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一物一景勿破坏,爱护公物齐关怀”。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学校,老师和学生都应...

一物一景勿破坏,爱护公物齐关怀。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学校,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呵护美景、爱护公物,应该彰显出安中师生的文明素养。请描述中师生呵护美景、爱护公物的一个场景。

要求:(1)不少于200字;(2)要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

 

今天是“和美校园日”。校园里张贴了诸如“菁菁亭中憩,留得芳草香”、“一物一景勿破坏,爱护公物齐关怀”等简明易懂又不失文化气息的环保标语。此时此刻四支环保小分队跟随各自的班主任走在校园中清扫垃圾。“老师,我这里捡到垃圾了”、“老师,我这里也有”——孩子们三五结队,一人拿着垃圾袋,其余几人分散捡拾垃圾,小心翼翼地将垃圾送入袋中。一会儿工夫,地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校园面貌焕然一新。而后,同学们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依次在横幅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通过这种形式的教育,孩子们将更深刻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意义,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为他们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解析】 试题分析:场景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场景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对自己,我不敢使用伟岸、英武这样的高妙的词形容,但还算粗糙的蒙古男人,和东北的车老板子仿佛。这使我对眼圈里转悠的泪水的造访很有些踟躇。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悄然来临。譬如在收音机里听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黑人音乐的旋律,令人无不思乡。想到德沃夏克这个捷克农村长大的音乐家,在纽约当音乐学院的院长,但时刻怀念自己的故土。一有机会,他便去斯皮尔威威尔捷克人的聚居地,和同胞们一起唱歌。"355-|3·2-|2·353|2--"我的泪水也顺着这些并不曲折的旋律爬上来。譬如读乌拉圭女诗人胡安娜·伊瓦沃罗的诗集《清凉的水罐》,诗人在做针线活时,窗外缓缓走过的满载闪光的麦秸的大车,她说:"我渴望穿过玻璃去抚摸那金色的痕迹。"她看到屋里的木制家具,想"砍伐多少树木才能有这一切呢?露、小鸟和风儿的忧伤。……在光闪闪的砍刀下倒下的森林的凄哀心情。"读诗的时候,心情原本平静,但泪水会在此优美的叙述中肃穆的挤上眼帘。读安谧的新作《手拉手》:"透过玫瑰色暮霭的轻纱/我看到河边有个光脚的女孩/捧一尾小鱼/小心翼翼向村口走去。"这时,你想冲出门,到村口把女孩手里的鱼接过来。那么,在地上撒满白露的秋夜,在把身子喝软、内心却异常清醒的酒桌上,在照片上看到趴在土坯桌上写字的农村孩子,蓦然想起小心翼翼的小女孩,捧着小鱼向村口走去,难免心酸。

那么,我想:我并不经常读书更难得读到好书,也不大懂音乐,最主要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何会常常流泪?一个在北国的风雪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当抄家的人踹门而入时贴紧墙壁站着的少年,一个肩扛檩子凳木头垛被压得口喷鲜血的知青;我,不应该流泪,在苦难中也没有流过泪水。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怎么会变得“儿女沾巾”呢?如今,我的性格仍然强悍,甚至暴躁。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点,泪水,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韵、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我是一个司仪?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

如果是这样,我理应早早读一些真诚的好书,听朴素单纯的音乐,让高贵与高贵见面。旋律或词语,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使我想起海浪。当浪头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就在与你想拥的一瞬间,消散了。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似乎我们无法盯住哪一排浪。但可以欣慰的是,远处又有浪涌来,就像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

1.题目中提到的两个"高贵"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高贵"?(6)

答:①两种"高贵"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说它们"高贵"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写了作者听音乐或读书时泪水悄然来临的情景,是什么样的感情使作者流泪?(每条不超过10个字)(6)

答: ①《自新大陆》________________

②《清凉的水罐》______________

③《手拉手》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自然段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 ( )( )

A、文章开头一句领起全篇,表明作者自己是一个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

B、第五自然段说""不是一个"司仪",而是一个"路人",说明距离产生美。

C、第七自然段中"海浪"的比喻意在说明作者非常希望高贵与高贵经常相遇。

D、文章最后一句,既收束全篇,又呼应开头,表达了自己的欣慰之情。

E、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真切地向读者展示了自己"高贵"的情感世界。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8分,每空1分)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史著作。

2.            ,抱布贸丝。匪来贸丝,              

3.              体无咎言。以尔车来                  。

4.真的猛士,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5.              ,靡有朝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两个小题。(8分)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简要描摹。4分)

2)根据对全诗的理解,你认为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请找出来并简要陈述你的理由。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傅介子,北地人也,以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语在《西域传》。至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

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下诏曰:楼兰王安归尝为匈奴间,候遮汉使者,发兵杀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辈,及安息、大宛使,盗取节印献物,甚逆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县之北阙,以直报怨,不烦师众。其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汉书卷70傅介子传)

龟兹qiū cí: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楼兰:西域古国名,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剩遗迹,地处新疆若羌县北境。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责其王教匈奴杀汉使              遮:拦截

B.王                 谢:谢罪

C.于是,遣之              明白

D.介子与士卒赍金币              赍:携带

2.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中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傅介子胆识和智慧的一组是(    )

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 

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 

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 

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 

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 

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⑤⑥

4.将第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

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4)

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4)

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4)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韩国民族文化

周国平

韩国民族文化缤纷优美,摇曳多姿。它与中国古代唐朝及之前的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渊源甚深,在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根系上与中国的儒道佛文化一脉相承。这种传承与积淀是不可否认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一种被命名为“唐乐”的中国化的韩国音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丰富多彩而又流露出个性化的气质。

民间社会的世俗生活不仅在礼仪、节日的安排上体现一致性,而且民间化的儒家文化传统在两国都是如影随形。从韩国最常见的传统图案龙、凤和太极图便可见一斑。龙、凤同是中韩两国历史文化中频繁出现的彩绘符号,也同是令人景仰的高贵的文化图腾。从中国古代易经学说八卦图源生而出的太极图,是韩国国旗的基本图案。它是朝鲜王朝后期制定的国旗,太极图均分为二,十分对称。上面红色部分代表阳,下面蓝色部分代表阴,阴阳是古代宇宙的象征,是相互对立而又臻于完美、和谐与平衡,也是两种伟大宇宙力量的象征:火与水、昼与夜、黑暗与光明等。

同为东亚地理版图一员的韩国,处在儒家文化圈中。辐射而生的韩国儒家伦理是对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继承与发展。这种儒家伦理对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亲情关系、地缘关系等儒家伦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家庭生活、企业管理,大到选举活动、政府体制。

而在中国唐朝之后的韩国历史发展中,其民族文化也吸收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文化的精华,中西文化熔为一炉、交相辉映。这样,韩国民族文化既有东方文化人本思想的熏陶,又有西方文化神本思想的融合;既与华夏炎黄民族文化有着系出同缘的类似,而又有着高丽民族自成一家的韩风韩韵。

一衣带水,明月相随梦魂归。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丽大藏经》,到世代相传的“玄鹤琴”;从高丽王朝期间取代了“乡歌”的“长歌”,到简单、凝重、优美的响亮瓷器;从源出于汉字的书写形式的韩国书法,到新罗时代用音乐伴奏的由舞蹈动作演绎成的叫“处容”的戏剧。从上短下长的传统韩服,到韩国建筑彩绘的“丹青”;从味道香辣的韩国泡菜,到独具特色的高丽参;从正月十五吃核桃,到立春吃春天的野菜;从夸张怪诞的韩国面具和纵情歌舞的面具舞剧,到韩国知名的佛教寺庙浮石寺、海印寺、华严寺;从精美悠久的风景名胜石窟庵,到绿意盎然的雪岳山;从音调柔和、富有韵味的韩语,到结构组合科学而且简单易学的韩文。浸透着韩国民族文化的丝丝点点,无不令人心动。

一花一国度,一景一世界。无穷花是韩国的国花,“无穷花三千里华丽江山,大韩人民走大韩的路,保全我们的江山”,韩国国歌《爱国歌》中的歌词正是一个民族弘毅进取的精神写照。

而无穷花坚韧的性情也告诉我们:韩国与朝鲜隔着三八线的分离,也是如同我们大陆与台湾隔海相望的苦痛与等待。

1.下列关于韩国民族文化渊源及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国民族文化源出东方文化根系,并深受东方文化人本思想的熏陶。

B.唐代文明对韩国民族文化影响很大,之后韩国文化更多的吸收了西方文化。

C.在韩国民族文化中可以看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文化的影子。

D.融合东西文化精华的韩国民族文化又自有其独特的风采和韵味。

2.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韩国书法源于汉字的书写形式,但韩文又有结构组合科学、简单易学的特点。

B.龙、凤图案在中韩两国历史文化中同是高贵的文化图腾。

C.韩国民族文化有丰富的艺术形式,玄鹤琴”“乡歌”“处容”“丹青等都是代表。

D.韩服、泡菜等日常生活物品也体现出了鲜明的韩国民族文化特色。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国在历史上曾受到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浸润与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仍体现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B唐乐是一种经韩国人之手进行个性化改造了的,但仍具有大唐遗风的传统音乐

形式。

C.《高丽大藏经》和浮石寺在韩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说明了佛教在韩国是最普遍的宗教信仰。

D.韩国国花无穷花,不仅美丽,更体现了韩国民族坚贞弘毅的民族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