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1分) 荷 叶 伞 李广田 我从一座边远的古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1分)

荷 叶 伞

李广田

我从一座边远的古城,旅行到一座摩天的峰顶,摩天的峰顶住着我所系念的一个人。

路途是遥远的,又隔着重重山水,我一步一步跋涉而来,我又将一步一步跋涉而归,因为我不曾找到我所系念的人。——因为,那个人也许在更遥远的地方,也许在更高的峰顶,我怀着满怀空虚,行将离开这个圣地。但当我以至诚的心为那人祷告时,我已经得到了那人恩惠,我的耳边又仿佛为柔风送来那人的言语:

给你这个——一把伞。你应当满足,因为这个可以使你平安,可以为你蔽雨。于是,我手中就有一把伞了,而我的满足却使我洒下眼泪。

我细看我的伞,乃是一把荷叶伞,其大如荷时,其色如荷叶,而且有败荷的香气。心想:方当秋后,众卉俱摧,惟有荷叶,还在水面停留,如今我打了我的荷叶伞,我正如作了一枝荷叶的柄,虽然觉得喜欢,却又实在是荒凉之至。我向着归路前进,我听到伞上的雨声。

天原是晴朗的。正如我首途前来时的心情,明白而澄清,是为了我的伞而来的雨吗?还是因为预卜必雨而才给我以伞呢?这时天地黑暗,云雾迷蒙,不见山川草木,但闻伞上雨声。共初我还非常担心,我衣,我履,万一拖泥带水,将如何行得几千里路。但当我又一转念时,我乃寂寞地一笑了:哪有作为一枝荷叶梗而担心风雨的呢,白莲藕生长泥里,我的鞋子还怕什么露水。何况我的荷叶伞乃是神仙的赠品。

雨越下越大,而我却越感觉不安。因为我这时才发现出我的伞的妙用:雨小时伞也小,雨大时伞也大,当时雨急,我的伞也就渐渐开展着,于是我乃重致我的谢意。

忽然,我觉得我的周围有变化了,路上已不止我一个行人,我仿佛看见许多人在昏暗中冒雨前进。雨下得很急,他们均如孩子们在急流中放出的芦叶船叶儿,风吹雨打,颠翻漂没。我始觉得不安了。我恨我的伞不能更大,大得像天幕;我希望我的伞能分做许多伞,如风埂中花叶满江湖,我的念头使我无力,我的荷叶已不知于几时摧折了。

我醒来,这窗外的风雨正急。                             (选自李广田散文《雀蓑记》)

1.、本文所描的主要对象是荷叶伞,你能解读出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吗?(5分)

2.、你是如何理解雨小时伞也小,雨大时伞也大这句话含义的?(6分)

3.获赠荷叶伞后的心路历程产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6分)

4.、以下是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4分)

A.通观全文,《荷叶伞》描写的应该是一个梦境,但却是以逼真的口气来加以叙述的。

B我醒来,窗外的风雨正急一语双关:风雨正急,我前行的脚步正急。

C.本文第8段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中写荷叶摧折,所表达的是另一层面的无奈:个人能力有限,难以拯救众生。

E.全文托物抒情,荷叶伞,既能遮挡风雨,又可使人迎接雨后睛空。

 

1.“荷叶伞”与人生的风风雨雨结伴而行,它象征着人在困境中坚强不屈的精神。 2.人的坚强意志常随生活中遭遇的挫折而起变化:愈挫愈奋,愈挫斗志愈坚。(意思对即可) 3. ①“洒下眼泪”,因为“伞”上的声音使我非常“担心”。②“寂寞地一笑”,因为“荷叶伞”使我不必担心风雨。 4. BE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里的荷叶伞已不是普通的伞,它的意义已经升华,作为神秘的获赠之物,它在充满感情色彩的同时也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意蕴。它不仅能为“我”遮风挡雨,而且“雨小时令也小,雨大时伞也大”,它也成为了’生命里与人生之风雨相伴而生的东西,是一种抵抗风雨的本能,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雨小时伞也小,雨大时伞也大”,它也成为了生命里与人生之风雨相伴而生的东西,是一种抵抗风雨的本能,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在这里,它已经成为了独具人格化的形象,成为了作家人格精神的体现。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我们可以梳理出作家的叙述脉络和情感轨迹:寻找梦想(充满希望)——不得而归(满怀空虚)——被赠伞(心怀感动)——做伞柄(喜欢却荒凉而孤独)——下雨(初担心自己淋雨)——雨大(觉悟后敢于面对困难)——希望伞大而多(却无力改变现实)——荷叶摧折(梦碎)——醒来风雨正急(现实仍然残酷)。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B项“窗外的风雨正急”喻指现实仍然残酷;E项,“又可使人迎接雨后睛空”错,从原文看“他希望伞大伞多,为行人遮风挡雨,然而却无能为力,最终荷叶摧折,终而梦醒”,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无奈与无助。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出下列各句名篇的空缺部分(54题)(每空1分,共8分)

1.鹰击长空,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      ,消散了,甚至她的       ,丁香般的惆怅。(《雨巷》)

3.          ,是夕阳中的新娘,          ,在我的心头荡漾。(《再别康桥》)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5.          ,相去复几许?          ,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幸存者

高凯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

1.这首诗第一句用描写暴风雨,有什么作用?(4分)

2.赏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4)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矣!梁以此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召故所知豪吏,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栎(yuè)阳:秦置栎阳县,在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蕲():秦置蕲县,汉属沛郡。狱掾(yuàn):狱曹的属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阴:暗中

B毋妄言,                    族:灭族

C梁以此籍                      奇:感到……不一般

D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谕:明白、知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

B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小大之狱,不能察,必以情

C召故所知豪吏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不能办,此不任用公        令辱之,激怒其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籍的爷爷是为秦将王翦所杀的楚国大将项燕。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大将,其姓氏源于他们的封名。

B项籍小时候对习字和剑术并不感兴趣,直到他的季父项梁传授他能够胜过众人的兵法,他才认真习。

C项籍跟项梁一起去观看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时,项籍说的话表达了他想建功立业、主宰天下的雄心志。

D项籍配合项梁杀死了会稽郡守之后,又一连杀一百来人。起事成功后,项梁做会稽郡守,项籍为将。

4.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4)

2)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4)

3)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此不任用公。”(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作为一种时尚,文身备受当今年轻人的欢迎。实际上,这一风尚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就已经出现,被称为刺青。在唐代之前,刺青最初并非为了纯粹的时尚审美需求而出现,而是与一种对犯人惩罚的手段——墨刑有着密切的关系。

墨刑又称黥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之一。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其具体做法,先在犯人的脸上或额上用刀刻出文字或图案,再染上墨,把它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墨刑是五刑中最轻微的一种,然而,即便如此,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代,子女不能随意损害其身体,墨刑也就成为对有罪之人的严厉惩罚,能使其蒙受终生的耻辱。墨刑的由来与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关,但不同的是这种刑罚毫无审美功能,反而带有震慑、警戒、惩处的意味,它作为刑罚一开始就与违法乱纪者联系在一起。

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唐代中晚期,首都长安乃至全国范围内就已经出现了街肆恶少纯粹出于自愿、在身上黥刻文字或图案的刺青现象,当时刺青的方法几乎和今天的文身无异。就工具而言,刺青多是用针刺于表皮,而非以刀刻划;就身体部位而言,刺青者倾向于刺在臂上或身上等可被衣服覆盖之处,而非在脸上或额头等显而易见的部位;就文字或图案而言,刺青因出于自愿而带有较强的个人喜好色彩或趣味性,刺青的内容,除了山水之外,还有人选择一些印章、与个人经验有关联的诗句或具有神秘色彩的图案。曾有一个街卒在自己身上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为众人熟知的诗歌及相应的插图,荆客陈至把此人唤作白舍人行诗图,话虽似刻薄,然而十分形象,令人忍俊不禁。仅就这一类文身而言,实际上是无伤大雅的,无非是为了自娱,同时又引起他人的关注,并不会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唐代以后,有的刺青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带有反抗、叛逆色彩的标志。《水浒传》里宋代梁山好汉史进,虽然正是凭着身上的九条青龙文身得到了九纹龙的美称,但他在身上刺青龙这一图案本身就暗含了某种令人不安的意图。当局者对将具有政治敏感性、僭越色彩的称号文在自己身上,并借此煽动群众以图不轨的文身者的态度是十分严厉的。

刺青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黥刑,但从对身体发肤的侵害上讲,与黥刑同样应当作为一种刑罚。身体的神圣性使其拥有者不能随意对其进行损害,除非有罪受惩;无罪而自行损害身体,无疑是一种大不孝,这种行为本身便是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挑衅。一个可以损害神圣身体的人,对他人也会造成威胁,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包含了危险性和潜在的敌对情绪甚至仇恨。因此,在古代社会,刺青还被认为是一种跳出伦常的异端行为,在这一点上,刺青也不同于今天的时尚文身。  摘编自《文史知识》2012年第2期)

1.下列关于唐代刺青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刺青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古代的刑罚有关,第二阶段才成为几乎和今天的文身无异的风尚。

B.到唐代中晚期,刺青现象基本在全国范围出现,刺青的群体是街肆恶少,他们黥刻文字或图案完全出于自愿。

C.它在使用的工具、所在身体部位、刺出的文字或图案所体现的个意愿、具体内容等方面均不同于古代墨刑

D.以诗句为内容的刺青,是为了自娱,同时还能引起他人的关注,既无伤大雅,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之前的刺青与后来为了纯粹的时尚审美需求而出现的刺青并不一样,而与作为处罚手段的墨刑关系密切。

B.在古代,墨刑能成为一种使有罪之人蒙受终生耻辱的严厉惩罚,是因为这种刑罚能损害有罪之人受之父母的身体。

C.《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史进身上的刺青图案,表明宋代的刺青已经变成了一种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反抗、叛逆色彩的标志。

D.如果有人想借助文在身上具有政治敏感性或僭越色彩的称号去煽动群众图谋不轨,会受到当局者十会严厉的惩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审美的功能,墨刑的由来虽然与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关,但它一开始就和违法乱纪者联系在一起。

B.唐代街卒白舍人行诗图刺青的内容,除了体现了这个街卒的个人喜好,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刺青的内容自由而随意。

C.从身体的神圣性上说,只有有罪的人才可自行损害身体,并以此作为受惩方式,因此,刺青是应该作为一种刑罚而存在的。

D.一个在身上刺青的人,是一个无视身体神圣的人,这样的人是一种异端,是具有危险性和潜在敌对情绪甚至仇恨的人。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要讲词的欣赏,不能不提到境界的艺术理论问题。                               

他认为,像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矣。

他认为,词有境界为佳,否则为不佳。

究其实际,仍然是中华文学艺术美学观念中的传神的要求。

境界一词,虽非王国维所创,但专用它来讲词学的,自以他为代表。

这乍看像炼字之说,细析时,字写春花怒放时的景色。

后来他又以意境一词与之互用。

A③④①⑤②⑥    B④②⑥①⑤③    C④③①⑤②⑥    D②⑥①⑤④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