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40分) 我们的生活充满各种声音,这声音或令你感动...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40分)

我们的生活充满各种声音,这声音或令你感动,或让你震惊;或叫你喜悦,或使你悲愤……这里面一定有让你无法忘记的声音。它也许会让你想起一段往事,也许会让你产生丰富的想象……

请以这声音,我永远不会忘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要表现真情实感;文体特征要明确;不少于700字。

 

这声音,我永远不会忘记 春去秋来,这世间的万物每一天都在新陈代谢,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然而,有种东西可以打破这一规律,那便是我们的记忆。 记忆,依我的理解就是我们把过去的生活 存封于我们脑海里的东西,它们是我们的珍宝,哪怕它仅仅是“咕——”的一声。 记忆之所以能够打破那一常规,是因为它已经深深刻入了你的脑海,岁月的流水不会磨损了它,纷繁复杂的人事不会消损了它。它像一坛老酒,会越存越香。当你某一天想品一品坛中老酒,一定会未饮而先醉的。 在我记忆的宝库里,有一瑰宝被我好好珍藏,那就是我最亲爱的奶奶的声音。 我曾是留守儿童,从小在奶奶的呵护下成长,因此,她的声音尤其是一些专属于她的声音,即使被呼啸的北风刮得零零散散,我也能够用五线谱把它们一个个串起来,成为一曲曲的美妙的乐章。 奶奶的声音,从早到晚,从春到冬,一直回响在我的耳旁。 每天早晨,天还刚刚泛白,奶奶就起床了。那时我们几个孩子还处于酣眠状态,她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起床后她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把鸡从鸡莳里放出来,她的第一声肯定就是喂鸡食的吆喝声了。用我们的土话来音译,就是“咕——”。好一个“咕——”,它可以把已经跑到百米之外的顽皮的公鸡唤回,看到一群鸡在场地里争相啄食,奶奶脸上挂满了笑容。那时候,她那一嗓子,就是我们的“闹钟”。这一定时的“闹钟”,使我们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有时候,也许是前一天晚上玩疯了,我们几个嗜睡的孩子也会对 这嘹亮的一声无动于衷,不肯起床。于是,奶奶会用另一种方式把我们“叫”醒。喂好了鸡,她就要忙活着做早饭了。农村的早饭往往是把一天的饭都煮好,所以是一件“大动干戈”的事,锅碗瓢盆齐上阵,加上那烧柴火的灶,众多的工具,操作起来难免会碰触“火花”,因此,一顿饭弄下来,“叮叮当当”的声音此起彼伏,像悦耳动听的音乐。这是奶奶第二种“闹钟”。如果,第一种“闹钟”失效的话,那我们是很难抵御第二种“闹钟”的呼唤的,因为随着那悦耳动听的“音乐”一起飘来的是饭菜的香气,它们钻进你的耳朵飘进你的鼻孔,你还会不赶快起床吗? 然而,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我们开始离家越来越远。后来,我们拥有了各种各样的闹钟,奶奶的“闹钟”已经成了历史名词,已经成了保存于我们脑海里的记忆的珍宝。奶奶极富震撼力的那一声“咕——”以及虽细微却极具“杀伤力”的锅碗瓢盆奏鸣曲不能每天都伴随着我了。现在,住在学校寝室,每天叫我们起床的是电铃。和奶奶那气沉丹田的一声“咕——”相比,这嘹亮的电铃声简直就是可恶的噪声了。有人说这铃声很美,我却觉得它像是没有灵魂的肉体。每天听到这机械地叫我们起床的铃声,我就会想起奶奶的那一声“咕——”。 什么时候,能再听一听那难忘的一声“咕——”呢?我知道,我永远也听不到了,想到此,我总会潸然泪下。 即使大自然的四季在不断的更替,我们身体的细胞在不断的新陈代谢,纷繁的世事在不断的变化,但奶奶的那一声“咕——”,那锅碗瓢盆奏鸣曲将永远在我的脑海里,深深的,深深的,因为它们已经生根,发芽...... 这声音,我永远不会忘记 “叮咚、叮咚、叮咚……”这声音,使我平静的心起了一层一层涟漪。这声音,我永远不会忘记。 小时候,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时间的流驶,让我记忆渐渐褪色,外婆的容貌我已不甚记得了,但她的温柔、和蔼却一直让我铭记。 那时的我,没有小伙伴与我一起玩,父母不在身边,我十分缺乏安全感。所以,只要我认定了一个人,我就会像口香糖一样黏着她,不让她从我的身边离开。这个“她”,当然是对我关爱有加的外婆了。后来妈妈对我说,那时候,外婆去讨菜(我们管到自家菜园摘菜叫讨菜)、做饭、吃饭、洗衣服,身边都会有一个小小的身影,那就是我。 现在,我又一次想起了与外婆一起去洗衣服的情景了。 天空才刚刚露出一点东方白,外婆就起床洗漱了。之后就带着捣衣槌和一桶脏衣服,准备到后山的小溪里去洗。每次,当外婆刚要出门时,我总是会一骨碌从床上爬起,迷迷糊糊的拉着外婆的手走向村外。刚一出去,一阵冷风吹来,我直哆嗦。外婆见了,就握紧了我的小手,唱起了一首童谣。而我也依依呀呀的学着。在这一老一少女子二人唱的歌声里,我感到温暖,此时的阳光也星星散散的洒下过来,一点都不冷了。到了洗衣的地方了,外婆来的不算最早,溪边已经有几位与外婆同龄的奶奶在劳作了。外婆将我安顿在溪边的一泓清泉旁,让我一个人玩耍,就背过身去洗衣服了。我蹲在泉水边,看里面映出的蓝蓝的天空,绚丽的朝霞还有一个傻傻的我,我做出许多奇怪的表情来自娱自乐。忽然,“叮咚”,我听到一个短促的声音,我向四周望了望,不知道那声音来自哪里。正疑惑时,又一声“叮咚”,我渐渐害怕起来,在听到第三声“叮咚”后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外婆赶忙转过身来,将湿漉漉的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便一把抱住我,一只手轻轻的拍着我的背,一只手轻轻的抹着我的泪,温声细语地问我怎么了,我抽噎地说:“有奇怪的东西发出了奇怪、奇怪的声音。”刚说完,又一声“叮咚”响起来了,我往外婆怀里钻。外婆见状,怜爱地拍拍我的头,说:“小笨蛋,这不是奇怪的东西,更不是奇怪的声音,这是泉水在跟你打招呼啊!”见我还不明白,外婆便指了溪水边石壁上的一道裂缝,说水是从那里滴下来的,它们都想认识你,才来和你打招呼的呢。我半信半疑,皱着眉头,仔细看着那条裂缝,只见那里面有一滴滴珍珠似的水滴不断地往外面流出来,时不时的发出“叮咚”的声音。看了一会儿,我也对着那声音说了一声“叮咚”,接着那里就有一声“叮咚”来回复,我又说了几次,都再次听到友好的回复。我便破涕而笑了,外婆也笑了,奶奶们也笑了,水里的蓝蓝天空红红朝霞好像也笑了呢…… 后来,我渐渐长大,被父母接回到了身边。而外婆也在几年后去世了。 每当我过年回到外婆家时,都会到山后的小溪边,看那一泓清泉,说上一声“叮咚”,在我和泉水的应和声里,我的泪会默默的流下来。外婆啊,这是您在和我打招呼吗?我听到泉水对我的回应,分明感觉到那是您对我的回答! 外婆,“叮咚、叮咚、叮咚……”这声音,我永远不会忘记! 【解析】 试题分析:一般这种题目是想让你写一些在你成长或发展过程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人或事物,可偏向于亲情、友情或思乡之情。“声音”可以指一句话,一句呐喊,也可以指某一习惯动作发出的声音。当然也可是大自然发出的声音,又或者是曾经在你耳边经常想起若干年后又让你魂牵梦绕的声音。不管是哪种声音,它总是带给你一些美好的记忆,深深的影响着你,让你终生难以释怀。作为一篇记叙文,写出真情实感非常重要,可从生活场景中的一些细节入手,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作用。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给下面一则对联拟出下联。(3分)

上联:春来松叶竹叶叶叶翠

下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消息,为它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3分)

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近日,中国铁路总公司、江西省人民政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下发《关于新建九景衢铁路初步设计的批复》,同意新建九江到衢州铁路,力争年内开工,最快2017年建成通车。

据悉,新建九景衢铁路为国家一级双线电气化铁路,设计时速200公里,建设里程33333公里,其中,我省境内24497公里。九景衢铁路西连九江市,与武九、京九、合九、铜九铁路衔接,直达北京、上海,东接浙江省衢州市,与沪昆铁路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沪昆客运专线、衢州至宁德铁路衔接,是江西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快速铁路通道。

建成后,九景衢铁路将结束我省鄱阳县、都昌县无铁路的历史,有效缓解沪昆、京九铁路两大干线运力紧张状况,对完善路网布局,改善区域交通运输条件,承接长三角及东南沿海产业转移,促进东南沿海与中部地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推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7分)

流  年(节选)

彭学明

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一片翠竹丛中的。

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我家的竹,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转眼,就是绿蒙蒙的一大片了。风一吹,绿意一片片招摇,一片片倒伏,绿色的声音从屋顶上吵吵响过。茂密的绿色,生长出茂密的诗意,温柔而坚挺。坚挺的是齐刷刷拔地而起的身姿,温柔的是整齐俯首而立的头。阳光落在翠竹上,阳光是绿的。鸟翅落在翠竹上,鸟翅是绿的。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是绿的。霞光烧过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总会坐在吊脚楼的坪院里,看绿竹枝头百鸟跳跃,听绿竹枝头百鸟和鸣。那被霞光和绿色染过了的鸟声,一声比一声脆,一声比一声甜。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当竹笋像诗歌一样,从竹林里密密麻麻的冒出来时,母亲和妹妹听得到竹笋破土的声音,听得到诗歌激动的喘息。那诗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的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含着一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

我家的吊脚楼,建起来简单,也就是在小木屋的两头,各接了一排厢房。也就是说,两头各接了两间悬空和吊脚的楼房。小草一样的母亲,被生活的大山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

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母亲远去的凤凰。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了下来。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亲的体温,在民间闪光。

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出空隙,透出光亮。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把一个呆头呆脑的木头,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起,那意思是一路封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梢头时,就是喜上眉梢。而窗格上雕刻的鲤鱼、雄鸡、牡丹、百合、蔬菜、瓜果等万事万物,都栩栩如生的表达着年年有余、百年好合等吉祥的愿望。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其他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富于诗意的想象里,黯然失色。

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堆放着杂物和柴火。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舂碓时,一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高高扬起,高高落下。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谷在碓窝里越舂越烂。把舂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干净净。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舂边用竹篙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舂到。母亲在踏板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其实,母亲又何止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她脚下踩着的那个踏板不是一把琴吗?她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篙不是一张弓马?她一弹一拨的声响,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吗?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

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变好。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奇崛但却快乐的平民生活,像淡淡的一点绿,映衬着这个时代的底色。时代在变,家也在变。家,国,和时代,是一根血脉上的同一个细胞,相亲相爱,相生相息。正像老母亲说的,好的国家社会,好的时代年头,都被我们赶上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1..文中母亲与吊脚楼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围绕吊脚楼写了哪些关于母亲的往事?(4分)

2..作者为什么说,阳光、鸟翅、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便都是绿的?(4分)

3..从全文看,作者以流年为题,有什么作用?(5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开头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揭示了本文写作对象——湘西的吊脚楼和竹子,文章的描述也由此展开。

B.作者形象地将新笋比作诗歌,又将笋尖比作鸟嘴,独特新奇,化实为虚,衬托了母亲和妹妹快乐愉悦的心情。

C.母亲在吊脚楼下的厢房里劳作的场景,朴素而富有诗意。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天才的舞蹈家,是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这是对母亲辛勤劳作的赞美。

D.母亲对吊脚楼的美化,显示出她杰出的艺术天赋和聪明才智,正因为如此,作者认为任何作家艺术家与母亲比起来都黯然失色。

E.作者生长于湘西,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的作品既有浓浓的乡土味,又有深沉的哲思,本文的语言风格也同样质朴而厚重

 

查看答案

填空。(6分,每空1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雨巷》)

3.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再别康桥》)

4.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5.《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著作,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每小题2分)

(司马)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扑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监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慄。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政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军勒兵    勒:指挥

B.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徇:征询(意见)

C.身自拊循之    循:慰问,安抚

D.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引:率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日中贾不至    秦王还柱

B.何后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C.将受命之日忘其家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君使不可杀之    臣壮也,犹不如人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司马穰苴治军严谨同甘共苦的一组是

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

穰苴则扑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

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

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晋师闻之,为罢去

A①⑤    B②③    C①④   D③⑥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2分)

2)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史记·司马穰苴列传》)(2分)

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