国传统道德主义的核心纲领:知行合一。即统一知识与道德。

中国哲学始终强调的是知行合一与体用不二,知识、理性、理论总要紧紧围绕现实来做文章,并形成了中国实用理性传统。由于这种传统,直到今天人们仍未自觉意识到康德区分思维与存在的伟大启蒙作用,包括中国当代第一流的思想家们,都希望用中国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来批判康德。他们都认为康德割裂了天人合一这一道德宇宙论的哲学核心。而从根本上暴露的是,这些新旧儒者不能容忍区分知识与道德,即不能让道德脱离经验世界,变成先验的存在。

那么,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在经验世界中的具体的是怎样的呢?表面上孔子与康德一样,都提出道德高于知识,但是孔子虽毕生抬举道德,高扬人的伦理主体性,但由于他只是在经验世界中进行这种活动,所以他标举的道德价值,仍是不够崇高,不够道德。把道德与实用挂靠起来,以某种经验范式作道德标准,就必然会鼓励各种冒牌伪劣产品涌现,产生伪君子和假道学。因此,与儒家伦理理想总建立在某种模范典型上完全相反,康德认为,由榜样而求道德,恰是加于道德的致命伤。

从功利、知识角度探寻道德,事实上总是为恶披上道德外衣。道德的世俗标准,也会扼杀道德的真实源泉,为不道德、伪道德大开方便之门。知行不仅不能统一,合乎道德,而且越有知识,就会伪装得越隐蔽,危害也越大。于是,知识成为伪道德的根源。所以俗谚谓: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所以章太炎先生说:农人于道德为最高知识愈进,……则离道德也愈远。毛泽东先生甚至讲手上脚上沾着牛屎的农民也比知识分子干净,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看到了知识与道德的分裂与背道而驰。

基于以上反思与觉悟,新道德主义者就必须在区分知识与道德的基础上提倡道德高于知识,由此看来,不建立起超验的道德本体,不下大气力培养中国人性对纯洁道德理念的信仰,不把知识与道德隔绝开来,而想重建中国道德文化,恐怕仍然只会是对传统文化的再次非理性的利用和盲目开垦,最终仍不会在人们心中树起道德的原则。

1.下列对于道德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道德主义是与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相对而言的,前者能区分知识与道德领域,而后者的核心纲领

是知行合一。

B.新道德主义者与传统道德主义者对道德的看法从本质上讲是有相同之处的,他们都提出了道德高

于知识的观点。

C.康德区分思维与存在的哲学思想对新道德主义者产生了启蒙作用,促使他们区分知识与道德。

D.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不与经验世界相脱离,不让道德变成先验的存在,而新道德主义则与之相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人们还不能自觉意识到康德区分思维与存在的伟大启蒙作用,是因为中国的实用理性传统。

B.孔子虽然提出了道德高于知识,但由于他所讲的道德脱离不了经验世界,所以他标举的道

德价值,仍是不够道德的。

C.毛泽东先生讲手上脚上沾着牛屎的农民也比知识分子干净,可见道德大旗是擎在劳动人民手中的。

D.如不能区分知识与道德,而从功利、知识角度探寻道德,那就是为恶披上道德外衣,为不道德、伪

道德大开方便之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下大气力培养中国人性对纯洁道德理念的信仰,把知识与道德隔绝开来,就能最终在人们心中

树起道德的原则。

B.道德与实用是不能联系起来的,若以某种经验范式作道德标准,就必然会鼓励各种冒牌伪劣产品涌

现,产生伪君子和假道学。

 C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仗义负心的两相对照,说明知行不能统一,

知识与道德是分裂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D.道德高于知识的成立,是建立在区分知识与道德两大领域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道德是道德,知

识是知识。

 

1.B 2.C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 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就要既明确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又明确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分析可知,B.“新道德主义者与传统道德主义者对道德的看法从本质上讲是有相同之处的”错。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结合原文可知:C.“毛泽东先生讲手上脚上沾着牛屎的农民也比知识分子干净”是为了证明“知识成为伪道德的根源”“知识与道德分裂”甚至“背道而驰”。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即赞成什么,或者反对什么。“概括”是指在读懂所给材料后能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结合原文可知:A.“只要……就……”表示的是充分条件关系,原文分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没有辉煌和光明,只有灰暗和贫困的青年,请教一位经常和别人谈论命运的禅师:我的命运在哪里?禅师让他伸出左手,看了他手掌上的生命线”“事业线之后,要他将手掌再慢慢握起来,问:你说这几条线在哪里?那青年答:在我手里啊!说完,他恍然大悟:原来命运就在自己手里啊!

请以握住你的左手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对其中画线的部分进行修改。

沿江两岸,苍翠的林木,山花吐香,危崖耸峙,满布奇石,泉流瀑飞,清风送爽,雄奇险绝中

透出清丽妩媚。

1.画线部分的语序应调整为(只填序号)____________(2)

2.其中短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分别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能使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2)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3分)

钱学森的遗产(节选)

安 然

每一颗巨星的陨落,都会让我们伤感一番,都会让我们头顶的星空黯淡些许。然而,似乎很少有一颗巨星之殇,会如钱学森的离去一样,引起从上至下的深切关注。

在中国,很少有一位科学家能取得如此卓越的专业成就,同时其命运与政治、民族、时代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更鲜有一位科学家,能如此涉猎如此广泛的领域。

在中国,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

大多数人从走进学校的那一天起就认识了他——教学楼的墙壁上总是悬挂着中外科学巨匠们的画像用以激励学生,钱学森就是其中的一位。俊逸的外表、优雅的气质、和蔼的微笑、深邃的眼光、圆阔的额头、稀疏的头发。在无数青年人的脑海里,钱学森定格了一个完美的科学家形象。

在这个国家,对钱学森的尊重,几乎就象征着对知识、对科学的崇尚。

导弹、卫星、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学,钱学森的专业领域虽然并不直接关乎民生,但是,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却能够被许许多多普通老百姓津津乐道,因为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个爱国者、一名军人;是一种精神、一种骄傲。一个从美国人的软禁中挣脱出来返回祖国的科学英才,他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当这个故事契合了中国人传统中的家国情怀和现实中的政治热情的时候,一个科学英雄就矗立起来了,早已超越了科学技术本身。而他所创建和领导的航天事业,让他的祖国能够发射导弹,把卫星送上天,从一个处在冷战时代的落后国家,到迅速拥有了强大防御能力的国家——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计来说,钱学森的功绩似乎如何解读都不为过。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

1950年以后,他在美国麦卡锡运动泛滥成灾,自己受到无端指控,行动自由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而且被吊销了国防部的通行证而无法再继续参与机密军事科技研究的情况下,为了转移美方的注意力,及时调整心态,进入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并最终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在他回国之后,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为健全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体系,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

20世纪80年代初,他提出了由系统工程、系统学、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等理论组成的系统科学思想。至此这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似乎找到了解读科学问题的万能钥匙,他快速地挣脱了导弹轨迹的束缚,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科学理论的路线,开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

他开始审视中医,他写道:我并不是一个中医,但我认为传统医学是个珍宝,因为它是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钱学森对于中医的论述显然没有他卫星上天的成就那般令世人信服,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和他的追随者不断解读更广泛领域的科学问题。

1958年,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的文章,此文被视为钱学森对建筑与城市研究的肇始。后来钱学森公开提出:要发扬中国园林建筑,特别是皇帝的大规模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钱称之为山水城市。在他的倡议下,1993227在北京召开了山水城市座谈会,钱学森在为此次大会寄来的书面发言中说:山水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山水城市不该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吗?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观总能被应用到不同领域而推出新的理论。比如,他和年轻学者张沁文于1980年提出了农业系统工程理论,用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的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这个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尽管让他的同胞最为他自豪的,还是他那些最为宏大的作品——震天动地的导弹、划过苍穹的卫星,但理解钱学森,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有删改)

1.文章的第二段具有怎样的作用? (4)

2.本文题目是钱学森的遗产,钱学森给后人留下了哪些丰厚的遗产?请分条陈述。(7)

3.钱学森是科学家、导弹之父,本文不但介绍了他在航天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还重点介

绍了他在其他领域的突出贡献。这样写是否会导致详略不得当,重点不突出?请谈谈你的看法。(4)

4.本文为人物评传性文章,文中处处充盈着作者对传主的崇敬赞美之情。文中说:在中国,

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结合原文,探究他诠释了怎样的科学家的内涵。(8)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

2.你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江山此夜寒中哪一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4)

 

查看答案

默写下列名句。

1.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士皆瞋目,              。( 《荆

轲刺秦王》 )

2.惨象,_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